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傷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盜獵。然而,一些我們熟悉的日常也時刻威脅着動物們的生命,例如——汽車。
因路殺而死的動物|南京大學動物行爲與保護實驗室
随着道路網絡的迅速擴張,汽車等交通工具爲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卻也在無意中造成了許多動物的死亡。這種情況稱爲 "路殺"(Roadkill),每年都數以億計的動物因路殺而喪命。在全球各地,動物因與車輛碰撞而死亡的數量已超過了狩獵,路殺成爲陸地脊椎動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1 ] 。據估計,每年有超過 3.4 億隻鳥類在美國的道路上被撞死 [ 2 ] ,相當于每 12 秒就有一隻動物不幸遭遇車禍。在歐洲一些國家,更是有超過 1/10 的司機坦言,過去 5 年内曾撞到過動物。
中國也面臨着嚴重的路殺問題。以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爲例,4 年内就記錄了 3475 隻脊椎動物的路殺事件,平均每 100 公裏有 61.6 隻動物喪生。不過,我國對路殺的研究剛剛起步,過去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等特定範圍内。在路網更加密集的城市,路殺的情況會不會更加嚴重?
美國公路上一隻被撞死的鹿|jjron / Wikimedia Commons
南京:每 20 公裏就有一隻受害者
不久前,南京大學動物行爲與保護實驗室的李忠秋課題組,以大型城市——南京爲對象,調查高密度路網下的脊椎動物路殺的情況,填補了國内對城市路殺研究的空白 [ 3 ] 。
在爲期一年的 234 次的調查中,研究人員在 224 公裏的道路上共記錄了 293 隻遭遇路殺的動物,平均每 20 公裏就有一隻受害者。這些動物包括 21 個物種,其中家貓、狗、烏鸫和麻雀是 4 種最常被路殺的動物。
研究者發現,春夏季節是路殺的高峰期。這也是動物繁殖的季節,動物在尋找配偶的過程中可能需要更頻繁地跨越道路,再加上新生兒的誕生,使得它們更容易遭遇路殺。
研究涵蓋了車流量依次遞減的國道、省道與縣道,這些道路雖然車流量不同,但都成爲了路殺的場所。研究還發現,動物路殺地點并非随機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某些路段,這可能是動物通過道路的熱點地區。
南京市動物路殺道路分布,黃色、綠色和藍色分别爲縣道、省道和國道,紅色三角則爲發現路殺的地點|南京大學動物行爲與保護實驗室
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南京近 1 萬公裏的道路交通路線,研究人員構建模型後發現,南京市每年因路殺死亡的鳥類和獸類數量爲47 萬~61 萬。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最新《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國道、省道與縣鄉道裏程分别爲 37.54 萬公裏、38.75 萬公裏和 190.25 萬 公裏;因此,以南京的情況推展到全國,每年可能有超過兩億隻鳥類和哺乳動物因路殺死亡——這還不包括我國龐大的鐵路系統。
比數據更嚴重
然而,這些數字僅是冰山一角。
盡管大型動物的路殺數量已經是天文數字,但那些在路上死亡的昆蟲,它們更容易被我們忽略,數量卻也更加龐大。荷蘭瓦赫甯根大學的 Arnold van Vliet 教授及其團隊估計:每年,在全球 3600 萬公裏的道路上,因路殺而死亡的昆蟲,達到了驚人的 228 萬億隻 [ 4 ] 。
英國有項調查曾讓司機在擋風玻璃上貼一塊明信片大小的 PVC 薄膜,結果發現,汽車每行駛 8 公裏就會有一隻昆蟲撞上薄膜|H Dragon / Flickr
路殺問題更不僅僅是一項統計數字,它不僅威脅着野生動物的種群,而且影響着生态平衡。
在路殺問題的背後,是人類的交通需求與生态保護之間的矛盾。對于生态系統來說,道路本身就是一個無形的障礙。除了直接的路殺,道路交通的不斷擴張還引發了生态系統的破碎化——野生動物的栖息地被道路切割成碎片,野生動物難以跨越道路遷徙,難以尋找食物和配偶。這減少了不同種群之間的互通,削弱了生态系統的韌性,增加了物種滅絕的風險。
另一方面,我們調查到的路殺數據,僅僅是因爲路殺而死亡的動物,而非動物與車輛碰撞的次數——有時候,被車輛撞到的動物并不會立即死亡,它們會帶着受傷的身體跑開,沒被研究人員發現,卻可能終身都要忍受疼痛和殘疾。
被汽車碾壓過的松鼠|Pixabay
我們能做什麽
對于路殺,我們能做些什麽嗎?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也許是停止修建道路,但這顯然不現實。相對可行的辦法是:在修建道路時,盡量避開動物通過道路的熱點區域。這需要政策的制定和規範,而政策則需要更多、更全面、更高質量的數據作爲支撐。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收集更多關于路殺事件和動物死亡率的數據,以确定哪些地方是動物通過道路的熱點區域。
由于動物路殺的數據監測需要龐大的時間、資金和精力成本,公民科學項目(citizen science project)可能是更加可行的辦法——任何人都可以成爲這些項目的志願者,他們記錄和報告自己發現的動物道路死亡事件,從而爲研究項目提供大量的數據。
如中國台灣的台灣動物路殺觀察網,就是一個基于公民科學的道路死亡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對所有公民開放,任何人在野外遇見因路殺而死亡的動物時,都可以拍下照片,并在 APP 中将照片、日期及經緯度等各項資訊上傳到資料庫中;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将動物屍體寄送至生物保育中心。這種全民參與的方式,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和解決路殺問題。
在台灣動物路殺觀察網(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簡稱 TaiRON)上,還可以查詢到最近 30 天的記錄情況|roadkill.tw
" 曾幾何時,大部分事物都是自然的,用一條公路将幾個城鎮連接起來,這就是當時的走廊。現在,大多數事物都是人類的,我們需要用自然走廊來連接自然和栖息地的碎片。"
——米奇 · 弗裏德曼(Mitch Friedman),西北保護組織
爲了減少道路對野生動物的傷害,越來越多的地區采取了創新的生态工程措施。最好的方式也許是爲動物修建通過的 "走廊"。
例如,加拿大的班夫國家公園(Banff National Park),爲了幫助動物安全穿越道路,修建了 24 條專門的動物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這些通道被設計成模拟野生動物的自然栖息地,吸引動物穿越。結果非常有效:這類走廊消除了公園内 80% 的路殺事件。
班夫國家公園爲動物建立的過街天橋|Ross MacDonald/Banff National Park
提高公衆對路殺問題的意識也至關重要。在加拿大,一家名爲 "Wildsight" 的非營利組織通過舉辦野生動物教育活動和制作宣傳資料,幫助公衆了解如何在野外開車時避免路殺事件。這種教育活動有助于改變人們的行爲,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科技也爲減少路殺提供了新的工具。荷蘭不僅在道路的基礎上建立了生态廊道,一方面供野生動物安全地穿越,另一方面也爲人類提供了觀賞和研究的機會;而且在道路的其他區域也采用了紅外相機和傳感器技術,實時監測動物在道路上的活動——一旦檢測到動物,系統會自動觸發警示标志,提醒駕駛員減速。這種智能技術有望成爲未來減少路殺事件的有效手段。
西藏公路旁野生動物通過警示牌|南京大學動物行爲與保護實驗室
這些例子,展示了全球各地如何通過創新方法和合作,努力減少道路對野生動物的傷害。通過生态工程、生态廊道、速度限制、公衆教育和科技創新,我們可以改善道路與野生動物的相處關系,确保野生動物在道路上也能安全自由穿越。這不僅有助于保護野生動物,還有助于維護生态平衡和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 1 ] Forman, R.T. and L.E. Alexander, Roads and their major ecological effect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98. 29 ( 1 ) : p. 207-231.
[ 2 ] Loss, S.R., T. Will, and P.P. Marra, Estimation of bird-vehicle collision mortality on U.S. roads.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14. 78 ( 5 ) : p. 763-771.
[ 3 ] Wu, Q.,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small vertebrate roadkill in a supercity of eastern China. PeerJ, 2023. 11: p. e16251.
[ 4 ] Jensen, D., L. Keith, and M. Wilbert, Bright green lies: How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lost its way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2021: Monkfish Book Publishing.
[ 5 ] 吳瓊,2023. 南京市野生動物路殺初探 . 南京大學碩士論文 .
作者:于叢,李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