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絡上似乎再次傳出了 " 新勢力沒技術 " 的言論,不過它們卻并沒有出現在我的朋友圈裏。然而這些 " 新勢力 " 品牌們好像還是受到了影響,都在努力舉辦一些發布會,或是體驗活動,來大聲告訴消費者:我們的技術杠杠的。
這不,我就連續參加了不久前理想汽車的空氣懸架技術日主題活動,以及這兩天蔚來汽車的全新 ES8 智能底盤試駕體驗活動。不過在我看來,它們這次秀的這些 " 肌肉 ",雖然鍛煉的方式不同,形狀也不一樣,但實際幫助車輛行駛質感的提升,作用卻是趨同的。
思考邏輯不一樣,但效果殊途同歸
在說具體效果之前,我們還是應該看看全新 ES8 這個「智能底盤」到底是如何思考的。首先,底盤還是要服務于車型的定位,既然全新 ES8 的 " 志向 " 是成爲「第二起居室 + 辦公室」,那麽整個底盤系統也應該以時刻舒适爲主。與此同時,蔚來還希望在這款旗艦車型上展現純電動力最極緻的性能表現,所以它的底盤還要能應付激烈駕駛。
另外就是蔚來在研發這套底盤系統的時候,還注意将 "Design for AD" 這個設計理念注入其中。所以像是對路面的監測感應,以及域控制器、算法、硬件之間的匹配,都是基于智能駕駛爲底層邏輯構建的。
正是因爲需要在全場景下實現「更舒适」、「更運動」,同時還要「Design for AD」,所以全新 ES8 搭載了雙腔空氣懸架;第三代 CDC 連續可調阻尼減震器;零百加速僅需 4.1s 的自研高性能雙電機智能四驅系統;Brembo 六活塞卡鉗;自研 ICC 智能底盤域控制器;自研 dTCS 分布式牽引力控制;10 種能夠适應不同環境的駕駛模式;能夠适應不同駕駛模式的純電車型專用靜音輪胎;以及多種精心調教、測試、驗證的底盤零部件。
它們的終極目标,就是讓全新 ES8 在每一個場景,都穩如雲台般舒适。
蔚來的這套底層邏輯和想法,在很多細節上還是與理想汽車的「魔毯空氣懸架」有所不同的,它們一個是以 " 宜家宜商 " 進行的設定,一個純粹是爲了 " 宜家 " 打造;另外就是蔚來在打造底盤的時候會更多地注意智能駕駛輔助提供的加持,而理想更多的是探索底盤本身的智能化賦能,并沒有過多地 " 破圈 "。
當然兩家車企自研的底盤肯定在軟硬件和整體結構等方面肯定也有所不同,要不然他們早就因爲設計專利打起來了。
不過無論是采用了「魔毯空氣懸架」的理想 L7,還是配備了「全棧自研智能底盤」的蔚來全新 ES8,到了實際體驗上,我覺得都是殊途同歸了,主要突出的就是一個字:" 穩 "。
就比如這次針對全新 ES8 的封閉道路體驗中,當我們駕駛車輛進行急加速、緊急制動、連續繞樁,以及中高速經過連續減速帶等場景時,全新 ES8 總是能盡量保持車身姿态的平穩。這裏的難點有兩個,其一就是如何快速調整,另外一個就是這麽大的車,如何做到前後 " 步調一緻,四平八穩 "。
這兩項表現優秀,當然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軟硬件共同努力的結果。尤其是「ICC 智能底盤域控制器」的快速響應與合理算法相輔相成,即便是連續的 " 爛路 " 和颠簸,甚至是加減速時有效抑制 " 前仰後合 ",全新 ES8 做得都不錯。
而且蔚來「智能底盤」和理想「魔毯空氣懸架」還有個特征極其相同,那就是 " 潤物細無聲 "。最典型的就是對于 " 前仰後合 " 的抑制,蔚來這邊再加上「ISS 智能舒适刹停」功能。當我們駕駛車輛的時候,這些技術很難感知到,尤其是坐在後面的乘客,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比如小憩休息,或是看手機、看屏幕時,幾乎察覺不到是什麽 " 神秘力量 " 在保持車輛的平衡和穩定,隻會給大家留下 " 這車挺穩當 " 的印象。
這,就是「主動調整」比「被動修正」更高級之處,也正是優秀底盤系統的「終極效果」。
1
通過這前後兩次的體驗活動,我們有機會看到了理想和蔚來在底盤這個細分領域的鑽研和所獲得的成果。或許有人仍然會覺得這些技術和體驗 " 不算什麽 ",但對于成立時間尚短,且所處環境更加險惡的新勢力而言,相信這些成果可以展現他們對汽車行業的敬畏之心,以及對廣大消費者的誠意。技術可以不斷精進和日臻完善,但這份與生俱來的心氣兒,卻更加難得。
當然,我們普通消費者也不用非要測試全新蔚來 ES8 應對極限的能力。大家無論是在到店試駕過程中,還是日常用車的時候,隻要按照自己平常的習慣和風格駕駛車輛,就能獲得更舒适、更平穩,同時動力更充沛的出行體驗,這才是一款全場景智能電動 SUV 的價值所在。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