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最近星二代黃多多又上了熱搜。
學霸人設徹底崩壞,還被網友吐槽 " 絕望的文盲 "。
起因是黃多多和幾個同學一起創立了公衆号 " 陪你多讀書 ",由黃多多出鏡,教小朋友讀繪本。
公衆人物推廣閱讀,本來是件好事。
可離譜的是,身爲高二學生的黃多多,短短 50 秒視頻就連續讀錯了十幾個常見字:
河堤讀成河 t ī;
闖蕩讀成 zhuang 蕩;
一樁樁讀成一 zh ù zh ù;
防禦讀成防 xi è ......
▲ 圖源:網絡
讓人忍不住懷疑過去那些 " 熱搜 " 的真實性:
7 歲獨立寫劇本,8 歲翻譯英文書籍,10 歲給動畫片配音 ......
一個連 " 防禦 " 都不會讀的女孩,是如何做到獨立寫劇本,翻譯英文繪本的呢?
有 " 洗白黨 " 說,人家作爲明星子女,反正要出國,漢語不好很正常。
這讓我想到一位老友,作爲創一代,定居國外的他們家算是妥妥的富裕階層了,反而十分注重國内一些精英忽略的母語教育。
他們甚至把中文好當作孩子的優勢,因爲現在很多産業領頭者都是中國人,母語交流能夠占據溝通先機,比如最近特别火的 ChatGPT,主創團隊 9 個都是華人,更重要是,中國依托龐大的市場基礎,未來可期。
在他們看來,國内孩子是幸運的,能夠借助紮實的基礎教育打牢母語基本功。反而很多國内家長沒意識到這點,被一些明星鼓吹的 " 西式教育 " 蠱惑得不行。
殊不知,明星孩子可以靠砸錢砸資源作秀牟利,從某個角度說,她們的确不需要基本功,而普通家庭孩子,紮實的基本功才是立身之本。
就拿 " 識字 " 來說,黃多多上的國際學校學不學漢字我不好說,但隻要你孩子讀的是國内公立校,就繞不開這個基本功。
至少千尋小學那會,班裏就沒有學前不識字的孩子了,99.9% 都是帶基礎入學。
現實來看,識字少的孩子也的确很吃虧。
識字少,讀題就慢,題意理解也不準确,作業、考試效率都很低,家長就算再佛系,每天看孩子跟不上也難免發愁;
識字少,自主閱讀也不行,關鍵越往後老師開書單頻率越高,尤其三年級過後,大部頭一本接一本,孩子直接就掉隊了。
所以,作爲過來人,看到這個熱搜新聞,我第一反應就是 " 黃多多們的故事 " 對普通家長沒什麽參考價值。
像我這樣陪孩子一步步走好識字路的經曆,或許才是大多數。
今日分享經曆:陪女兒走過的識字路
你的閱讀收獲:教孩子識字的實用經驗
第一步
了解|教孩子識字的最佳年齡
不知道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傾向什麽方式,我是典型的 " 理性主義 ",做任何事前都習慣先思考、調查,捋清思路再行動。
所以,當身邊家長用各種方式雞娃識字時,我卻在做資料搜索和學習,了解教孩子識字的最佳年齡。
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無效雞娃。
我認識一個媽媽,就是在兒子 4 歲時指讀識字,娃特别排斥,媽媽不理解,覺得人家同樣年齡孩子都可以,你爲什麽不可以,結果搞得兒子連讀書都很厭煩。
其實,這位媽媽但凡提前了解下兒童識字特點,就會知道,視知覺發育比較晚的孩子,早期強行識字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那具體來說,什麽時候教孩子識字比較好呢?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 幼兒書面語言掌握特點的實驗 "。
實驗過程相對學術,大家看起來可能晦澀,我就不在這兒累述了。
能夠明确的是,以 145 名幼兒爲樣本量,綜合家長和教師問卷的實驗調查表明:
孩子是存在識字敏感期的,在 4-5 歲之間。
敏感期孩子對文字的興趣增強,學得快、記得牢,往往出現爆發式的識字量增長,部分孩子就此邁入自主閱讀。
但識字敏感期的出現至少需要 350-400 個漢字作爲基礎,也就是 " 最低輸入量 "。研究者們按照兒童發育規律推導,孩子完成這個 " 最低輸入量 " 大約需要 8-10 個月,由此推斷幼兒識字的最佳時機是 3 歲。
不過,3 歲是個普遍值,這裏面仍存在個體差異。
比如有些聽覺型的孩子,可能 4、5 歲了,依然對文字沒有興趣,父母引導時,會表現出強烈排斥感。
剛剛說到那個指讀困難的孩子,就是這種類型。
而視知覺發育較早的孩子,可能不到 3 歲就表現出對文字的興趣,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出門逛看見站牌店名啊都會咿咿呀呀講一番。
我們需要判斷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視覺發育晚,應該在平時增加促進視知覺發展的遊戲,而不是強行識字。
如果是視知覺發育早的孩子,家長就大可以行動起來,孩子都已經表現出對文字的興趣了,爲啥還不作爲呢?
千尋是視知覺發育比較早的孩子,很小我就觀察到,不論在繪本館讀書,還是在外面逛超市,她對文字的興趣都很明顯。
這就意味着,我應該在她的識字敏感期做點什麽了~
第二步
行動|正确選擇和使用識字卡
當我想做點什麽的時候,身邊就有媽媽推薦用識字卡提量。
但看到她們在群裏發的内容,我吓了一跳。
這哪是在教孩子識字,完全就是用牽強附會的圖畫混淆孩子對漢字的基本認知。
" 烏 " 本是象形字,和 " 鳥 " 一樣,是一隻烏鴉,隻是比 " 鳥 " 少了一點。
少這點的原因是 " 烏鴉體全黑,遠而不分别其睛也 ",因爲身體都是黑色的,距離遠了就分不清哪裏是眼睛,所以鳥有點,烏無點。
而在這張識字卡上," 烏 " 被想當然地幻化爲一片烏雲,我隻能說,孩子看了還真是雲裏霧裏。
這位媽媽使用的不合格識字卡,市面上還很多,我在網上随手一搜,就能搜出一連串新聞。
這些沒有嚴謹出處的識字卡,反而會誤導孩子對漢字的理解,後面家長需要花更多精力來糾正。
不過,我不是想用這些例子來告訴你,識字卡絕對不能用。
我自己也給千尋用過識字卡,我的體會是:
01
一定要選品質過關的識字卡。
我家用過兩套還不錯,可以推薦給大家。
一套《小象甲骨文遊戲字卡》,設計者是有着十年甲骨文研究背景的劉良鵬老師,他設計這套字卡,就是爲了讓原本不愛認字的女兒變成認字大王。
這套字卡一面是簡體漢字和英文,一面是對應的甲骨文,讓漢字變成形象的畫【這個畫是有嚴謹考證的,不像前面例子中的 " 烏 "】,展示在孩子面前,便于理解和記憶。
另一套叫《漢字奇遇》,有點像小象的進階版,個人覺得小象适合剛開始識字的孩子,而《漢字奇遇》适合大點,有一定識字基礎的孩子。
從識字總量看,《漢字奇遇》沒有小象大,但它的特色是增加了部首和字源解讀。
字源解讀是通過音頻課形式實現的,每個字卡裏都配了個音頻小課,由著名主持人陳曉楠講解,主要講字涉及的曆史人文知識,還會講講它能組成的關聯詞、反義詞。
02
一定要活用識字卡。
很多家長用識字卡,是爲了反複讓孩子看強化記憶,以提高識字量,這很不可取。
孩子不理解,更不會運用,靠 " 被動記憶 " 堆砌出的量沒多大意義。
因爲這是脫離了 " 語言環境 " 的認字方式,與語言學習規律背道而馳。在語言學習上有一種說法," 音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就是說真正的語言能力,是在語境中産生的。
爲了避免脫離語境識字,我一般是和千尋 " 玩 " 字卡。
比如,我們會玩組詞大比拼。
用字卡組詞,看誰組得多,說出來,還能鍛煉孩子表達。
還會玩造句連連看。
組詞熟練後,就升級到造句遊戲,用字卡組成句子,鍛煉造句能力,千尋那會還喜歡把這些零散的句子組合起來,自己編故事。:)
第三步
提效|閱讀識字才是真正的高效
和很多媽媽一樣,完成 " 最低輸入量 " 後,我開始琢磨如何提效。
那時候千尋也進入了幼小銜接段,我想在學前讓她的識字量再上個台階,這樣小學不論語文還是數學讀題都能輕松點。
字卡和識字類 APP 是當時的主流,但我一直堅持這兩個都隻是輔助工具,閱讀才是最佳途徑。
因爲說到底,讓孩子識字,也是爲了增強她的閱讀能力。
但和其它家長不同的是,我在選擇閱讀的繪本上,花了點小心思,讓千尋的識字效率變很高,同時又沒有損害質。
這個方法就是高頻字閱讀。
爲了說明什麽是高頻字閱讀,我先給大家舉個例。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這本很出名的英文繪本,很多媽媽可能都陪孩子讀過。
我現在念幾頁,聽後你就知道其中奧妙。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看到什麽?"
翻開下頁,是隻紅色的鳥,"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 我看到一隻紅色的鳥正看着我。"
接下來,它會問紅色的鳥:"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
然後下頁就看到隻黃色鴨子:"I see a yellow duck looking at me"
再後面是藍色的馬 ...... 一直重複下去。
你看,就這一本書讀幾遍,十幾種動物,十幾種顔色的單詞乃至句型,孩子不費吹灰之力都學會了。
咱們國家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整個小學段要掌握的也就 3000 個漢字,其中 1600 個都是高頻字,這些高頻字,很多中文繪本中也有反複出現。
我們隻要挑出這樣的高頻字繪本,多給孩子閱讀,識字效率就能提起來。比如凱西 · 斯蒂森的《紅色最棒》:
讀完這本,各種顔色類字詞,千尋就都熟悉了。
還有交通工具高頻字聚集的《前面還有什麽車?》、食物高頻字聚集的《用什麽做的呀?》、強調正反字的《大大的熊,小小的椅子》...... 都很好。
【PS:爲方便大家,我把之前和千尋用過的高頻字書單整理出來了,文末有提取方式】
" 高頻閱讀 " 提高識字效率的原理很簡單。
高頻字出現頻率高,常與其它字組成詞語,孩子隻要認識一個高頻字,就能根據這個字猜其它字,學新字的同時鞏固記憶,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高頻字閱讀還有個優點是能夠幫孩子構建起 " 漢字邏輯 "。
千尋曾跟我講:
" 媽媽,讀了這些書,腦袋裏就像多了個字詞屋,屋子裏裝着好多名叫顔色、穿着、交通 ... 的抽屜,抽屜裏放着相關的字詞,我要用的時候就去拿,超級方便!"
第四步
深入|解構漢字的樂趣
在前面幾步的引導下,娃的基礎識字量就算是達标了,而且因爲我們一直堅持在語境中識字,她對字詞的理解能力也不錯。
這時候我開始做一件事:
教識字的時候,盡量把字拆開講一講,帶她領略漢字的樂趣。
有樂趣,才會主動琢磨,琢磨多了,才能活學活用。
繁體的 " 協 " 中有 " 三個力 "," 其實就是三柄木叉在翻土,那就是好多人一塊勞動啊,引申開來,不就是團結合作嘛。"
漢字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的一種形象思維,它抽象于萬物,卻又不失形象,如同一幅畫,生動表現着文字的内涵。
當你看到 " 安 ",就像看到一位安靜的女子安居屋中;
當你看到 " 休 ",就像看到勞作之人樹下乘涼;
當你看到 " 仙 ",就像看到有人站立山巅臨風長嘯;
漢字裏還藏着許多智慧,我跟千尋讨論 " 仁 " 字:
仁者愛人,從字形上看,左邊一個單立人,右邊一個二,是 " 兩個人加在一起就是愛 " 的意思嗎?
千尋想了想,說是的。
我笑問,那 " 仇 " 字右邊九個人,又咋解釋呢?
" 仁 " 字,并不是單純的數量積累。
它的人旁,表示普天之下不同身份的生活者,而右邊兩橫表示的是等同和等齊,合一起的意思就是對不同身份的人等而視之,将心比心。
而且你看,右邊兩橫本身并不等長,因爲每個人的性别、民族、文化都不一樣,我們先民在造字之初就已經認識到并承認這種不同。
雖然有這種天然的不同,但我們還是要努力追求平等、博愛的大同。
所以,在家庭裏,孝順長輩友愛親朋,是 " 仁 ";在社會上,關懷弱者待人友善,也是 " 仁 "。:)
聽得多了,覺得有趣,千尋對文字的好感就越來越多,也開始自己主動琢磨字。
有次她們語文考試,一道題是選 " 墜 " 的意思,幾個選項乍看很接近,很多小朋友踩坑。
老師讓選對的千尋講講方法,她便從字形開始講起:
" 左耳旁是陡峭的山,比如 " 陣 ",好像車排成山一樣整齊。右耳旁是由邑字演變來的,與城市有關,比如 " 都市 " 的 " 都 "," 城邦 " 的 " 邦 "。
你們看 " 墜 " 字,有個左耳旁,是不是就像一個人,從山上掉落到有土的地面 ......"
事後小妞開心地說,她講的老師同學都聽懂了,大家還給她鼓掌。
善琢磨後,錯别字也少了,因爲錯誤常源于 " 不求甚解 "。
" 知其所以然 " 了,反而不容易寫錯。
寫作文時,對字詞的運用也精準很多。
表達高興的事,若是即時短暫的高興,她會用 " 歡 " 組成的詞語,緩慢綿長些的高興,則用 " 愉 " 組成的詞語。
因爲我們讨論過 " 俞 " 的原型是獨木舟," 愉 " 就像泛舟湖上的心情,那是緩慢持久而惬意的。
有家長可能會說,這對講字的人要求太高了,我自己都不懂怎麽辦。
其實沒那麽惱火,作爲一名普通媽媽,我也是在教孩子的過程中重新學習,漲了不少知識,這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成長。
何況,現在還有那麽多解放我們的工具。
像《漢字是畫出來的》&《漢字是拼出來的》、《有故事的漢字》、《任溶溶寫給孩子的漢字書》這樣的書,還有上美廠經典動畫《三十六個字》,語文老師強烈推薦的紀錄片《" 字 " 從遇見你》,都是孩子可以讀和看的。
【PS:《三十六個字》和《" 字 " 從遇見你》的免費觀看片源已經爲大家準備好了,文末有提取方式】
EASTWEST
今天文章有一點長,在圖文越來越難吸引注意力的時代,能耐心看到這裏的朋友,很不容易。
但我覺得,這樣的長文還是需要的。
像這篇 " 識字經曆 ",基本上,我把娃從開始識字到後期解字整個曆程中,父母能做什麽的經驗完整表述出來了。
凡是對孩子識字這件事有疑惑、想作爲的家長,都能從中找到收獲,這是娛樂化、碎片化的短視頻做不到的。
最後回到文章主題,還想多說幾句。
我個人是很反感那些在國内收割完大衆,又把子女送國外的精英家長的。
民族自信源于文化自信。
我在内心深深地相信,作爲世界上唯一仍在廣泛采用的意音文字,漢字是未來最有生命力的一種語言。
記得曾與千尋一起讀《淮南子 · 本經訓》裏的故事:
昔者倉颉造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傳說漢字被創造出來那天,老天爺感動得用粟米下了一場雨,魑魅魍魉因爲無所遁形而驚吓得夜晚大哭。
漢字就像一道光,它照亮了華夏文明之前的蒙昧和黑暗。
我們今天讀漢字,寫漢字都習以爲常,殊不知,你正在使用的,就是這個星球上最美,最獨一無二的文字。
資源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