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連線出行,作者 | 熊逾格,編輯 | 陳鋒
自動駕駛公司毫末智行,即将迎來一場大考。
近日,晚點 Auto 報道稱,長城汽車引入了元戎啓行作爲智能駕駛供應商,後者将提供端到端的智能駕駛方案,今年計劃落地三款車型。
這意味着,在基于 BEV(鳥瞰圖)+Transfromer 模型的城市 NOA(領航輔助駕駛)規模化落地,以及 " 端到端 " 模型加速向行業滲透的背景下,長城汽車正積極向外,一邊規避依靠單一智駕供應商的潛在風險,一邊加速在智能化。
而在這之前,憑借着與長城深度綁定的關系,毫末智行成了長城汽車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智駕供應商。
雙方的淵源在于,2019 年,長城汽車将智能駕駛前瞻部獨立了出來,成立了毫末智行,獨立出來以後,毫末智行從業内頭部智能駕駛公司引入了部分新生力量,組成了以董事長張凱、CEO 顧維灏、CIO 甄龍豹、COO 侯軍爲核心的團隊。
不過目前,天眼查顯示,透過層層股權穿透,毫末智行的實控人,仍爲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軍,持股比例爲 34.9601%。
如此一來,擺在毫末智行面前的一道難題顯而易見:
如何在技術快速叠代的趨勢下,走出長城汽車的舒适圈——它需要規避掉長城汽車這一單一最大客戶的潛在風險,而是在裝機量、拓展客戶、盈利能力等維度上,真正做到獨立,獨自應對市場考驗。
連線出行注意到,毫末智行已經在積極求變。
今年 2 月,毫末智行完成了超億元的 B1 輪融資,投資方是成都武發基金,此輪所募得的資金,将主要用在毫末大模型等 AI 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上。此前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毫末智行 CEO 顧維灏也表示,其第二代 HPilot 無圖 NOH 智駕産品,也已經陸續進入交付狀态。
圖源毫末智行官網
對毫末智行來說,這場獨立大考才剛剛開始,能否在接下來持續證明自身能力,拿到更多車企的更多訂單,是毫末智行能否長期發展的關鍵。
毫末智行,必須學會 " 獨立行走 "
長城汽車引入元戎啓行爲第二家智能駕駛供應商,看中的是對方 " 端到端 " 的智能駕駛能力。
此前,新能源車企的智能駕駛系統很長一段時間裏采用的傳統分治法——将自動駕駛任務切分成感知、預測、規劃這三個獨立模型,再進行系統集成來完成整個自動駕駛任務。
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基于規則的模塊化模型下,自動駕駛能力上限較低,系統泛化性較差,對于沒有見過的場景、複雜的場景往往處理能力不夠。
" 端到端 " 的技術路徑下,感知、預測、規劃三個模型被融進了一體,不需要再通過冗長的代碼來制定規則,而是通過海量的數據去訓練系統,讓機器擁有自主學習、思考、分析能力,能更好處理複雜駕駛任務。
這也是自動駕駛領域今年以來最炙手可熱的概念。今年年初,特斯拉在北美推送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 FSD V12 引發熱潮,國内汽車新勢力 " 蔚小理 " 紛紛跟進,喊出端到端智駕量産時間。
元戎啓行成立于 2019 年,2023 年初全面轉向端到端模型,并在 8 月份完成道路測試。今年 3 月英偉達的 GTC 大會上,元戎啓行 CEO 周光登台,宣布将于 2025 年采用 NVIDIA 下一代的 DRIVE Thor 芯片适配公司端到端智能駕駛模型。
但也有聲音認爲,端到端目前還僅停留在炒作概念階段,能否真正上車還有待驗證。
在城市 NOA(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布局上,長城已不占先機。2024 年 1 月,小鵬宣布全國 243 城開通城市 XGNP,成爲首家将城市 NOA 大規模落地的車企。
2022 年上半年小鵬智駕、蔚來 NOP 分别宣布累計裏程突破 1.4 億及 1.6 億公裏。截止到 3 月,毫末 HPilot 用戶輔助駕駛行駛裏程已突破 1.3 億公裏。
這種情況下,長城汽車明顯不想再錯過任何技術出現變革的機會。" 元戎和毫末都沒做過端到端量産,長城現在兩條拐棍走路,分擔風險。" 一位接近長城的人士對晚點 Auto 如此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毫末智行發展中,長城汽車的支持尤爲重要。後者不僅是毫末智行的控股股東,也是這家公司最大的客戶,毫末智行旗下智駕産品 HPilot 主要搭載于長城汽車,相關車型超過 20 款。
而如今失去 " 獨供 " 優勢後,毫末智行尋求獨立變得更加緊迫。
2024 年 2 月發售 SUV 坦克 700 Hi4-T 搭載了毫末高階智駕 HP350,圖源長城汽車官網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對于毫末智行來說,過往深度綁定的模式下,對其市場化拓展其實是一種束縛——自動駕駛技術需要海量數據的輸入,然而,因爲與長城的關系,很多車企某種程度上懷有 " 戒心 ",不願将數據開放給毫末智行。
截止今年 4 月,公開信息來源中,毫末智行旗下産品尚未搭載于長城汽車以外的其他品牌車型。據《晚點 Auto》,毫末在 2024 年新獲得兩家主機廠合同,包含一家頭部主機廠的量産訂單。
這對于毫末智行來說,無疑是拓展客戶關鍵的一步。2023 年 4 月,張凱曾透露毫末智行已與 3 家主機廠簽署定點合同,項目已在交付中。但到目前爲止,這些合作并未有新進展披露。
2024 年是毫末智行的關鍵一年,這家公司将迎來自身 " 雙百計劃 " 的大考:實現城區 NOH(導航智能駕駛)落地 100 城,實現 100 萬台裝機量。但更關鍵的挑戰或許在于,毫末智行必須先學會 " 獨立 "。
技術和業務布局,夠成熟了嗎?
對于自動駕駛供應商來說,決定行業地位的變量有兩個,一個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優劣,另一個則是是否擁有量産能力。
背靠長城這一大型車企," 含着金湯匙出生 " 的毫末智行天然有着一定的量産能力優勢,官網上 " 中國量産自動駕駛第一名 " 赫然在目。
技術的優劣,則源于管理者的戰略眼光。2021 年,來自百度智能駕駛業務部的 16 年老将顧維灏出任 CEO,長城系老将張凱、甄龍豹以及來自華爲的侯軍,分别擔任董事長、CIO 以及 COO," 毫末四兄弟 " 的組合成型,毫末智行正式走入業界視線。
毫末智行核心管理團隊,圖源毫末智行官網
2021 年以前,多數自動駕駛功能實現的基礎是目标物識别技術、前視覺攝像頭感知以及 HD 高精地圖。硬件上,整合算法、攝像頭的 Mobileye 芯片是主流選擇。這樣模式下的自動駕駛不僅模塊複雜,标注量需求巨大,而且嚴重依賴高精地圖,最終導緻難以規模化。
無法編入自研算法,宛如 " 黑盒子 " 的 Mobileye 芯片逐漸被市場淘汰。2021 年,英偉達的 Orin 芯片成爲多數主機廠的新寵。當年 8 月,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 AI day 帶來 BEV(鳥瞰圖)+ 谷歌 Transfromer 模型在自動駕駛的應用經驗,開啓自動駕駛技術向 3D 空間感知 + 深度學習架構預測模式的蛻變。
由此,BEV(鳥瞰圖)+ 谷歌 Transfromer 成爲智駕供應商沖擊城市 NOA 的主流選擇。
顧維灏帶領下的毫末智行,也在加速擁抱 AI,自 2021 年中便開始轉向 Transfromer,是國内第一家 " 吃螃蟹 " 的公司。另一方面,據晚點 Auto 報道證實,由于毫末智行一開始便選擇了高通 Snapdragon Ride 芯片,使得毫末智行在适應 Transformer 架構時耗費了更長時間。
這樣的技術路線選擇鋪就了毫末智行 2024 年最重要的戰役—— " 千元級無圖 NOH 智駕産品 " 的交付。去年 10 月,毫末智行推出第二代城市 NOH 智能駕駛産品,HP170、HP370 和 HP570,定價分别爲 3000 元、5000 元和 7000 元。
毫末智行第二代 HPilot 産品,圖源毫末智行官方微信公衆号
毫末智行的城市 NOH 體現着這家公司在技術路線上鮮明的選擇。由于率先入局 Transfromer 模型,毫末智行的城市 NOH 得以率先提出 " 重感知,輕地圖 " 以解決高精度地圖審批慢、成本高、叠代周期長的問題,引領随後廠商對于 " 無圖 " 方案的認可。
2022 年的第一代城市 NOH 是國内首個 " 重感知 " 且可大規模量産的城市 NOA 産品,而第二代城市 NOH 則完成了性價比的突破,在抛棄高精度地圖需要的激光雷達等部件後,它改變了人們對智駕系統萬元級别的印象,打出了千元級别的性價比口号。
第二代 HPilot 三個方案都可不選用激光雷達。這或許可以視作毫末智行對另一業界課題 " 自動駕駛最終需不需要激光雷達 " 的前沿探索。長久來看,千元級别的智駕方案有助于向更低價格區間的車型滲透,也可能改變智駕方案的成本計算方式。
由此來看,從量産、技術、價格等多個維度來看,毫末智行都不算弱,但問題的關鍵是,基于這些産品的商業化前景能否有保障?
今年 1 月,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發文總結小鵬汽車十年發展史,提到自動駕駛領域的經驗:智駕最難的部分第一是技術路線選擇,沒有哪家公司敢斷定那條路能成功;第二是智駕技術量産實踐存在太多 " 不确定 "。
當前,在毫末智行面前有兩個挑戰。
首先,毫末智行在 2024 年城市 NOA 落地的競争中,需要給出成績,擺脫單一 " 長城系 " 的标簽,才能真正樹立起品牌影響力;
其次,更關乎未來的是,業界已經開始對端到端模型幫助實現城市無圖 NOA 的讨論,面對新一輪技術演進,毫末也在做技術判斷。
3 月,顧維灏公開表示:" 端到端一定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但它不會這麽快到來,我認爲還是需要幾年的發展 "。近日,媒體報道稱毫末智行正在進行端到端的研發。
當前,行業内自動駕駛仍然 " 群雄割據 ",主機廠在探索自研,供應商搶山頭。技術路線的選擇失誤,不僅會浪費大量資金,也會失去坐上牌桌的機會,智駕供應商必須謹慎選擇。
目前,毫末智行的業務布局漸進成熟。随着技術演進,當算力、數據變得愈發重要,毫末智行可能還要在技術和商業化上繼續探索。
靠融資前進的局面,還要持續到何時?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離不開 " 燒錢 "。成立至今,毫末智行已完成 5 輪融資,公開融資金額爲 13 億元左右,其餘金額未披露。
最近的一次融資發生在今年 2 月,毫末智行獲得成都武發基金的超億元 B 輪融資。武侯區國投表示," 以投促招 " 是以資本賦能新質生産力,毫末則表示将在武侯區打造機器人示範區。針對募得的資金,毫末方面稱将主要用于毫末大模型等 AI 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
此前,除長城汽車的天使輪投資外,毫末在 2021 年 2 月 Pre-A 輪獲得美團首程高瓴京西等投資 3 億元,2021 年 12 月 A 輪再獲得近 10 億元,2022 年 4 月獲得數億元。
不難發現,毫末智行最近的兩輪融資已經相隔兩年。2021 年的火熱後,業界逐漸形成共識,面對技術難題及量産難關,自動駕駛供應商數年内盈利可能性渺茫,自動駕駛産業的投資熱情随即驟減。
IT 桔子數據顯示,2022 年自動駕駛賽道投資數量較 2021 年下滑近一半,2023 年仍持續減少。
自動駕駛投資近年數量,來源 IT 桔子
2021 年,毫末智行曾透露當年獲得億級營收,但後續對盈利情況及資金投入并無更多披露。
針對盈虧方面的問題,毫末出行向連線出行回應稱:" 毫末的營收情況不方便對外披露。毫末在智駕賽道屬于量産落地非常快的,商業落地領先,毫末會堅持技術的長期主義 "。
成立之初,毫末智行便提出 " 風車戰略 ",以乘用車、低速無人車和智能硬件三條業務線爲 " 三葉片 ",從而收集數據驅動公司自動駕駛能力的演進,最終形成反哺的循環。
目前來看,在乘用車智駕産品外,最有希望擔起一部分盈利壓力的業務,是毫末智行自 2023 年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的末端物流無人車配送業務。美團作爲毫末的投資方,此前就讓毫末成爲美團新一代無人配送車的唯一生産合作方,毫末此前便成爲美團新一代無人配送車的唯一生産合作方。此外,毫末也與物美多點、達達快送等達成合作。
關于低速無人車業務的未來商業化前景,毫末智行向連線出行表示,在末端物流配送領域,毫末首先聚焦在商超履約場景,一是商超履約的規模在持續擴大,二是配送單價足夠高," 這一模式完成驗證完成驗證後,會和客戶一起将這一模式複制到國内主要城市的成熟區域,擴大規模,增加營收 "。
不過長遠來看,毫末智行能不能早日實現自我造血,核心還是要看,能不能抓住自動駕駛領域的機會。
2022 年上半年,我國國内 L2 級别功能乘用車滲透率達到 32.4%,同比增長 46.2%,預計 2025 年各級别自動駕駛滲透率達到 80% ——換言之,接下來幾年,這仍是一片藍海市場。
對必須走向獨立的毫末智行來說,這是它現在最好的機會,但能不能抓住這一關鍵窗口期,早日實現自我造血,還要看毫末自身的探索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