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的漫天飛絮裏,尴尬總在不經意間發生。
許良的鼻子是在推開會議室大門那一刻失控的。作爲一家生物科技企業聯合創始人,與合作方侃侃而談早已是基本功,但這天,一聲 " 抱歉 " 早于常規的 " 您好 " 出口,他轉過身,打了個結實的大噴嚏。兩次出門調整後,許良才回到會議室,無奈道:"40 歲後,一把年紀突然開始過敏。"
官方的統計口徑裏,2024 年,北方部分城市楊柳飛絮的第一個高發期從 4 月 12 日開始。但對于每年定期受過敏困擾的人來說," 戰争 " 在 3 月就已經打響。
按照美團買藥統計數據,3 月中下旬開始,全國過敏藥需求持續走高,達到了去年同期的 1.6 倍,北京、廣州、武漢等一二線城市成爲 " 重災區 ";京東等電商平台專門推出 " 過敏季 " 購藥指南,口服藥、鼻噴、眼滴 …… 種類應有盡有。
" 武器 " 的确不算少,但 36 氪了解到,現有的常用治療方式中,無論是傳統的抗組胺或激素類藥物,還是逐漸有發展爲主流趨勢的小分子或生物靶向藥,抑或是近年來備受醫生群體推薦的脫敏治療,盡管從效果上都在朝着 " 徹底治愈 " 的方向邁進,但又各自面臨不同的難題。
在年複一年發病、治療、再發病的循環中," 過敏星人 " 們到底還有沒有被治愈的勝算?
" 治不好 " 的反複過敏
在過敏患者和醫生之間,一直橫着一道頗爲有趣的 " 矛盾 "。
從醫生角度,過敏是一類太過常見、多發的疾病,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都已經有越來越規範和精準的方案。随着工業化進程加速,經濟條件改善帶來更 " 潔淨 " 的環境,人體所接觸的微生物多樣性下降,導緻免疫系統的平衡失調,過敏現象日漸高發,這就是人們熟悉的 " 衛生假說 "。
不過,令過敏患者難以理解的問題是:既然有規範有效的診療方法,爲什麽在癌症都可能被治愈的今天,我的過敏卻要年年複發?
4 月中旬的一個晚上,接通 36 氪的電話時,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變态反應科主任高翔剛剛結束全天門診。僅僅是這天上午,她就看了 46 個患者," 這個季節的患者中,初診爲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的居多 ",大部分表現爲鼻塞流涕、打噴嚏;有些伴有劇烈的眼部瘙癢,許多患者每年此時都會複發,持續多年。
按照高翔的經驗,這種 " 季節性明确 " 的過敏患者數量激增的狀态,一直會持續到 6 月初。
針對過敏,能夠對症治療、緩解症狀的傳統藥物有很多,但卻無法阻止過敏複發、實現完全治愈十分困難,且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副作用。
比如被過敏患者們奉爲 " 續命神藥 " 的氯雷他定。這是一款經典的抗組胺類過敏藥,主要用于緩解噴嚏、鼻癢、鼻塞等過敏性鼻炎相關症狀,最早由當時的西安楊森在 1980 年代引進中國,目前爲止,國内擁有氯雷他定生産批件的廠商超 50 家,2023 年全國銷售額達 16 億元。
但缺點在于,氯雷他定對心血管系統具有潛在毒性,可能會導緻心律失常;與此同時,由于過敏通常是 " 多種因子共同參與的炎症反應,組胺隻是其中一種,隻針對它并不能對過敏進行全盤控制 "。
究其根本,這是因爲對于個體患者來說,過敏反應的發生源于 " 基因易感性,俗稱‘過敏體質’ ",是由遺傳和環境内因外因共同導緻。機制上,過敏類疾病主要由于身體内的 Th1 和 Th2 型免疫反應失衡,機體對過敏原緻敏,當再次接觸過敏原,就會導緻效應細胞脫顆粒,釋放多種炎症因子如組胺等,進而産生過敏症狀。根據過敏發生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比如發生在皮膚的特應性皮炎,發生在上下氣道的過敏性鼻炎、哮喘,發生在消化道的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最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等等。
另一方面," 過敏與日常接觸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如果隻把目光聚焦在藥物治療而忽略了對環境的防控和生活方式的調整,過敏反應仍然會複發。" 此外,由于臨床症狀好轉較快,患者經常自行停藥,導緻許多人其實并未進行規範劑量和療程的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容易複發。" 高翔解釋稱。
深圳女孩徐瑤,就是一個典型的 " 過敏星人 "。幾年前,她在醫院查出了塵螨 3 級過敏," 抖一下被子都能打噴嚏 "。她嘗試過吃藥、換城市,也曾心甘情願爲洗鼻器、激光治療儀等輔助産品買單,但最終,除了包中常備布地奈德鼻噴霧劑,天天在家裏開着空氣淨化器,始終沒找到更徹底的治療方式。
據 Frost & Sullivan 數據,2023 年,中國僅過敏性鼻炎、哮喘、特應性皮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這 4 類基數最大的過敏類疾病,對應的患者群體就達到了 5 億人以上。
過敏患者,真的隻有忍耐複發這一個選項了嗎?
過敏類疾病治療藥物(圖源:開源證券)
脫敏治療:又老又新的 " 治愈神器 "
多位醫生對 36 氪提到,現行的過敏疾病綜合治療方案中,其實并不止用藥對症治療和回避過敏原這兩種。" 我們無法完全戒掉遺傳和環境兩個根源因素,但可以通過改善耐受,讓免疫系統逐漸适應過敏原。"長春市兒童醫院過敏反應科副主任胡亮表示。
這種與過敏原 " 共處 " 的方法也就是脫敏治療。主要指患者完成過敏原檢測後,通過持續注射脫敏制劑的方式,降低或消除其對過敏原的敏感性,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病預防新的過敏症狀出現,且停藥後長期有效。但相較于服藥這種見效快的方式,脫敏治療周期很長,往往 " 半年以上才初步起效 ",持續 3-5 年才能達到理想療效。
上世紀初,脫敏治療開始在歐洲應用,迄今已經開展 100 餘年,是世界衛生組織當前推薦的 " 可改變過敏性疾病自然進程的對因治療方案 "。但在國内,時至今日,這一療法 " 仍然在很多醫院尚未開展,或者剛剛開展 "。
在高翔的科室,40%-60% 有脫敏治療适應症和患者願意嘗試這種方式,患者數量 " 增速很快 ",團隊目前爲止管理的變應原脫敏治療患者數量已有 1800 餘名。但她也并未否認,放到全國範圍去看時," 大衆整體對脫敏治療的認知度相對較低 "。
從現行結果來看,使用标準化制劑進行脫敏治療的總體有效率在 70%-80% 之間。不過,胡亮也提到,醫生角度 " 看到的是整體有效率 ",因此比例可能相對較高。
作爲一類仍未完全普及的治療方式,脫敏治療無論是從制劑研發還是使用方式的角度,雖不像一些 " 高精尖 " 的外科手術那樣,隻能在 " 大三甲 " 裏開展,但仍具備一定技術門檻。與此同時,産品标準化難度高、管理方式不統一等 " 外因 ",也阻礙着這一療法的推廣。
其中,标準化難度高部分體現在脫敏制劑的生産維度。36 氪了解到,其實 "20 多年前,不少醫院都能自己爲患者配置制劑 ",但随着政策端藥品監管規則收緊,最終合理保留下來的隻有極個别的醫院。胡亮打了個比方解釋:在生産頭孢藥時,無論工廠是哪家,質控标準、劑量單位都是統一的;但對脫敏制劑來說,比如每一毫升中到底應該含有多少單位的過敏原成分?在院内生産時代,這是無法統一的問題。
直到後來,海外品牌的脫敏制劑陸續被引進國内,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及至目前,國内已獲批的脫敏制劑總共 4 款,丹麥的丹麥企業 ALK-Abello 的 " 安脫達 "、德國企業 Allergopharma 的 " 阿羅格 ",均爲皮下注射,用于塵螨脫敏治療;國内企業中,僅我武生物的兩款舌下滴劑 " 暢迪 " 和 " 暢皓 " 上市,分别用于塵螨和黃花蒿花粉脫敏治療。
客觀而言,這是中國需求量最大的兩種過敏原,已上市産品足以滿足大部分患者的治療需求;但從品類上來看,國内标準化脫敏制劑仍然是缺乏的。
36 氪了解到,目前,北京協和醫院共有塵螨、黴菌、春季 / 秋季花粉、寵物皮屑等 9 種變應原制劑已獲北京市藥監局的批準文号,作爲特殊醫療機構制劑在全國各大醫院調劑使用。對于亟需多種變應原進行脫敏治療的各級醫院來說,可選擇向北京協和醫院申請調劑這條途徑,但必須經過當地藥監局、北京市藥監局等多重機構的審批,流程動辄半年起步,且 " 如果沒有先例,很難在當地管理機構順利獲批 "。
另一方面,作爲一種大衆認知較少的治療方法,脫敏治療在很多醫院缺少相關醫囑收費。" 在治療技術上,有些醫院隻能在患者每次來注射時收 3 元的皮下注射費," 好一點能到 20 元 ";在藥物費用上,一盒脫敏制劑可以使用半年左右,但是單盒價格較高,由于醫院藥事管理政策的規定,難以順暢進入院内使用。此外,從患者認知上,堅持治療 2-3 年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治療的開展面臨重重阻力。
從患者角度,不少人在完成過敏原檢測後,其實就會被醫生推薦嘗試脫敏治療。但除了因治療周期長而猶豫外,脫敏治療過程中潛在的 " 可能被誘發出嚴重過敏反應 " 的風險,也阻擋了一部分人嘗試的想法。許良就提到,安全性一定是醫、患願意進行新型治療方式的首要前提。
終極目标:逆轉 " 過敏體質 "
相較于脫敏治療等方式,從産品開發和回報的角度講,現階段 " 發展最快的其實是生物制劑 "。
在這一領域,賽諾菲治療特異性皮炎、哮喘的度普利尤單抗,諾華治療過敏性哮喘、荨麻疹的奧馬珠單抗等暢銷 " 大單品 ",都締造過過敏領域 10 億美元 " 銷售奇迹 "。
但是,已獲批上市的靶向藥物數量和覆蓋适應症種類整體較少,且定價相對較高。以度普利尤單抗爲例,2020 年在中國首次獲批的定價達 6000 元以上一針,僅一個療程爲期 16 周的常規注射劑量就有 9-10 針,進入國家醫保後價格雖所下降,但據德邦證券,直至 2023 年最新續約後,其治療年費仍達 7 萬元。
全球範圍内,已上市過敏類疾病靶向藥物(圖源:開源證券)
多重因素作用下,當前,國内過敏類疾病的生物制劑雖然 " 也在作爲互補的方式和脫敏治療等方法同時使用 ",但市場滲透率整體較低,2023 年時僅爲 15.1%,仍擁有廣闊的藍海市場;另一方面,生物制劑療效優、安全性高、重症及耐藥患者起效明顯等特點,也更加符合患者對相關産品叠代方向的期待。
據開源證券測算,諸多優勢條件下,中國過敏類疾病生物制劑市場滲透率預計将在 2030 年時達到 50% 以上。
從具體的開發進展上看,圍繞 2 型免疫通路中的各靶點做出的布局種類十分多樣。其中,已有同類型産品上市的自然是重中之重,比如度普利尤單抗對應的 IL-4R 細胞因子受體,披露擁有相關管線的國内企業達到 13 家,進展最快的是康諾亞的司普奇拜單抗,特應性皮炎适應症已于去年 12 月申報 NDA,治療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哮喘的兩項适應症也都已進入 III 期臨床,有望成爲首個和普利尤單抗正面 " 交鋒 " 的國産 IL-4R 産品。
此外,針對 TSLP 和 IL-33 兩個 2 型免疫級聯反應上遊調控因子的管線較爲集中,但在國内尚未有相關産品上市,恒瑞、康諾亞、正大天晴 / 博奧信等企業的産品開發最快的也不過 II 期臨床,整體進展落後于海外企業。
有趣的是,還有從業者和我們談到了基因編輯,其邏輯在于:" 脫敏治療長期有效,生物制劑通過良好控制降低複發情況,但這些其實都是在針對不同炎症通路,而不是讓過敏完全消失。想解決過敏體質,唯一的辦法其實就是做基因編輯,将過敏的易感基因沉沒掉。"
" 我也知道這個可能性離我們太遠了,但總要對新技術抱有期待。" 該從業者笑稱。
(文中許良、徐瑤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