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崽青蛙落網了 "。
近期一個熱搜視頻裏出現了 " 城管追着青蛙跑 " 的荒誕一幕。
" 賣崽 "+" 落網 " 之間甚至似乎還有着一股離奇的契合感。
隻見城管呵斥:" 整天在這裏,像個什麽樣子 ",并嚴肅勒令其褪下 " 蛙皮僞裝 " 拍照留證。
一個矯健的青蛙、一個秉公執法的城管,他追,他逃。
但 " 落網 " 一次透露的嚴肅性,更加劇了事件的悲情感,讓無數網友爲其聲讨。
" 蛙蛙又沒有幹壞事,爲什麽抓他?"
" 世事艱難,連卑微的生存方式都不被允許。"
" 若不是爲了謀生,誰又願意穿上笨重的外皮任人娛樂呢。"
即使在官方積極回應 " 賣崽青蛙的流動商販并不受到現行市場制度的認可 " 的解釋後。
支持 " 賣崽青蛙 " 的投票依舊壓倒性的完勝 " 該罰 "。
賣崽人設和蠢萌的形象天然的容易引發同情。
加之 " 落網 " 一詞的刺耳,網友們對 " 賣崽青蛙 " 的維護之情更加劇烈。
這新晉頂流
竟心狠賣崽?
作爲近幾年新晉的街頭頂流,清一色的青蛙玩偶在街頭彙成了一抹亮眼的 " 熒光綠 "。
蛙蛙們挑着擔,牽着蛙崽氣球,迎來日出,送走晚霞,含淚賣了幾十元,開開心心把家回。
配上一句直戳消費者心窩的職業 slogon:"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會願意賣兒賣女 "。
(狠心賣崽日常)
不管内膽是什麽人,清澈的大眼睛,呆萌形象,以及随時随地的才藝表演,幾乎演随時随地都能引人駐足。
他們往往以 10 元至 20 元不等的價格兜售綠色的小體型青蛙氣球。
這類賣貨青蛙人偶因此也被稱爲 " 賣崽青蛙 "。
該形象最初來源于動畫片《葫蘆娃》裏的蛤蟆精。
它們形象統一,顔色各異,是《葫蘆娃》裏負責挨打的小反派。
呆萌的表情,有一種悲喜交加的喜感以及荒誕現實感,讓青蛙們一舉成爲新的網紅頂流。
變成人偶玩具的他們,行走于大街小巷,立即 " 農奴翻身把歌唱 ",往那一躺就注定是路人今日朋友圈的分享圖。
也會爲趕着 " 打卡上班 " 蹬上共享單車馳騁,短腿絲毫不影響速度。
至于黑夜裏熠熠生輝的 " 美蛙魚頭火鍋 ",也成了吃貨的天堂,蛙蛙的 " 地獄 "。
而他們,美食誘惑之下褪去蛙皮照吃不誤,隻是到付款時一頓計算,辛苦打工一天,虧損 45。
至于日常隻能偷看帥哥的行爲也在青蛙服的遮掩下變得異常大膽。
在互聯網上,人們紛紛大喊着 " 不當人真的很快樂,戴上頭套就可以爲所欲爲 ",讓社恐看了羨慕,打工人看了嫉妒。
" 賣崽青蛙 " 的行當也順利被列爲 " 社恐福音 ",穿上玩偶服就能實現社牛夢。
" 好想去賣青蛙,心情好的時候不賣仔,心情不好買一送一 "。
自谑比白菜還便宜的畢業生,在 " 畢業就失業 " 的無奈下,果斷選擇了 " 大學生擺攤,彎道超車 20 年 "。
而被困在無休止的 KPI 裏的年輕人紛紛夢想着帶上蛙皮套解放天性放飛自我。
行動派則已經高喊着 " 看似戴上了皮套,實際摘下了面具 " 口号,下單了 300 來塊的蛙服。
暗暗決定将發瘋行爲進行到底,搞點行爲藝術輕松把錢掙回家。
可惜,青蛙服 300 多塊,外面的天氣 30 多度。
偶爾還有強壯雪王的前後夾擊,蛙蛙不易。
偶遇同行蛙還免不了一頓才藝 battle,内卷劇烈。
最慘的是偶遇調皮搗蛋的人類幼崽,還會因爲行動不便被一頓搜刮,蛙崽沒了,還挨了揍。
就算僥幸逃過了上面的悲慘遭遇,蛙蛙也還要保持警惕,随時提防天敵城管以及保安們的驅趕。
否則背負着 " 賣崽有罪 " 的罪名,輕則面壁思過,重則 " 當街示衆 "。
當初想象有多美好,如今現實就有多心酸。
于是這網傳日入上千的商機隔天被挂在了二手市場。
創業未半而中道奔殂,賣崽青蛙的狂歡也戛然而止,又一個辛勞工種被衆所周知,隻可遠觀不可輕易嘗試的行業誕生。
浪潮褪去,滿地心酸
蛙蛙 " 成名 " 光鮮,但這背後的秘辛直到 " 他們 " 褪下頭罩才被知曉。
那些模糊的照片,成爲了 " 每個内膽都是一個小人物的悲情故事 " 的寫實。
當青蛙玩偶的外套褪下,露出年過花甲的白發老人。
蛙頭叼着一根煙,蠢萌中透露着不羁,卻和花白頭發形成鮮明的對比。
一旁的她滿身疲憊地坐在台階上,靜靜地凝望着城市的喧鬧和繁華。
可以說年輕人套上蛙服主打一個 " 瘋一把 " 自我娛樂。
但玩梗解壓是少數,浪潮褪去更多的是因爲生活所迫。
是《離騷》背後 "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
真正的賣崽青蛙面具之下,是一個個爲生活奔波的疲憊靈魂。
小小的玩偶服下,承載更多的是普通人的失意," 爲了碎銀幾兩,無奈糊口他鄉。"
年輕人尚且能被困在浪浪山,主打一個務實主義。
動畫裏更心酸的,是規勸小豬妖好好跟着大王幹的媽媽們。
(浪浪山甚至是他們的可望不可及)
早已喪失社會競争力的他們,踮起腳尖也夠不着圍城的邊,隻能向下尋找生路。
五一期間,在各種景點旅遊照分享的期間,一條 # 偶然看到爸爸手機後破防了 # 的熱搜卻突兀的出現,顯得格格不入。
這位投稿人表示,打開 " 爸爸 " 的微信,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卑微的求職信息。
我們曾經欣賞青蛙服下的有趣靈魂,如今更憐惜内膽裏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
" 她融入不了年輕人關于青蛙玩偶的各種梗 ,她隻知道把自己塞進這個悶熱的玩偶服裏,一天能拿到的錢可以夠自己吃好長時間的飯。"
甚至,因爲門檻低好上手的緣故,越來越多 " 賣崽青蛙 " 湧入賽道,在 " 供大于求 " 的市場裏也一度讓不少青蛙黯然離場。
但年輕人尚且有退路,而他們的退路又在哪裏。
網絡人玩梗的背後是芸芸衆生的艱難生活。
(《大師兄也有煩惱的時候》)
" 碎銀幾兩,壓斷了世人的肩膀 ",才是殘酷的真相。
現實生活裏沒有英雄,隻有咬牙堅持反複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芸芸衆生。
青蛙雖然是假的,但是每一個玩偶服下都是認真生活的人是真的。
想說的太多,能說的太少,我們隻能盡可能的祝願:
" 希望每隻青蛙都是爲了快樂,而不是窘迫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