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蕩的宇宙竟然起源于一個點,空間像蹦床的表面一樣可以凹陷彎曲。沒有哪個學科像天文學一樣,能夠體現人類天才的大腦和非凡的想象力。
而這正是人類走出叢林,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物種之一的關鍵所在。對宇宙的探索也是人類最熱衷的目标之一,中國正在準備登陸火星,以及建造自己的太空空間站。
人類的基因裡就包含了追求知識和探索的内在程序,它也決定了社會的進步程度和個體的不同成就。
(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可能是平坦的、球形的,甚至是甜甜圈形狀)
了解宇宙可以打開人們無盡的想象和探索空間。而在衆多的天文學圖書裡,我們今天推薦一套面向大衆讀者而又優點鮮明的《BBC 宇宙三部曲》。它用 BBC 最擅長的紀錄手法,講述人類探索宇宙的曆程和故事,讓孩子理解科學的本質内涵,還有思維方法。
《BBC 宇宙三部曲》
BBC 科普團隊精心打造的
大衆天文學經典之作
适合 10 歲以上孩子
即享限時半價特惠102 元
(原價:204 元)
▼
BBC 科普王牌作者撰寫
中科院專家精心翻譯、審校
BBC 在科普領域的地位,不僅在于它的專業性,更在于它向大衆傳播的表達形式,能夠讓大衆覺得既長知識,又好看。宇宙三部曲由 BBC 精選的科普作者,他們既有過硬的專業背景,也擅長科普傳播。
《宇宙起源》作者保羅 · 帕森斯,宇宙學博士、專業科學作家,《自然》《科學》特約撰稿人。《宇宙之光》作者伊恩 · 尼科爾森,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曾任大衆天文協會主席,獲得過 " 埃裡克 · 紮克科普獎 "。《宇宙星塵》作者約翰 · 曼,科學史專家,BBC 紀錄片制片人。
(旋渦星系 M83 是梅西耶最早發現的天體之一)
譯文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體物理、小天體等對口研究方向的專家翻譯、審校,語言簡練、精當,補充必要注解,并更新到最新數據和研究進展。
内容簡練,選題精益
采用紀實手法,有故事、講邏輯
《BBC 宇宙三部曲》打破傳統寫法,采用極簡形式,選擇天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主題:最根本的主題,宇宙起源;最關注的主題,恒星;最神秘的主題,小天體。透過它們就可以了解天文學的全貌。
(牛頓提出了首個有關行星運動的統一理論)
我們對一件事物的了解,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示然,我們才能夠深刻地把握它的本質精髓。《BBC 宇宙三部曲》行文簡練,摒棄了長篇的資料堆砌,而是着重講述人類探索宇宙的曆程,以及理解天文學的關鍵知識點。
避免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看不到系統性,忽略了其中的邏輯,無法從整體上掌握,把知識變成學問。
(阿諾 · 彭齊亞斯和羅伯特 · 威爾遜在 1965 年用号角天線發現了微波背景輻射)
比如在《宇宙起源》中,它從古到今,層層推演,講述探索史上主要的發現節點,依次可以看到亞裡士多德、牛頓、哈勃、愛因斯坦、海森堡、魯賓(發現暗物質存在證據)、霍金等人的思想邏輯與演進。
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圖解
将難點通俗化
要掌握一門學問,必然有核心知識點。《BBC 宇宙三部曲》摒棄資料的堆砌,但對重要的知識點,一一進行闡述,對比較難的部分,采用了通俗形象的比喻說明。
(計算機模拟的氦原子圖像)
例如在《宇宙之光》中,在解釋雲團越收縮,旋轉得越快,是這樣比喻的," 這類似于滑冰運動員旋轉的場景,即當他們張開雙臂時旋轉變慢,而雙臂緊貼身體時旋轉加快 ";
當大質量恒星爆炸,恒星外圍物質下落碰到中間堅硬的新生中子星時,将會反彈,并産生強大的激波,激波是什麼呢?文中的比喻是 " 超音速飛機所産生沖擊波的超巨型版 "。
(視差測距原理圖,可以計算出恒星與地球的距離)
不僅有形象的比喻,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書中也有不少示意圖。它們或解釋比較抽象的原理,或解釋難以觀察到的現象。
既有核心知識,也講研究方法
鍛造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
《BBC 宇宙三部曲》不僅紀錄了探索的曆程,同樣也講述也科學研究的思維與方法。
《宇宙起源》特别指出,構建假說理論時,就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愛因斯坦天馬行空的廣義相對論之所以被人們所廣泛接受,并成為最偉大的理論,不僅在于它超凡的想象、反直覺的思考,更在于它是可證的,不斷經受了各種考驗,并一一通過。
(大爆炸之後的宇宙(藝術圖))
《宇宙之光》告訴了我們歸納和總結的方法。人類 300 萬年的曆史對恒星來說是滄海一粟,那麼人類是如何能研究恒星的一生呢?科學家給出的方法就是橫向類比、歸納總結:我們無法觀看恒星的一生,但可以通過處于不同演化階段的恒星,能夠得出恒星一生的生命拼圖。
(天琴座的指環星雲(M57),其實是一個筒形氣體雲)
《宇宙星塵》用事實說明,對待事物要全面、動态地看問題,而不是靜态、孤立地。随着研究的進步,科學家打破原有的認知,發現小行星和彗星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彗星在其中的氣體被耗盡後可能變成一顆小行星,而且天文學家估計大約三分之一的小行星是 " 死去 " 的彗星。
260 張精美圖片
融合科學、藝術與曆史之美
這套書通過全彩的天體照片、示意圖、藝術圖,以及電腦模拟圖等,清晰構建了宇宙的工作機制和全景圖,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天文學。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亞原子粒子軌迹)
(16 世紀描述有哈雷彗星軌道的繪畫)
(黑洞拖拽伴星氣體示意圖)
多學科背景知識
動态與開放式的視角
宇宙探索涉及光學、核物理、工程、航空等多學科知識,它們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同時反過來,宇宙探索的不斷進步,也推動了這些領域的發展。
(大約 6500 萬年前,彗星襲擊地球,緻使恐龍滅絕)
同時,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還非常有限。《BBC 宇宙三部曲》采用了動态和開放式的叙事方式,對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提出了思考,啟發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創新。
(海爾 - 波普彗星的壯觀景象)
宇宙會繼續膨脹,還是會 " 大坍縮 "?火星究竟有沒有生命?太陽是否有個雙星系統呢?占宇宙質量 96% 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又是什麼?人類會因小天體的撞擊而滅亡嗎?
《BBC 宇宙三部曲》
BBC 科普團隊精心打造的
大衆天文學經典之作
适合 10 歲以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