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 月至 2 月,各地召開的 " 小兩會 " 上普遍傳出上調養老金、爲民辦實事的計劃。按照慣例,應該在 2023 年 3 月的 " 大兩會 " 上出台計劃,到 5 月中旬由人社部統一下發通知。比如,2022 年上漲養老金 4% 就是在 2022 年 5 月 16 日公布的(下圖)。
有些悲觀的社保專家認爲:2023 年養老金上漲已成大局,但是,根據 2015 年漲幅逐年下滑的趨勢預測,2023 年養老金漲幅預估爲 3.5%,考慮到民生需要被提振、人心思穩,可能漲幅回升至 5%(預測見下圖)。
其實,退休人員一方面對上級的關懷表示感恩,另一方面也懇請上級不要一味地關心統一漲幅,更要關心養老金的上漲模式,努力向工齡長、貢獻大的退休工人傾斜!因爲人社部曾說 " 養老金存在差距過大的問題 ",大多數退休人員都被 " 平均 " 了,低于養老金中位數 2600 元的人共有七千五百萬人,恰恰集中在偏遠地區、欠發達地區、傳統老國企、當年下崗工人、現在失業以及靈活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之中。
所以,退休老工人建議:在 2023 年普調 5% 的基礎上(所有人都普漲 5%,并不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基本利益),然後按照 " 工齡 " 要素進行 " 提檔補差 ",滿 30 年工齡多漲 10% 漲至 15%,滿 40 年工齡多漲 20% 至 25%。這當然隻是退休老工人的呼聲,現實中是否可行呢?我們來看社保專家和退休工人兩個群體的意見。
【1】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
一是,企業退休人員計算養老金和上漲養老金,隻有社保繳費年限,沒有工齡的概念,工齡并不代表繳費年限,所以,按照工齡上漲沒有法律依據。
二是,養老金計算執行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市場經濟規律和規則。上漲機制執行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模式,裏面都沒有工齡 " 二字 ",所以,按照工齡要素上漲,違反市場法則。
三是,現行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标準是當地平均工資的 60%-300%,有錢人繳費多,往養老基金大池子加水多,如果給低收入的退休老工人多漲,打擊了有錢人多繳社保的積極性,減少了大池子裏的水。
四是,按工齡要素多漲 10% 的養老金,1.3 億退休工人每年需要新增養老金支出 4800 億元,養老基金每年結餘才 3000 多億元,根本沒有錢支撐這種漲幅。
五是,現在是市場經濟,誰多交錢誰多受益,有錢人是通吃的,低收入之所以養老金低,那是因爲他們工資低、繳費少,如果給低收入者多漲,這是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而是走回頭路。
【二】三種人笑傻,三類人哭暈。
(1)機關事業人員笑傻,靈活就業人員哭慘。機關事業人員工作穩定,工齡普遍較長,退休金按照工齡進行替代,最高達到 100%。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單位依靠,沒人統計他們的工齡,價值和貢獻難以體現。
(2)國企管理人員笑傻,一線操作員工哭慘。國企領導的年薪早就跟國際接軌了,端的也是鐵飯碗,工齡輕松達到 40 年,養老金達到上萬元。普通一線作業工累死累活掙幾千元工資。領導拿 1 萬養老金漲 5% 就是 500 元,工人拿 1000 養老金漲 5% 隻有 50 元,貧富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
(3)老師醫生群體笑傻,4050 人員哭慘。老師醫生都屬于事業編,越老越吃香,工齡越長退休金越高,他們的退休金在當地都是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十足。4050 人員是當今社會最爲弱勢的群體,人到中年就被失業了,連工作都沒有,工齡更是續不上,晚年生活比較艱辛。
【三】給低收入的退休老工人按工齡上漲是可以的。
第一,曆史傳承共同富裕的理念。1921 年的初心就是讓人民富裕;1979 年的開放,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帶動共同富裕;2022 年再度重申共同富裕。可惜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卻忘了第二句話。共同富裕,根本不是劫富濟貧,但絕不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第二,曆史虧欠退休工人。人社部曾說 " 養老金體系最大的問題是水平差距過大 "。" 差距過大 " 既然是主要問題,就是證明曆史虧欠了退休工人;正如 " 平均數 " 意味着什麽一樣,損害了低收入退休工人的利益。所以,20 大報告提出要加強 " 均衡性 " 和 " 共同富裕 ",就是要糾正這種差距過大的錯誤,曆史上到了補償退休工人的時刻。
第三,承認退休工人的曆史貢獻。爲什麽有一部分人能先富起來?并非他們的個人努力和資金投入,而是廣大老工人的無私奉獻。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開始發揮低成本優勢壯大了經濟,讓一部分先富起來。退休工人當年的工資位于每月 10 元— 28 元,沒有社保和勞保的概念,而 M 國工人的工資是其 300 倍,社保和勞保體系發達。現在養老金高的那一批先富起來的人,恰恰是吃到了當年老工人無私奉獻的 " 紅利 ",而這種 " 紅利 " 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廣大産業工人犧牲 " 個人利益 " 換來的。尤其是當年那一批支援邊疆、重工業、傳統國企建設的退休工人群體,付出了太多艱辛,曆史應該承認他們的貢獻。
第四,應該擴大養老金來源,盡量優待退休工人。社保專家說,退休工人說得再有理,養老基金也沒有錢給他們漲呀!那麽,我們來分析當前後人繳費供養前人的繳費機制的問題。按照目前的社保機制肯定支撐不了養老金的上漲,應該打開養老金收入的渠道。應該從一次分配機制入手,比如,全民所有制的國企營收占 GDP 的 75%,就要從國企利稅中劃轉一部分進入養老基金,用增強的收入來解決上漲的資金需求,才是王道。因爲存量改革會動别人的奶酪,矛盾比較大,所以,要進行增量改革。
【寫在最後】三個真相令人心酸。社保專家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體系執行的是多繳多得的市場法則,退休工人當年繳費少、所以養老金低。那麽,有些懂行的退休工人反問社保專家一句:機關事業人員在 2014 年不繳社保,爲什麽能享受高出企業人員 2 倍的退休金?難道坐在辦公室裏的貢獻比一線退休工人的大?而且,制定養老政策的機關事業人員的工資和退休金主要由企業供養,難道不應該給企業退休人員多漲嗎?
PS:請轉發給更多退休人員,讓政策普惠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