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定焦,作者 | 黎明,編輯 | 方展博
比亞迪正在成爲全球人數最多的汽車公司。
去年,比亞迪新招20萬人,一舉超過京東,成爲中國員工數量最多的民營企業。今年,比亞迪繼續擴張,新招大學生超過3萬名,有消息稱,其秋招一天之内收到12萬份簡曆,網站一度卡頓。
一位參加了秋招的大學生說,200人的階梯教室,人多得都站不下,想投簡曆還不一定收。
而在三年前,則完全是另一幅光景。當時應屆生更青睐互聯網大廠和國企,比亞迪去高校宣講,有人随便聊了聊就給了offer。現在,"人給我說面試得三輪,還有無領導小組讨論"," 真是從‘迪子’進化到‘迪爹’了。"
過去三年,比亞迪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長。它在2021年的新能源車銷量隻有60萬台,今年預計300萬台,穩坐全球第一。
伴随銷量增長,比亞迪的工廠在擴張,組織在膨脹。全國20多座工廠,超過60萬名員工,規模遠超一般車企。
一位去年9月入職比亞迪的員工對「定焦」說,他的工号已經排到七位數(百萬級),五開頭。這意味着,當時比亞迪已經入職過五百多萬人。
員工超過60萬以後,如何管理這些人,對任何公司都是一個挑戰,更何況比亞迪是在極短時間裏"膨脹"——過去十多年裏,比亞迪一直隻有20萬人左右。
一個微小的細節是,創始人王傳福一直倡導的"家文化",被更具狼性的"競争文化"替代。比亞迪的員工發現,公司核心價值觀中排在第一位的"平等",突然有一天被換成了"競争"。
仿佛一夜之間,所有人都被卷入了一場未知的浪潮。
"流水兵"
"實話講,剛來的時候我被吓到了。"去年初入職比亞迪的肖通,對第一天的場景印象深刻。
在深圳坪山比亞迪總部,入職現場人山人海,"第一次見到這麽多人,估計有幾萬人", 肖通回憶。
那是比亞迪擴張最迅猛的時候。當時比亞迪不到30萬人,年底達到57萬人,翻了近一倍。肖通就是新入職的三十萬分之一。
比亞迪太大了,不僅人多,工廠也多。它所有的工廠面積加起來,超過曼哈頓的2倍。
在坪山工業園,"這裏有六七個食堂,很多棟辦公大樓和很多廠,可想而知部門和人員有多少了。"肖通說。
在深圳,比亞迪還在寶龍、葵湧、坑梓有工廠,在深圳之外,還有20多個工廠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中。從坪山工業園往東不到20公裏,就是惠州工業園。在山東濟南,去年底剛投産的比亞迪工廠,是當地近年來落地投資規模最大的産業項目。
濟南工廠去年上半年啓動大規模招聘。電池項目首批招聘2065人,年底又招了3620人;整車工廠首批招聘1萬人。整個項目預計需要2.5萬人。
"産業園很大,奔着八大基地幹的。"濟南工廠設備科的一線員工趙寒宵對「定焦」說,"人太多了,面試的時候,每天跟趕大集似的。"
比亞迪急需快速擴大産能。每個月暴漲的訂單,讓工廠的交付壓力陡增。此前,蔚來、理想、小鵬等車企,都經曆過産能供應不上的窘境,導緻一些用戶流失。
在濟南工廠啓動招聘的同時,比亞迪宣布徹底停産燃油車,全力投入新能源車生産。當時,比亞迪新能源車的月交付量剛跨過10萬台大關,還有大批訂單待交付,處于産能爬坡的關鍵階段。
壓力給到了工廠一線,但新招的工人上手還需要時間。"開始是入職人員不斷,然後是不斷走人缺人,就開始了流水兵,幹活的人很緊缺。"趙寒宵對「定焦」說。
他認爲,"流水線作業+流水兵,跟當年的富士康很像。"
停産燃油車5個月後,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跨越20萬台,整整翻了一倍,超過國内所有造車新勢力的銷量之和。
今年,比亞迪沖刺月銷30萬台目标,更多工廠開始投入生産,濟南工廠便是其中一個。國慶假期,上千輛新車在濟南工廠北側排列得整整齊齊,等待運到全國各地交付。與此同時,比亞迪又耗資8.2億元,在工廠附近拿下2343畝工業用地,以擴建新工廠。
一切都在快速膨脹。
肖通覺得,辦理入職的過程非常"流水線化",幾萬人的現場,"第一次有不被重視的感覺"。他安慰自己:每天都有很多人辦理入職,HR可能也早就麻木了。
一位今年離職的比亞迪前員工也有同感,"不知道是不是部門太大、人太多,一個辦公室接近50個人,我們部門坐了三個辦公室,坐在位置上也沒人搭理。"
加入比亞迪,就像被扔進了一個巨大的工廠。這裏的員工和車輛川流不息,但又井然有序。
園區周邊通常很荒涼,沒有什麽消遣購物的地方,比如從坪山工業園去深圳市區,地鐵加公交得一個半小時。但比亞迪自成一體,加入比亞迪的新人,會被分配員工宿舍,吃飯有食堂,交通有公司班車和比亞迪自己研發的雲巴,需求都能内部消化。
比亞迪重慶工廠的員工厲飛雨,在正式上班的第二天,打了一輛順風車回宿舍取東西,來去都是比亞迪公司的員工開車接單。有一次他打到一輛奔馳,打開車門看到司機是一位穿着藍色工服的一線操作工,讓他大爲震撼。
甚至員工出差,都可能是在體系之内循環。據員工講述,比亞迪在各大工廠都有員工宿舍,還建了一些招待所,員工出差一般就住在這裏。至于吃飯,可以在園區刷飯卡,飯卡直接從工資裏扣,比亞迪的地盤通用。"比亞迪出差,就是換個地方辦公。"一位比亞迪前員工對「定焦」說。
這裏又像一所學校。有員工稱,食堂和高校食堂很像,早餐是四塊錢的套餐,工作餐兩葷兩素不到十塊錢,宿舍-廠房-餐廳三點一線。
今年7月入職比亞迪的應屆生布易,感覺畢業後生活似乎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大學時住宿舍,工作了繼續,大學宿舍的四個兄弟,都加入了比亞迪,大家還是在一起。
人海戰術
比亞迪的招聘分爲校招和社招兩大類别,其中社招占主導。
「定焦」翻閱了比亞迪過去十年的财報,拆解了其員工結構,發現比亞迪具有典型的制造業特點。
過去十年,生産人員的數量在比亞迪一直是最多的,最高占到八成比例。從2015年開始,随着更加自動化的生産線引入,生産人員的比例持續降低,到2020年降到了66%。
2021年比亞迪開啓激進擴張,當年淨增超過6萬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生産人員。2022年比亞迪淨增28萬人,爲曆年之最,其中22萬人從事生産崗位。生産人員在比亞迪的人數占比,再次攀升至78%的高位。
工人基本通過社會招聘,這個群體普遍學曆不高。比亞迪公布的數據顯示,大專及以下學曆的員工數量占比高達87%。
随着比亞迪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新能源銷冠,另外爲了配合品牌高端化戰略,王傳福要求加大對高學曆應屆生的引進,以補充研發人員的儲備,保持颠覆性叠代的能力。
校園招聘成爲比亞迪這兩年的一大重點。再加上互聯網行業遇冷,互聯網大廠對應屆生開放的崗位減少,甚至有一些大廠對應屆生違約,這都讓比亞迪的吸引力增加。
"比亞迪去年很容易進,而且待遇還不錯,收留了很多秋招心碎的人,應聘的人非常多。"有人這樣評價。
應屆生令潔,今年6月加入比亞迪規劃院,成爲一名硬件工程師。"一起進來的應屆生基本都是華五C9碩士,同宿舍的有一個複旦計算機碩士,一個東南大學管理學碩士。"她說。
C9指中國九所頂尖高校聯盟,包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據令潔透露,她所在的部門主要做研發,現在基本不招雙非(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招我進來的面試官說,我要換成今年根本進不來。"
這是比亞迪"人海戰術"的一部分。
根據多位比亞迪員工對「定焦」的說法,應屆生在比亞迪的薪資待遇,直接跟其學校、學曆、專業挂鈎。首先碩士的底薪比本科高,然後C9高校聯盟的比普通高校高,如果是F類專業(計算機、車輛工程、通信電子、自動化等)會更高一些。
有人總結:"比亞迪校招都是打包價,按學校和專業劃分,清北一檔,C9一檔,985一檔,211一檔,雙非一檔,外加是否是F類專業。"
這種"盛況"對于比亞迪而言,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還是因爲踩上了政策的東風,現在是比亞迪的巅峰。"趙寒宵說。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景氣度,加上"民族品牌"的标簽加持,讓比亞迪的風頭一度比肩華爲。非汽車背景的人,也争相加入比亞迪。
布易在今年7月入職比亞迪工程院,他的大學專業是土木工程,學長學姐過去會優先選擇建築工程類企業,比如中建八局等國企,但今年他們班很多同學都去了車企,尤以比亞迪居多。"想轉行不想幹土木了,師弟們好多也想來。"他說。
應屆生大部分被安排在研發崗,如工程院、規劃院、弗迪電池、弗迪科技等事業部。他們将來可能成長爲比亞迪研發的中堅力量。
分配崗位不一定按專業來。布易和令潔的專業就與崗位不對口,令潔是計算機專業,而她實際分配到的崗位偏硬件方向。
截至2022年底,比亞迪本科及以上學曆員工數量爲76604人,創曆史新高,其中碩士及以上11088人,而在過去很多年裏,這個學曆層的員工一直隻有幾百人。
廣納人才,比亞迪爲沖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比亞迪機器
從20萬人到60萬人,對比亞迪的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位員工稱,比亞迪實行嚴格的打卡制度,每個工作日早中晚三次打卡,直接跟績效挂鈎。忘記打卡有一次補卡機會,第二次就會扣績效。
比亞迪下屬的弗迪科技員工劉穎對「定焦」說,部門每周都有5S檢查(5S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習慣),桌面必須按照标識擺放整潔。
"可能欣欣向榮的企業就這樣,靠着這些規矩和紀律起來的。"她說。
有些部門的管理制度很嚴格。劉穎透露,她所在的崗位,上班不能刷手機,玩遊戲、刷視頻被監控拍下了會向全體員工通報。根據她提供的一份文件,比亞迪會不定期公布員工違紀榜,上榜原因包括刷視頻、看小說、看熱點新聞、躺着玩手機等,榜單會附有監控拍下的照片、時間、地點、事業部等信息。
"所以要買防窺膜,還要買反光鏡。"她調侃。
不過,每個部門的管理方式略有差異。也有比亞迪員工對「定焦」說,日常管理相對寬松,會有"摸魚"的機會,具體要看部門領導的風格。
比亞迪的組織架構非常龐雜,以事業部爲主體框架。從最早的第一事業部,一直發展到第二十三事業部。
各大事業部的業務範圍,非常直觀體現了比亞迪的擴張路徑——比亞迪是以手機電池起家,第一事業部管理手機電池、金屬部件、充電器等;2003年比亞迪進軍汽車領域,于是從第十一事業部開始都是汽車相關;從第二十一事業部開始,新增了軌道交通相關的業務。
每個事業部有一套硬性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事業部的總經理,是比亞迪的中堅力量。比亞迪現任的多位副總裁,都是從事業部總經理的位置上提拔上來。
這個架構存續了20多年。直到2017年11月,比亞迪進行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架構調整,王傳福把1000多名高管召集起來開會,宣布了全新的"事業群+事業部"的組織架構。
按照業務相關性,比亞迪把一些事業部合并進事業群,新成立乘用車事業群、商業車事業群、軌道交通事業群、電池事業群、電子事業群。王傳福說,此舉是爲了打通各産業、事業部間的界限,提升比亞迪的組織運作效率和市場反應速度。
在那次架構調整之前,王傳福從七位副總裁中,提拔了公司曆史上第一個高級副總裁。
2021年,比亞迪開始明顯擴張,在2月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成立王朝網銷售事業部、e網銷售事業部、品牌及公關事業部、售後服務事業部,同時将趙長江從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上調離,負責高端品牌的籌建。
品牌公關和高端品牌,在比亞迪集團内部獲得空前重視。
這一年,王傳福提拔李柯、廉玉波爲執行副總裁,初步形成了總裁+執行副總裁+高級副總裁+副總裁的高層架構,以适應日益膨脹的組織。
過去兩年比亞迪的大規模招聘,新增的40萬人,全部納入到這個體系之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下,原第二事業部的電池、第十四事業部的三電系統等部門,開始能夠獨當一面,且具備了相當的規模。
于是在2019年底,比亞迪将這些事業部拆分,成立了五家"弗迪系"公司,産品涵蓋動力電池、三電系統、車用照明、模具等,可對外銷售。比亞迪半導體拆分之後,已經啓動IPO。
圖片來源 / 海通證券
比亞迪就像一部龐大的機器,各大部門像齒輪一樣,精準咬合,高效運轉。
對于新入職的員工,比亞迪通常會配備一個導師。在"培訓課程+導師制"的培養機制之下,比亞迪希望新人能快速上手,以适應公司高速擴張的需要。
廠還是家?
将幾十萬人凝聚在一起,力往一處使,并不容易。
"家文化"曾是比亞迪企業文化的核心。王傳福暢想着給員工提供一份穩定的工作,解決他們的日常所需,實現所謂的"平等"——比亞迪的公司曾經的價值觀"平等、務實、激情、創新","平等"排在第一位。因此,員工也應該"以廠爲家、愛廠如家"。
多年以前,比亞迪就在深圳和惠州的工廠附近拿地,爲員工興建福利房,現已建成亞迪村、亞迪二村、亞迪三村,這些房子距離最近的工廠平均路程10公裏。
員工可以低價購買亞迪村的房子,但需要簽訂較長年限的勞動合同,與公司綁定。
比亞迪還與深圳中學聯合建立了深圳亞迪學校,這是一所九年一貫全日制寄宿民辦學校,附設幼兒園,員工子女符合條件可入學。
對于一些老員工而言,在比亞迪一直幹到退休,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比亞迪上班,買比亞迪的房,開比亞迪的車,子女在比亞迪的學校上學。這樣的民營企業不多。
變化發生在2021年。公司開始施行"比學趕幫超"的競争文化,比亞迪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二字,被"競争"替代。
王傳福要将比亞迪改造成一個更具狼性的組織,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争。特斯拉、"蔚小理"、吉利、長城,甚至華爲,都對比亞迪的市場份額虎視眈眈。今年4月,長城汽車公開舉報比亞迪,引發一波輿論風暴。比亞迪無法掉以輕心。
随着越來越多有才能的大學畢業生加入,比亞迪被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原有的企業文化被稀釋,新的企業文化尚在形成中。一些不适應的人選擇離開。
一位今年下半年離職的比亞迪員工,就對公司日益嚴格的管理制度感到不滿。她最難以接受的是繁瑣的報銷流程。公司規定,出差可以報銷差旅,但要求是兩地高鐵二等座票價,機票需要自己補差價;公交、地鐵可以報銷,需要有票;打車報銷要寫報告,流程會很繁瑣。
"沒人因爲幾十塊錢找大領導",她告訴「定焦」,比亞迪的工廠位置通常很偏,小交通一般得打車,高鐵有時候沒有直達,得換乘兩三趟,出差時常要自己搭錢。
"成本控制得很死,領導說,規定就是這樣。"她說。
不過,比亞迪不同城市、不同部門的報銷制度可能不同。
趙寒宵進入設備科之後,覺得公司很正規,"分工細,部門多",但他也有些迷茫,進工廠半年了,具體做啥、未來目标是啥還不太清楚。
比亞迪對員工有明确的等級劃分。按照多位員工的說法,比亞迪内分IHGFEDCBA九個大級别,A最高,每個大級别裏還有3個小級别,123依次上升。G級是助理工程師,E級和F級主要是工程師,本科應屆生進來一般定級在F,碩士應屆生是E。晉升要看年限和工作表現。
比亞迪試圖用多種激勵手段留住人才。去年,比亞迪拿出1000多萬元獎勵員工,耗資18億元從二級市場回購股票用于員工持股計劃,覆蓋1.2萬人。
與員工的高流動性相比,比亞迪的核心高層極其穩定。在總裁王傳福之下,比亞迪現有兩個執行副總裁,三個高級副總裁,五個副總裁。
他們全部是60後-70後,平均年齡50多歲,有一半是在比亞迪1995年剛成立時加入,還有一半是比亞迪2004年進軍汽車行業時加入,屬于一起打天下的元老。
在比亞迪成立以來的28年裏,隻有極少數副總裁級别的高管主動或被動離職,如此低頻率的高管變動,在行業裏實屬罕見。
當然,這一切的核心都在王傳福。這個出身貧困,在上世紀80年代靠哥哥姐姐的資助念完大學的安徽人,憑借敏銳的嗅覺、超前的戰略定力,利用中國的人口紅利,打造出一個民營汽車帝國。如今借着新能源的大勢,成爲風口上的寵兒。
60萬人不是比亞迪的終點,它還在飛速擴張。隻要風繼續吹,戰車就不會停。
*應受訪者要求,肖通、厲飛雨、趙寒宵、令潔、布易、劉穎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