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8.4 分,新片《周處除三害》迅速刷屏,除了堪稱炸裂的視覺呈現,主演阮經天的演技也被視作一大驚喜。從偶像派轉型成爲實力派,似乎是每個中生代演員都會經曆的道路——但阮經天的路,真的可以複制嗎?
作者 | 恺哥
編輯 | 陸一鳴
題圖 | 《周處除三害》
" 阮經天的演技太炸裂了!"
近日熱映的動作犯罪片《周處除三害》,意外獲得了 8.4 分的高分——正如其名,片中引用了《世說新語》的典故,采取 " 兇狠暴戾的周處爲鄉裏所患、在勸說下消滅另外二害 " 這樣層層推進式的戲劇結構,并融入了 " 貪嗔癡 "" 罪與罰 " 及熱門社會議題,被稱爲開年以來 " 尺度最大 " 的電影。
《周處除三害》之所以獲得極高的讨論度,前提還是質量過硬。除此之外,這次阮經天的演技也不容忽視。在此之前,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中的富二代紀存希。
但這一次在《周處除三害》中,他飾演性格乖張暴戾、迷失自我的通緝犯,不僅在外形上挑戰了 " 狗啃頭 "" 蓬頭垢面 " 的逃亡形象、貢獻了拳拳到肉的精彩動作場面,也成功扛住了難度不小的内心戲,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10 年前觀衆口中的 " 阮經天很帥 " 和今天觀衆口中的 " 阮經天很帥 ",顯然是帶有兩種不同色彩意味的評價:阮經天似乎從偶像派成功轉型爲實力派。這回,來自小紅書、豆瓣及虎撲等平台興趣各異的互聯網人群也達成了難得的一緻——這似乎是每個中生代演員都會經曆的道路。但阮經天的路可以複制嗎?
(圖 /《周處除三害》)
阮經天該拿的影帝,
10 年前就拿過了
《周處除三害》中的 8.4 分,恐怕有一半是阮經天的功勞:片中的主角陳桂林,開場正是一個窮兇極惡、不可一世的黑道混混,在多年後準備自首時,卻發現自己隻排在通緝榜的第三名。于是他決定除掉前兩名,讓世人記住自己的名字。
從外形到性格,陳桂林看起來都是一個爲阮經天量身定做的角色——小學因爲體格健壯加入遊泳隊,高中又因爲打架記過被退學三次的他,完全能對應角色一開始不可一世的狀态。而除了參加劇組安排的動作訓練課,他也專門請格鬥老師教學,親自上陣完成出彩的打鬥戲份。
另一方面,正如《周處除三害》的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三個角色被劃分成 " 貪 "" 嗔 "" 癡 " 三個形象,而陳桂林所代表的 " 癡 ",意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自我懷疑。實際上,這也是阮經天在過去 10 年間處于瓶頸期的真實心境,以至于導演在一開始就要求他回到這 10 年間的狀态。
在片中,觀衆可以看到阮經天用心設置符合人物性格的細節,比如作爲通緝犯蹲下來系鞋帶、伺機觀察周圍的環境;但比起這些,更打動觀衆的是他展現的内心轉折,尤其是在片尾剃掉胡須、奔赴刑場,已經可以用一個擡眸準确傳遞人物的情緒,用他的話來說,"《周處》(展現了)我在 10 年的掙紮也好,自我懷疑也好,痛苦也好,療愈也好,重新檢視自己也好,它是我旅途的一個終點。"
(圖 /《周處除三害》)
在《周處除三害》中的精彩表現,也讓阮經天受到了熱議:" 這部電影,是阮經天的演技天花闆。"" 沒想到阮經天如此适合這個瘋批角色,演技收放自如。" " 阮經天這回真值得一個影帝。"
的确,阮經天有很大的進步。但認爲他值得拿個影帝的觀衆可能忽略了一點——與其說這是阮經天第一次 " 轉型成功 ",不如說是他再一次遇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
實際上,早在 2009 年開拍的動作犯罪電影《艋舺》——一部講述 1980 年代台北少年幫派恩怨的電影裏,阮經天就憑借注重義氣、沉穩内斂的 " 和尚 " 一角拿下了影帝," 意義是三小?(意義是個屁)我隻知道義氣!" 的台詞也由此走紅一時。
對阮經天來說,《艋舺》中的和尚是他認爲最不像自己,但觀衆卻認爲 " 最阮經天 " 的角色——觀衆對阮經天的期待是什麽?是男性荷爾蒙爆棚,是重江湖義氣,是一張更适合刀疤寸頭而不是古裝劉海的臉," 大家覺得那個才是阮經天應該有的樣子,他就是流氓。"
從《艋舺》《軍中樂園》到《周處除三害》,某種程度上,阮經天本人與角色互相成就," 當一個人久了,你會有感情。拍完戲以後,我有段時間還會有那種‘如果讓我不愉快,我想弄死你’的感覺 "。
(圖 /《艋舺》)
當然,要談到阮經天的演藝經曆,我們還是要回到他過往的作品中。大部分人認爲阮經天轉型成功的原因,是終于擺脫了偶像派的框框,成功出演了一部好電影——但實際上,偶像派演技不如電影咖,可能是觀衆對偶像劇的一種長期誤解。
知名制片人陳芷涵曾在論文《台灣偶像劇制作的理論與實務》中寫道,早期的台灣偶像劇之所以能夠火遍兩岸,是因爲劇組首先制作一部精良的劇集,再通過劇來制造偶像,而非本末倒置,找已有的偶像出演電視。
阮經天就是這樣的例子:在花美男盛行的 10 年代," 濃眉小眼 " 的他不是第一眼帥哥,讓他走紅的第一部《命中注定我愛你》,是因爲他符合角色身上幼稚、有缺點的特質,并且演繹出了後期的成長和轉變。
這部劇在當時打破台灣地區的收視率,讨好型人格的 " 便利貼女孩 "" 醜女貝蒂 " 成爲現象級讨論話題,影響力甚至不止于華語影視圈,引起外媒的關注與讨論。
而另一部知名的《敗犬女王》,不僅成爲姐弟戀題材的标志性作品,結局也一改走入婚姻的美滿套路:開頭恨嫁的大齡剩女最後沒有接受男主的求婚,她體會到婚姻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這個結局是阮經天和監制一起讨論出來的," 這出戲更大的意義是,女人不需要靠家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一部偶像劇的走紅或許是偶然,但接連兩三部的走紅,很難用運氣來解釋——阮經天的成功,不隻是因爲觀衆對言情劇的偏愛使然,更多的是劇集質量和主演的演技能經受住考驗,而也隻有一開始就認真對待作品的人,後來才會得到更多出彩的機會。
(圖 /《敗犬女王》)
從偶像派到實力派,
他們的成功不可複制
偶像派的 " 奶油小生 " 轉型爲實力派的 " 硬漢 ",似乎一直是兩岸中生代演員的必經之路,而這種趨勢在去年尤爲明顯——
不論是從童年偶像劇男神變成影帝的吳慷仁、阮經天,還是獲得各大電影獎提名、備受矚目的許光漢、林柏宏,他們都有 " 小生轉型 " 的标志,連導演李安也感慨:" 台灣真的出小生,(轉型拿影帝)很有希望。"
一夜之間,所有人都開始了複制粘貼式的轉型:流量小生們紮堆出現在各個現實主義劇集、電影大制作裏,逢采訪必誠懇地吐露自己其實一直抗拒偶像劇的标簽、想轉型讓自己有所成長,年齡和閱曆終于讓自己等到合适的角色雲雲。
是他們真的不想演偶像劇嗎?成長是一方面的需求,但更殘酷的現實是沒戲可拍:曾經靠外形本色出演就能拿捏的角色,如今随着年齡增長,開始成爲自己格格不入的賽道。
舉個例子,以阮經天、鄭元暢、賀軍翔爲代表的 " 凱渥三劍客 ",近年來主演的偶像劇評分,分别是《舌尖上的心跳》4.4 分、《情深緣起》3.1 分、《賴貓的獅子倒影》4.1 分。即使再有演技、再認真表演,角色的外形不貼合,觀衆也不會買賬,轉型迫在眉睫。
(圖 /《惡作劇之吻》)
在兩岸,偶像小生通過出演大量的電影或正劇實現轉型,是一種很常見的方式——港台地區以動作電影爲主,内地則體現在正午陽光等正劇。劇組引來流量與人氣,而小生獲得發展與轉型的機會,這是一個雙赢的局面。
《艋舺》的制片人李烈,也提到過商業片的米達斯公式(The Midas Formula),佐證爲什麽小生出演的電影,在市場上有相當的受衆:主角是心理上處于青春期的少年,經曆了成長蛻變的英雄之旅,擁有純潔無瑕的愛情,激烈的動作戲場面,演員多爲上升期小生而非明星。
阮經天的演技,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得到提升的。第一次憑借《艋舺》拿影帝,他将自己的成功歸功于導演的悉心指導,後來則開始自己摸索出感覺和方向。到了後期拍《心理罪》的時候,他在一場打戲中過于投入、打傷了替身,第一反應是舔幹淨手上的血,回到戲中一個 " 變态 " 的狀态。" 身爲一個演員,我覺得角色在逐漸地變大,而屬于阮經天的那一趴在逐漸壓縮變小,我快要找不到我自己了,但這也好像找到了一些什麽脈絡 "。
當然,想轉型成功,說到底還是靠硬實力——演技差且遲遲沒有進步的小生,反而會落得一個 " 資源咖 " 的差口碑。演技好、肯努力的,比如吳慷仁,即使隻出演電視劇,在《有生之年》中的演技也能折服觀衆。而在同一部劇中,鄭元暢自己争取出演老二高嘉凱,一反以往的傲嬌男神形象,塑造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維系全家關系的紐帶,也讓觀衆看出演技提升的迹象。
(圖 /《有生之年》)
曾經的小生急于轉型,現在的小生有必要着急嗎?其實也沒有——肉眼可見的是,在轉型的不隻是偶像派,還有偶像劇:
從植劇場開始,從反映出人物現實主義困境的《荼蘼》,到懸疑奇幻風格的《想見你》、中二漫畫氣質的《不良執念清除師》、探讨多種可能性的《此時此刻》,台劇在愛情之外,一直不斷拓寬題材和形式的可能性,也迎來新一輪的 " 複蘇 "。
而在台劇中展現出演技的小生,絕對不會被埋沒:導演程偉豪提到,許光漢和林柏宏能夠進入電影圈,固然有人氣的考慮,但關鍵還是在好演技," 他們演的戲劇角色很多元,甚至很偏門,像是古怪變态或是陰郁的角色,在诠釋上又遊刃有餘,這代表着他們穩定度高又勇于挑戰 "。
随着流媒體平台的加入,台劇中生們迎來了更多的機會,與其想迅速實現轉型,不如先打磨好當下的作品——畢竟比起轉型,觀衆可能也更希望看到劇集電影兩開花的局面。
(圖 /《做工的人》)
校對:遇見;運營:小野;排版:蔣佳宏
新周刊 654 期
《絕版金庸:一場漫長的告别》
已上市
點擊封面購買雜志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