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 2024 的 MWC,對 AI 的态度是 " 興趣 ",那麽當時間的指針撥到 2025 年的 3 月 3 日,我想隻能用 " 狂熱 " 來形容,因爲雷科技目光所及之處,皆是 AI。

圖源:三星
今年的戶外巨型廣告牌被三星包攬,其上内容除了三星的永遠 "C 位 " 産品 S25 系列外,另一半篇幅則全部給了 Galaxy AI。AI 似乎有種神器的魔力,吸引着無數的品牌湧入這個巨型的漩渦之中,足以讓人對 "AI 将徹底占據我們生活 " 這句話深信不疑。
接下來,就跟着雷科技 MWC 前線報道團一起,去看看 MWC25 上的 AI" 狂熱 " 時刻。
" 雲手機 " 成熱點,AI 不再高不可攀
上 " 雲 ",是一種常用在企業服務器領域的一種說法,意思是将本地的數據轉移到雲端存儲和分發,并逐漸用雲端取代本地端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功能,而在 MWC25 的展廳中,雷科技看到了手機上 " 雲 " 的另一種可能。

圖源:雷科技
在聯想的展廳裏,我們看到其正式将雲手機搬上了世界的舞台,并介紹将從 " 端 - 網 - 雲 -AI" 等四個維度去構建雲手機的核心。5G-A 技術與 AI,無疑是打造雲手機的關鍵 " 催化劑 ",其中的關鍵在于:用戶對 AI 的高要求,想要進行本地滿足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還難以實現。
我們都知道 AI 好用,但是當我們親身體驗那些手機 " 端側 AI" 時,很容易就發現他的表現并不如預期,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本地的算力與雲端的算力有着天壤之别。以當下最火的 DeepSeek 爲例,手機本地部署的上限是 32B(320 億參數),而雲端則是 671B(6710 億),借助雲端算力是普通人體驗完整 AI 服務的唯一途徑。
在這種前提下,很難不讓人做出進一步設想:爲什麽我不能把手機整個搬上雲端呢,讓雲端流轉的不僅僅是 AI,還有整個 " 手機 "。5G-A 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雲手機具備了足夠的可行性,使其在無線模式下也可以提供低時延、高性能的使用體驗,讓整個應用生态都發生了質變。
圖源:雷科技
在聯通給出的範例中,雲手機不僅可以運行 DeepSeek、混元等不同種類的大模型,而且可以根據用戶需要輕松進行切換,僅這一點就是傳統手機所難以企及的。此外,基于深度定制的 AI 系統助手,隻要一個指令就可以讓雲手機自動執行操作,不需要考慮不同手機的硬件、軟件差異,進而實現最具普适性的 AI 服務。
普适性,是雲手機的最大優勢。基于 5G-A 技術打造的雲手機,其實體終端本質上隻是一個顯示器 + 網絡設備,相當于直接免去了高性能處理器和大容量存儲硬件的需求,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一台足以提供完整 AI 體驗的手機,而不需要去考慮購置成本。

圖源:雷科技
在小雷看來,AI 的發展固然是由硬件性能推動的,但是未來的 AI 必然會落地在更具有普遍性的應用場景,AI 的爆發原點并不在于 " 高性能 ",而在于 " 高普及 "。5G 技術的進一步升級,已經足以支撐我們将大多數的服務放在雲端,并在任意地方得到相同的體驗,那麽其所能夠提供的完整 AI 服務,也将成爲 AI 普及的重要一環。
雲手機已成爲運營商們進入 AI 領域的另一個關鍵節點,在 3 号館的中國移動展廳裏,我們同樣看到了雲手機業務的介紹,并在現場了解到移動于 2024 年就已經攜手華爲啓動了相關業務。移動的雲手機與聯通在定位上非常相似,都是基于雲端算力和 5G-A 技術,爲用戶提供實時且高效的 AI 手機體驗。
當然,傳統的高性能手機仍然是無可替代的,但是 AI 時代的雲手機無疑也給了我們另一個選擇,并且讓更多人意識到:AI,其實并不 " 昂貴 "。
廠商各顯神通," 完全體 "AI 手機要來了?
雖然雲手機的前景很不錯,但是現階段也存在普及問題,畢竟 5G-A 的網絡覆蓋仍然是一個待解決的難點,作爲對比,高性能的終端反而普及度更高。而且,爲了能夠提供給用戶獨特的 AI 體驗,終端廠商都竭盡所能的對産品功能進行挖掘,打造專屬的 AI 生态圈。
比如在三星的展廳,他們就擺放了數十台 S25 系列的手機,來展示他們最新的 AI 成果,其中就包括了多端互聯狀态下,如何從任意一個互聯終端上喚起 AI 嗎,然後将結果反饋到另一個終端上。

圖源:雷科技
基于本地和雲端的混合 AI 支持,三星的 AI 可以實現對工作計劃的執行和了解,使其成爲你的随身秘書,同時也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對手機界面布局進行調整和推薦,讓你的手機就像擁有 " 智慧 "(AI 就是手機的真正大腦)一樣,越用越順心。
同時,三星也展出了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指環和智能 XR 設備在内的一系列生态産品,其中 XR 設備是三星與谷歌的重要合作項目,可以通過無線的方式與手機進行互聯,直接強化手機與 XR 設備在 AI 生态中的交互體驗。
在三星的設想中,利用手機的算力加上 XR 設備的虛拟現實體驗,可以完成實時場景分析和高精度的手勢識别,讓用戶在任意時刻都能夠與虛拟内容進行互動(不需要使用控制手柄),體驗更真實的數字世界。

圖源:雷科技
某種程度來說,其與蘋果的 Vision Pro 非常相似,兩者的區别就在于 Vision Pro 是一個單獨的高性能硬件,而三星的 Project Moohan 則是一個分布式産品,本身的性能僅能滿足部分基礎需求,通過手機貢獻的算力來解決自身性能不足的問題,利用這個方案,三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爲用戶提供豐富的 AI 虛拟現實體驗。
而在另一邊,榮耀的 AI 手機也讓許多老外感慨不已,其中不難看出大家對一個真正好用的 AI 助手的渴望。雖然受限于場地限制,無法在展廳進行 " 點咖啡 " 等 AI 操作,但是僅需一句話就可以調動 AI 執行一系列指令,僅這一點就足夠驚豔。
雷科技在 3 月 2 日受邀參加了榮耀的阿爾法戰略發布會,并且也做出了現場報道,從中我們更能了解到榮耀在 AI 領域的野心(可全網搜索查看)。五年百億美元的投入,在智能終端領域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手筆,而在現階段的 AI 生态中,榮耀本身的優勢其實也并不少,促使他們下決心進行巨額投入的關鍵,其實就在于 AI 生态的普及正在加速。

圖源:雷科技
從三星、榮耀、小米等不同廠商的産品矩陣其實不難看出,AI 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三星已經将 AI 拓展到了耳機、手表等基礎的可穿戴設備上,并且發布了專門的 AI 指環,試圖讓操作 AI 成爲用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小米的米家生态和人車家 AI 生态,更是讓其他手機廠商感到迫在眉睫的壓力,很少有廠商可以橫跨如此多的領域去推動自主 AI 的适配,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多領域覆蓋的代價實在高昂,但是一旦成功,那麽用戶也就會被 " 困 " 在這個生态中難以逃脫,成爲品牌的 " 死忠粉 "。
對于榮耀及其他手機廠商來說,開放合作其實是打破這個困境的最佳方式,也是讓其在未來的 AI 生态中占據有力地位的核心手段。當然,有類似想法并不隻有榮耀,谷歌的安卓 AI 生态也是如此,但是安卓本身超然的系統生态地位,使其更多的是着眼于推動谷歌生态的普及,而非系統和産品層面的份額提升。

圖源:雷科技
不得不說,手機廠商在内卷這一塊是其他科技廠商難以企及的,進入 AI 時代後更是如此,不管是新的産品形态還是全新的功能應用,每個廠商幾乎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戲,以至于讓人不禁陷入糾結:什麽時候才能有一款真正的完全體 AI 手機誕生呢?
AI 輔助運動走熱,健康永遠都是剛需
除了各式各樣的 AI 手機外,在此次 MWC 的展廳中,我發現不少企業都推出了針對人體動作捕捉的 AI 設備或算法。以中國移動爲例,他們開發了一個名爲 "AI 八段錦 " 的遊戲,玩家站在攝像頭前就能參與遊戲,畫面中的 " 師傅 " 會做出标準的八段錦動作,而玩家要做的就是進行動作模仿,AI 會根據玩家的動作幅度、姿态進行打分,同步率越高得分越高。

圖源:雷科技
雖然本質上是個模仿秀的玩法具現化,但是背後卻也隐藏着一個新的熱點—— AI 健身。近年來,健康成爲廣泛年輕一代所關注的焦點,也因此讓健身成爲一項熱門的生意,同時也催生了針對健身房私教的讨論。私教确實有用,專業的姿勢教學和力量控制,都可以讓你在鍛煉過程中避免受傷且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但是高昂的費用卻并非多數人可以承擔的。
在這個前提下,AI 就成爲了新的備選項,從技術角度來說,多模态 AI 在擁有足夠多的人類體态數據後,通過純視覺方案對用戶的動作進行判斷并非難事,而且還可以利用圖畫顯示等方法,引導用戶進行動作矯正,事實上讓用戶擁有一個可以随身攜帶的健身私教。
包括中國移動在内,其實有不少于四家企業都推出了類似的工具或玩法,其中一家初創企業已經推出了依靠手機就可以進行部署的方案。簡單來說,用手機充當顯示器的 " 攝像頭 ",就像直播一樣将其擺放在用戶的面前,然後就可以通過調用手機本地的算力(或雲端),實現實時的動作追蹤,隻是目前該方案的識别範圍還停留在預先錄入的健身方案裏,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全場景适配。

圖源:雷科技
老實說,這讓我很快就想起在疫情期間曾經風靡一時的 " 健身智慧屏 ",事實上現在不少電視和閨蜜機,都将這項功能作爲賣點,但是我們或許很快就不再需要購入專門的設備來體驗 "AI 健身 " 了,一台手機、一個顯示器,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