兄弟們,英雄聯盟 S13 全球總決賽終于結束了。
連差評君這個老撸狗都沒想到,時至今日,這個十幾年老遊戲仍是頂流。一有比賽,相關詞條就鐵承包了那段時間的熱搜。
像今晚,微博熱榜是這樣的。
但大夥兒注意到沒,這段時間熱度高的除了比賽本身,其實還有一個東西
——就是職業選手的評分圖。
如果你們有關注總決賽,那麽在社交媒體或者微信群裏,或多或少都刷到了這類截圖。
比如中國賽區 LNG 對陣韓國賽區 T1 的四強賽裏,因爲 LNG 韓援選手表現過于忠誠,很多網友就跑去虎撲給他打了低分,并一緻認可了其「 精忠報國 」的評語。
你别說,靠着比賽影響力和網友當下的情緒,「 精忠報國 」迅速火上了微博熱搜。
就連李甯官方( LNG 的爹 )也隻能順着這個梗,在直播間放起歌曲《 精忠報國 》。
在我們編輯部 LOL 群,隻要一局比賽結束,馬上就有一堆人轉發選手的評分截圖進來。
由于評價隻是針對選手一局的表現而言,沒太多複雜信息需評判,所以評分往往沒太大争議,加上評語很有梗,它就能引起大家共鳴和轉發。
比如有選手表現實在過于差勁,白銀水平的差評君都想吐槽他兩句,看到其評分 2.4 分,評語「不如炮車 」,我就很認可;
也有選手操作雖然不出色,但起到了唬人和釣魚的作用,于是獲得了一個中間分段。
在很早之前,我們就寫過一次虎撲「 萬物皆可評 」。在虎撲的評分闆塊,你能看到演唱會的評分,劇中角色的評分,甚至動漫裏的台詞評分。
但這一次,虎撲評分出了一個大圈。
一個詞條的評分人數往往能看出它的關注度或者梗的傳播度。
從有評分系統到現在,《 征服 》裏的劉華強有 2.5 萬人評價,歌曲《 隻因你太美 》 4.9 萬人評價,遊戲《 英雄聯盟 》 5.4 萬人評價。
這幾位,要麽是熱度最高的遊戲,要麽梗圈裏的頂流。
而一局 S 賽剛打完還沒幾分鍾,針對選手的表現,居然有 7 萬人做出了評價。
其實我們在分享虎撲評分時,編輯部不少人就覺得,S 賽給虎撲這小子赢麻了。。。
這評分數,這熱度,虎撲,給我上市!
不過,随着大批新人因爲這個評分湧入虎撲 App ,就會發現一個問題:
虎撲,你是不是有點太重視這個評分系統了?
它不僅僅是把評分作爲一個底部 TAB 欄單獨放出來了。
甚至爲了在沒比賽的時期活躍評分闆塊,把創作權限交給網友,整得很多選項都尬了起來。
比如這個對「 現代常見職業 」的評分,每個人判定标準和出發點都不一樣,加上玩梗的存在,這種分數就失去了參考性。
這不禁讓差評君感到疑惑,這個評分系統,怎麽就被虎撲當做一種救命稻草來對待了。
如果你是虎撲老用戶,就會發現它現在處處體現出一種「 不景氣 」的現狀。
比如産品邏輯就挺混亂的。
在最早的版本裏,虎撲就隻有專區和帖子幾個不同的功能。
但是到了最近的幾個版本引入了信息流之後,「 首頁 」是看貼的,「 專區 」也是看貼的;「 首頁 」裏有關注闆塊,結果「 專區 」裏也有一個關注闆塊。
虎撲的廣告恰得也挺随意,一個資深用戶就和我吐槽過它的廣告賊煩。
有的廣告經常會誤觸進去;小程序廣告經常關不了,隻能大退一次 App ;信息流裏的廣告,總裝成正常的帖子,文案甚至會順應幾個小時前的新聞。
後來,差評君查了下資料,發現虎撲之前經曆了 2 次上市失敗。
失敗的原因,市場普遍看法是它的業務太單一,變現和抗風險能力都有限。
這不難理解。一個人老挂在一顆樹上,吃那一顆樹的果子維生。萬一哪天,這顆樹被吹斷了,他不僅自己沒了着落,買他股票的人也得上天台了。
這麽看啊,這個籃球資訊報道出身的平台,日子過得并不滋潤。
也難怪評分系統出圈後,虎撲爲何拼命抓着這個機會。
其實虎撲的核心問題,虎撲決策層心裏應該也清楚。
首先,跟虎撲用戶群體沒太大關系。
盡管虎撲 90% 用戶是男性,男性消費力處于價值鏈末端,不受資本市場不夠青睐,虎撲創始人也說過「 從男性口袋裏掏錢很難 」這句話。
但平台商業化的成功和失敗,總不能簡單甩鍋給用戶群體吧。何況今年男性消費力已經超過狗了
虎撲商業化真正難做的原因,就是在于這種社區平台,沒法像 B 站、抖音一樣,吸引大量 KOL 入駐。
你就說之前有個經常在虎撲發帖的「 太吾車神 」,他是個 NBA 數據大神,活躍在虎撲期間,大家隻會覺得他是一個挺資深的雄鹿球迷老哥,僅此而已。
但後來他轉去 B 站,運營一兩年後直接就成了一個挺知名的博主,視頻播放量往往大幾十萬,現在能各種參加活動接廣告。
太吾車神 B 站虎撲數據對比 ▼
你可能聽過各種博主說自己 B 站多少粉絲,小紅書多少粉絲,沒聽誰說自己虎撲多少粉絲吧。
虎撲 10 萬粉絲和主流社交媒體平台的 10 萬粉絲,不是價值高和低的區别了,而是有價值和沒價值的區别。
大家上虎撲是幹嘛的,就是刷帖子,誰不會想着我要去某某博主的首頁,去看看新動态吧。
這種情況下,博主的原創内容會被多少用戶看到?廣告主找博主做的推廣,又能獲得多少曝光和轉化呢?
在這種論壇版主中心制的形式裏,一個博主的粉絲再多,他也隻是個賽博佃農,在人家的地上耕田,時不時還要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創作者在虎撲得不到東西,他自然會走。這是社區平台的通病,天涯、百度貼吧等也是如此。
無法留下創作者,對于一個平台來說是緻命的。
不能從創作者那抽傭都是小事了,你還沒足夠的原創内容去留住用戶。
雖然虎撲也早早的改版,開始擁抱信息流,但由于缺乏海量原創,裏面要麽是抖音的搬運,要麽大多是普通網友生産的家長裏短,熱點新聞的讨論。那種「 我被綠了 」「 要結婚了,準備分手 」都是月經貼了,隔段時間就能刷到一次。
你再往大點說呢,沒新鮮血液進來,虎撲的内容和用戶群體會非常垂直,廣告品類也跟着單一,業務就容易受到沖擊。
當年莫雷不當言論,虎撲暫停了火箭隊的賽事直播和咨詢報道,日活用戶也下降了近 50 萬;後來因爲疫情原因,各大賽事有的暫停有點延期,對報道賽事内容的虎撲來說,這就相當于命根子給人來了一腳,痛但得忍。
所以總結下來,虎撲的問題本質在于它能否破圈,内容能否多元化。你看 B 站和小紅書不也都是從二次元和女性用戶那破圈過來的。
當然這玩意不用差評君說,虎撲決策層肯定知道,不然也不會死命抓着每一個能讓評分系統出圈的機會。
那回到這次 LOL 總決賽,大火的虎撲評分能幫助虎撲破圈麽。
難,因爲它還是基于賽事基礎上。S 賽一過,評分帶來的流量就會馬上見底。
但不管怎麽樣,你也不能小看虎撲。
它的模式和早期 BBS 類似,在貓撲、天涯都屍骨無存的今天,他能活着,甚至偶爾出圈,就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寫到這,差評君甚至都想獻出一技:
不妨直接虎撲評分獨立出來,就整一個「 萬物皆可評 」App ,做大做強,網羅籃球、電競、飯圈各路粉絲在裏邊互掐玩梗,說不定還能比虎撲早點上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