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顧韓 李春晖
2008 年的北京與 2023 年有何不同?作爲一名當時的、現在的北漂,硬糖君自感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年輕人不會那麽頻繁地想到 " 逃離北上廣 "。
比如硬糖君本人,一次都沒想過。老家是什麽?是從中學起看着時尚雜志就拼命想逃離的小鎮;是學無所用、人情束縛;是一眼望得到頭的公務員生涯——沒錯,當年回老家也隻有考公一條路。隻是對當年的大學生來說,那是條容易走的下坡路。
換個正向的說法,就是 " 信心 "。當年一無所有的硬糖君站在建外大街望着國貿的璀璨燈火,不是沒有眩暈與迷惘,但仍堅信這城市廣廈千萬,必然有我立足之地。
因爲那是 2008 年的北京。畢業生最理想的工作是外企管培生;互聯網方興未艾,互聯網大廠聚集的西二旗,對于多數人仍是陌生地名。正規出租車很少在這裏活動,打工人往往要與一兩個黑車司機結成長期戰略合作。而黑車司機多是本地拆遷戶。所以,你是在讓房東給你當滴滴司機(當然,要等到 2012 年才有滴滴);
房價已經在起飛途中,聽到本地同事剛花一百多萬在西二旗附近買了房子,有羨慕,但并不會令人焦慮。攢幾年錢,賣了期權,自己也會有。限購更是很遙遠的事了;
甚至婚戀都不像今天那樣講究條件匹配,或者說,當時的 " 條件 " 不一樣。黑車司機大叔不止一次給硬糖君介紹拆遷戶對象,硬糖君卻在關心内涵。前幾天在某書看到《一路朝陽》中王菊嫁給拆遷戶,有人覺得不合理。其實當年财富還在快速流動," 階層跨越 " 也沒有挂在人人嘴邊。
不過打工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态倒是同樣糟糕。清晨走在西二旗的路上,随處可見行屍走肉去上班的青年,和神采奕奕去買菜的老年。
追《一路朝陽》,讓人不可避免地回望這北漂十幾年,尤其劇集選擇了兩個典型女性呈現北漂群像。那些過去的、未來的人們,爲何願意忍耐這漫長的漂泊,在大城市等待一個每天都在發生的、但可能永遠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的奇迹。
終于落地的北漂
" 朝陽路離北京很近,近到可以看見國貿。朝陽路離北京很遠,遠到河北近在咫尺。" 某書網友 @木承肆曬出了自己拍攝的一組清晨街景,如是配文。這個地方,遠看是繁華,走近是落差,沒有人能一路朝陽,但留下的人,起碼都在某一刻相信過。
《一路朝陽》一開始,幾個場景切換就将觀衆帶回了 2008 年的北京。一是街頭巷尾的奧運元素,二是影視劇想 cue 北京 CBD 通常是靠辨識度超高的 " 大褲衩 ",《一路超陽》卻将鏡頭給到了建外 SOHO。沒毛病,前者 2012 年才竣工,後者才是零幾年就在。
這種 " 切近的過去 ",更令人感慨良多,也是最難表現的。《一路朝陽》并未以年代劇自居。畢竟,2008 仿佛就在昨天,細想卻已經是 15 年前。幸而《一路朝陽》把種種細節做得非常紮實,不用字幕轉場就讓觀衆鮮明感受歲月流逝。
正如出入的場合、住房的質量暗示了人物的事業進程,手機也自然成爲時代的刻度。故事一開始,李慕嘉用的還是花花綠綠的滑蓋手機,發照片用彩信,支付靠現金或刷卡。而到了近日的更新,大家都換上了智能機,手機的使用頻率明顯提高,場景也豐富許多。
再比如,托了王菊飾演的田蓉是一名房産中介的福,該劇生動展現了北京的房價變化、租房行情,以及北漂租房衆生相。據悉,編劇在創作時曾順着時間線将房價與政策等變遷拉出細緻表格,像對待職場部分的律政細節一樣,力求真實嚴謹。
真實經曆過,就知道大時代真的和我們小人物的命運息息相關,劇中也是如此:2008 年金融危機導緻丁之譚炒股失敗,爲他和李慕嘉(李蘭迪飾演)岌岌可危的關系壓下最後一根稻草;2008 年後北京房價飛漲,使得省吃儉用執意買房的田蓉成爲觀衆眼中的人生赢家;還有 2011 年限購政策頒布,李慕嘉一覺醒來錯失購房機會。炒房的田蓉也措手不及,兩人之後的決裂就此埋下伏筆。
這些劇情也充分勾起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在買房這個話題上,人人都有故事可分享,有情緒待抒發。
有些事看似發生在過去,其實一直在重複上演。小到初入職場如何拒絕前輩吩咐雜活兒、租房被二房東坑了怎麽辦;大到以什麽方式投資未來,是犧牲生活質量努力存錢,還是像李慕嘉一樣砸錢包裝自己,努力到現有圈子之上博取機會。
還有,像田蓉一樣接受一份專業不對口、還可能面臨他人有色眼光的工作時,如何脫下心理上的長衫;像小丁一樣發現自己說着想要擺脫父母控制,遇到事又不得不依賴家庭時,如何接受現實、内心自洽;以及,我究竟爲什麽放着老家的安穩日子不過、非得北漂吃苦這個終極追問。
爲什麽總有人在講北漂故事?爲什麽北漂故事常能争取到最大的共鳴?因爲永遠有人在北漂或準備北漂,有人的兒女、親朋在北漂。
或者說,在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點 " 北漂 " 心理,那種無根性、那種漂泊茫然、那種選擇恐懼,本就是一種共通的現代病。
不再失真的女性
男性角色之間便是 "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女性角色之間的情誼卻如同一盤散沙,要麽因爲男人走上雌競的角鬥場,要麽嫉妒無孔不入,最終導緻好友反目,甚至黑化背刺……令人總想問問編劇,對女性是有什麽誤解。
好在這兩年觀衆的呼籲終于見到效果。李蘭迪在優酷上半年播出的《星落凝成糖》中就飾演了一名少見的 " 愛姐護姐、爲姐黑化 " 的仙俠女主,《一路朝陽》則是都市劇的女性正解。大叔 CP 吸引了不少讨論,但它絕不是李慕嘉生命中最重要的關系。在劇中,她與田蓉的閨蜜情、與吳劍秋的師徒情都得到了不輸愛情線的刻畫。
李慕嘉與田蓉的友誼始于大學校園,又在北漂生活中接受真金火煉。兩人在生活上互相幫扶,也在情感上互相支撐。她們不是沒有争吵,但往往是以句句誅心開始,以抱頭痛哭結束。
前期,強勢外向的李慕嘉會鼓勵老實内向的田蓉争取機會,爲她怒怼渣男。後期李慕嘉遇到困難,田蓉也會放下算計,毫不猶豫賣房相助。男人在她們的生命中來來去去,對方卻一直都在。
高葉扮演的吳劍秋則是李慕嘉的第一個貴人。編劇讓她們将一次偶遇轉化成人生中的幾分溫暖,而非你刁難我、我打臉你,爲了突出職場兇險而犧牲人性美好。
有一說一,這才符合硬糖君的北漂經曆,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女性的真實體驗: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真正能夠徹夜趕來的往往是同性朋友。職場上也是同性之間多一些共情,更多是從女性前輩那裏接收到善意。
可以說,《一路朝陽》對女性的整體刻畫都非常令人舒适。
從傳統戲曲到萬人空巷的《渴望》,我國傳統是以高潔純白、隐忍付出來肯定女主角。女性群像劇的崛起正是對此進行反思,但又踏入了某種力求女主角完美強勢的誤區,無視社會現實,否認人性複雜。
而在《一路朝陽》中,女主角李慕嘉終于不再是舊式或新式的 " 完人 "。頭腦靈活、牙尖嘴利——甚至用她自己的話說,臉皮夠厚,都是對事業有所助力的正面特質。更加令人驚喜的是,編劇、還有作爲劇中人的她都可以直言野心,不避諱物欲。
其他女性也同樣精彩。國劇中大量女性角色的走向是業界精英長出戀愛腦,到婚戀家庭中治愈所謂的創傷。田蓉則是掙脫戀愛腦,努力自強、加油搞錢,最終更擺脫心結,不再竭力自證、耗人耗己,是一種更高級的成長。
吳劍秋展現上位者力量的方式不是呼來喝去,而是用最溫柔的語氣說出最有決斷的話,怒氣上頭時還能關心穿高跟鞋一路小跑的田蓉有沒有崴腳,并非千篇一律的 " 女霸總 "。
正是這種多元真實又美好的女性形象,讓不同代際的觀衆都可共鳴、可回味、可與過去現在的自己達成和解。
一路朝陽的優酷
《一路朝陽》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制作班底成熟專業,演員以閱曆與巧思爲劇增色,更離不開出品方優酷的全盤把控。經過多年布局,優酷顯然已經在現實題材創作上形成了系統的方法論:
首先,選題要 " 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 "。《一路朝陽》便是如此,北漂議題經久不衰,在此基礎上,該劇又用了相當與時俱進的女性描寫與觀衆拉近距離,從而引發共鳴和共情。
其次,人物要從 " 人設标簽 " 走向 " 深度塑造 "。李慕嘉和田蓉這對互爲鏡像的姐妹花,縱向展現了女性從 20+ 到 30+ 的成長,橫向則由二人不同的人生軌迹納入了不同的領域和階層。以生活流的描繪,真切折射出不同群體的困境與奮鬥,用小人物啓發大時代。
第三,故事既要讓人 " 值得看 ",也要讓人 " 喜歡看 "。故事架構搭建到位,配合新鮮感的視覺語言表達,人物和故事的生動演繹,才能把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傳達給受衆。
最後,在價值導向上,不僅要 " 展現現實 ",更要 " 引領現實 ",要觀衆透過主人公的奮鬥故事,獲得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到使命和力量。就像《一路朝陽》,盡管寫出了許多北漂辛酸、人間真實,底色卻始終是溫暖積極的。
今年暑期檔,不僅《一路朝陽》成績卓著,豆瓣開分 7.7,燈塔市占率、雲合市占率第一,優酷的其他現實題材劇也表現不俗:校園劇《當我飛奔向你》三觀超正,年代劇《追光的日子》熱血燃情,雙雙将觀衆帶回青春時代。都市劇《做自己的光》展現了當下女性積極蛻變、獨立互助的風貌,同樣引發熱議。
4 部豆瓣 7.5 分 + 的現實題材劇集,令優酷在這個暑期檔實現強勢領跑。在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優酷副總裁謝穎就指出,媒介與用戶的變化給劇集行業帶來的影響中,最明顯的一點莫過于現實主義回歸:古裝、懸疑、青偶等各品類的打開方式都脫虛向實,融入現代叙事和現實話題,尋求情緒共鳴,社會性議題滲透進方方面面。優酷今年也将給到現實題材更多資源傾斜,鼓勵創作者在專業内容上下工夫。
和電影市場的變化一樣,人們越來越關心 " 與我有關 " 的事。古偶需要落地,懸疑要搞家庭倫理懸疑,都市劇更要呈現和解決真問題。或許我們也可以留下一問:關于北漂,什麽是你心中的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