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伊
汽車的銷量終于漲回來了。
熱點消息面上,全網霸屏的還是問界 M7。據說 72 小時訂單破了 6 萬輛(當然,實際銷量肯定還是會有差異)。
這樣的數據真的能把人給吓到。李想就着急忙慌地表示,産能需要調整,未來還會把屬于理想的市場份額給赢回來。
但,這些新造車的競争,似乎依然屬于小打小鬧。如果我們放眼整個宏觀市場數據會發現,今年的 " 金九 ",我們迎來了一場汽車市場銷量的全面性回歸及增長。
按照乘聯會發布的數據,剛剛過去的 9 月,汽車銷量相當喜人。
8 月的數據,已是曆史新高,而 9 月的數據,同比增長了 5%,環比也增長了 5%,累計零售更是達到了 1523.3 萬輛,同比增長 2.4%,成爲五年以來汽車銷量最好的 9 月。
圖片來自乘聯會
這樣的數據已經完全沒有了玩數字遊戲的空間,從任何一個維度、角度、高度來看,切切實實體現的,就是用戶對于汽車的消費需求在複蘇。
當然,賣得好是一回事。現在的問題是,市場複蘇、銷量蓬勃的狀态下,究竟誰得利了?
産品,是越來越便宜了
一個可以被基本确定下來的事實是,汽車是越來越便宜了。
從縱向上來看,這個觀點可以通過類比得出結論。比如,二十年前一款 B 級車的價格換得一套一線城市的房産,其實并不算難。但如今,情況肯定不是這麽個情況了。
就目前看來,由搶占市場的底層邏輯,所帶來的市場混亂已經開始演變成一場大厮殺。
這樣的厮殺有幾個階段來發動。
早期階段,是由多年前的汽車尺寸内卷而發動。在當時,通過尺寸增加、軸距增加,以及國産車堆配置等等手段,汽車廠商試圖實現的是國産車對于合資汽車的翻盤。
事實上,這樣的操作确實在更廣闊的二、三線,甚至三、四線市場上,爲國産汽車品牌赢得了原始積累,但真正産生現實挑戰的,則是在如今這個階段的智能化與電動化。
如今的汽車廠商們,依然繼承了在過往時代自身取得成功的優良傳統。比如,持續将車的尺寸造得更大,持續将車的價格定得更低。
比如,吉利銀河 L6 定價就從 11.58 萬元起售(當然,其實各家品牌都有硬貨,布置在這個價位區間中的)。
更重要的是,定價的走低,并不是降價的全部。由新勢力發動,并蔓延到如今幾乎整個行業的,通過各種權益來實現車輛由價格到價值的轉移,已經成爲了如今整個行業的大趨勢。
在這樣的大趨勢推動下,你會看到科技提升、質感提升、使用品質提升的産品,基本侵蝕到了以往 A 級入門,甚至 A0 級的産品價格區間内。而那些當時還讓中高配賣到這個價格的合資品牌車型,究竟是個什麽成色、什麽水平,現在還有沒有人熱衷于造這樣的産品,似乎答案也就了然了。
乘聯會的評價是," 頭部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表現優異,比亞迪汽車、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等傳統車企品牌份額提升明顯。" 而所謂的表現優異與提升明顯,其實涵蓋的是從技術到做工,從科技到應用的全面提升。
按照 9 月的數據來看,自主品牌汽車的零售數據已經達到了 107 萬輛,同比增長了 20%;而主流合資品牌數據則僅有 67 萬輛,同比下降了 12%。
相應地,自主品牌國内零售份額達到 53.4%,同比增長 6.4 個百分點;2023 年至今自主品牌累計份額 51%,相對于去年同期增加了 4.9 個百分點。
簡單來說,數據在此消彼長。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于通過設計,智能、技術提升後的國産汽車品牌,能夠保持一份更爲公平的心态來選擇了。
顯然,提供更合适的價格,更合适的用戶權益,以及更合适的産品,成爲了自主品牌們,赢得更大市場,獲取更大收益的有效手段。
誰在做蝕本生意?
當然,賠本賺吆喝,對于企業持續良性發展,畢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關于賣車掙不掙錢,新造車廠牌是有發言權的。
至少從目前來看,國内頂流的新造車廠牌,肯定絕大多數處于賣一台虧一台的境地,一旦産品銷售乏力,對于企業的傷害将是巨大的。這一點在 9 月的銷量上,看得也是很明顯。
9 月新勢力零售份額 14%,同比下降 1.3 個百分點。如何調整自身,形成更合理的運營模式,是當務之急。
因而,我們看到了小鵬重新整頓供應鏈的做法,以求将以往不知流向何處的錢,能夠歸攏回來成爲企業的毛利率(至少少虧一些)。
同樣在不斷降價的特斯拉,卻收到反作用。按照特斯拉 2022 年度的财報,全年收入 815 億美元,歸母淨利潤爲 125.83 億美元。對于大财團,老造車大廠牌來說,這點錢都不算個啥,但對于一個新造車來說,其實就已經是巨大的勝利了。
特斯拉用自身的成功向我們诠釋了何爲以規模換市場、以規模換利潤。到目前爲止,中國的新造車品牌,不但是落後了一截,更是被忽悠了很大一次。
畢竟,誰也沒料到,一開始走高端精英路線、動辄百萬的特斯拉,一轉身就能推着小車成爲街邊商販。這可把一衆想要模仿乃至超越的新造車們,給架在了半空,是上也上不去,下來又不好意思。
但對于如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這樣的廠牌來說,他們倒有的是試錯的機會。設計團隊是現成的、工程師是現成的、供應商也是現成的,生産線是現成的。因而,在賣既有産品的基礎上,他們能夠更均衡地去布局未來。
高、中、低端的汽車,想要生産定型,其實非常快。這就是爲什麽短短幾年之内,上汽的智己能夠快速推出 L7、LS7、LS6;銀河在上半年推出 L7 的僅僅幾個月後,就推出了 L6 這樣的産品(并且官方表示這個節奏将會保持到明年末,以推出完整的産品線)。
同樣的,對于在 9 月單月賣出了 23.68 萬輛的長安來說,也是一樣。通過強大的銷量與利潤支撐,他們可以布局出阿維塔、深藍,以及啓源這樣的不同品牌,來從自己的角度,以及市場定位、人群劃分,實現有針對性的銷售。
也就是,高端可以走,但如果想要跑量,立刻給你拿出新産品來。反正面子和裏子,我都要,也都有能力要。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快速産品更新叠代,将會讓他們有更大的市場搶占機會及話語權。進而反向推進供應鏈的建設。
比如,過往隻會出現在高端豪車上的空氣懸架,如今就開始進入了 30 萬 -40 萬元的汽車産品之上了。其原因是,以往被海外供應商掌握的資源,如今通過國産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如中鼎、保隆等)的介入,推動了價格更低,更爲普及的局面出現。
顯然,這不僅僅隻是空氣懸架一個零配件的問題,而是貫穿在整個新能源車、智能汽車産業鏈中的變革。
這種零配件企業的内卷,将推動整車企業毛利率的進一步提升,從而打造價格更低的産品。
畢竟,同配置,價格更低,至少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是極具競争力的。
能下梯子,也得能爬上去
剛才說了半天,其實都是圍繞着如何将價格打下來,如何給家人謀福利的角度來讨論問題的。
但家人們也想開好車,家人們也想過上體面的日子。所以,市場上從來不缺高端貨。真正的高端好貨,也從來不愁賣。
這一點上,在 BBA 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過去幾年,BBA 也有過想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念頭,從而推出入門級的産品。
但事實是,入門級的産品銷量并不好,還嚴重拉低品牌的調性。因此,在更早之前,奔馳與寶馬就決定停産一些入門級的産品,從而專注走高端。
目前看來,這樣做的效果更爲良好。在今年的前 9 個月,奔馳累計交付了 57.87 萬輛在中國市場,而寶馬的銷量更是在前三季度突破了 60 萬輛。
顯然,老牌高端,還是很高端。
但我剛才說過的一個問題在于,如今的中國消費者,已經能夠平等地看待汽車品牌之間的競争了。因而,我們會發現,除了問界 M7 之外,比亞迪的高端仰望也給出了非常驚人的銷售數據。
按照相關的數據,仰望 U8 截止到今年 10 月 6 日前,僅在上海的大定數量,就已經突破了 4000 輛(據說産能在每月 3000 輛左右)。簡單來說,一款定價 109 萬的産品,在一個月内,在一個城市實現了 40 多億的銷售額(如果能最終轉化爲提車的話)。
對于已經在中低端市場上猛得飛起的比亞迪來說,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他們将真正有望成爲全球汽車工業的,在新能源與智能時代的指标性企業。
顯然,對于如何從 " 高端 " 這個梯子上爬下來而發愁的新勢力來說,這又是一個讓人羨慕至極的狀态了。
市場規模與淘汰
目前看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總體體量相對已經固定,8 月開始的銷量回升,并不能帶來明顯的市場規模擴大。而品牌的不斷出生,産品的高速叠代,在固定的市場規模中,必然面臨篩選。
因此,我們要習慣有品牌在這場篩選中被淘汰。
目前看來,首先遭遇淘汰的是一些,常年跑不出量的,也沒有新技術拿來國内的老牌合資品牌。
當然,這隻是序幕,之後必然會有新造車廠牌,也加入到第二輪的淘汰中去。
直至,市場規模與品牌數量、産品數量達到穩定。
這顯然又是在我們期待的銷量回升實現之後,又一個值得觀察的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