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銀箭财經
近段時間,随着國家政策方面不斷在 " 互聯網 + 醫療健康 " 領域加碼,互聯網醫療賽道又迎來了一輪利好。不僅相關上市企業股價上漲,各大創業公司也都赢得了投資市場的密切關注。
然而行業前景的美好,并不能讓我們忘記,當前絕大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仍長期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态。相比于未來發展潛力,如何活下來,或許才是現如今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01 細數互聯網醫療的四大主流模式
綜合來看,現階段的互聯網醫療市場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按照各不相同的市場切入口,大概可以将當前互聯網醫療企業進行簡單歸類——
1. 圍繞藥物出售的 " 互聯網 + 電商 "。
醫藥電商,或許也是互聯網企業最容易介入、變現效率最高、最穩定的商業模式。作爲互聯網電商經濟的垂直細分,借助互聯網營銷思路,在擁有充足流量和用戶的基礎上,以零售電商的底層邏輯,去構建醫藥産品的轉化模型。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涉足互聯網醫療領域相對較早的平安好醫生、阿裏健康、京東健康等一線品牌。盡管随着時間推進,他們大都已經發展爲綜合醫療服務平台,但細看财報信息,醫藥電商零售依舊是難以撼動的核心營收業務。
例如阿裏健康,其業務闆塊大緻可以分爲醫藥自營、天貓醫藥平台和新零售。根據 2022 财年财報,報告期内,醫藥自營業務總收入 179.11 億元,占總營收的 87%,以阿裏健康品牌進行運營的自營藥房,通過銷售藥品帶來的收入,在其中占比 64%。
對于沒有互聯網大廠做資源背書的企業而言,醫藥電商同樣也是主要的業績驅動。例如在 2022 年 9 月上市的叮當健康,根據今年 3 月份其所公布的财報,2022 年全年營收 43 億元,其中 " 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 " 收入,就占據了 42.02 億元。
2. 打造虛拟醫院的 " 互聯網 + 醫院 "。
互聯網醫院也可以稱爲 " 雲醫院 ",顧名思義,也即是轉變醫院的傳統醫療模式,将線下醫療資源轉至線上。一般而言,在這種模式中往往是由線下實體醫院爲主體,進行線上醫療服務過程中,互聯網企業的作用,更多還是提供平台技術支持、雲計算服務、大數據分析應用等輔助功能。
不過自 2019 年開始,國内各個省份逐漸放開了互聯網醫院牌照後,互聯網企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國内已審批設置的互聯網醫院已經超過 1700 家。
隻不過在沒有醫院充當主體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似乎缺乏在這一方向上有所突破的驅動力。例如北京市首張互聯網診療資質執照獲得者,也是被稱作國内第一家互聯網醫院的微醫,就在 2021 年沖擊港股時遭遇失敗。
3. 主營醫學檢驗的 " 互聯網 + 檢驗 "。
雖然在核酸檢測的紅利退潮後,醫學檢驗企業當前頗有被唱衰的傾向,但是縱觀國内醫療體系,第三方醫學檢驗的市場仍舊保持着持續增長的趨勢。
綜合統計機構的預估,當前,國内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年增長率約爲 30%,預計 2024 年将突破 800 億元的規模。并且在未來五年間,市場規模仍将保持 20% 至 25% 的增長速度。
而且随着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健康檢驗、康複檢測等針對老年群體的業務需求也會進一步擴大。再加上近些年國家爲了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抑制過度醫療行爲,促使醫院檢驗項目價格下調,未來第三方醫學檢驗的市場需求也在逐步提升。
就像 2023 年 3 月中旬與銀川衛健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迪安診斷,今後的互聯網醫學檢測企業,或許都有機會參與到各地區醫療體系之中。
4. 彙集核心診斷資源的 " 互聯網 + 醫師 "。
其實剝開醫療體系的深層邏輯,直觀來看也可以簡單拆分爲 " 醫師 + 醫藥 + 醫療 "。每一個被拆分出來的環節,都能夠與互聯網經濟思維産生化學反應,進而延伸出垂直細分市場,以及新的互聯網醫療切入口。
就像是在 2023 年 3 月 26 日通過港股聆訊,被譽爲國内最大在線專業醫師平台的梅斯健康,就是這一垂直細分中的典型案例。不同于醫藥和醫療所面向的 C 端零售市場,這一互聯網醫療模式面向的是醫師和醫療器械公司,也可以理解爲 ToB 生意。
由于跳出了傳統醫療模式的限制,專注于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售解決方案,以及醫師群體的平台解決方案,并不涉及具體的醫療資源分配。與之相應的,梅斯健康在 2021 年已經取消了線下醫療産品的零售業務,這也是爲數不多不依賴于醫藥電商的互聯網醫療發展模式。
目前互聯網醫療市場中的大部分企業,大都是圍繞以上四種核心發展方向,對運營和未來進行長遠規劃。
盡管随着市場切入口的各不相同,每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各有差異,但若是将所有的困難放在一起,不難看出,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同一個原因——虧損。
02 互聯網打法 " 水土不服 ",企業虧損成行業常态
互聯網醫療的盈利困局由來已久。
從 2021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大量互聯網醫療企業都開啓了 IPO 沖刺的道路,然而時至今日,成功者寥寥無幾。而且在招股書披露之後,整個行業的虧損狀況也被徹底放在了陽光之下。
例如一度被視作 " 第四巨頭 " 的微醫,在報告期的 3 年内就已經連續虧損将近 80 億元。如果 2021 年和 2022 年仍舊沒能止住虧損,或許時至今日的虧損已經達到了百億水準。
主營院外患者服務業務,曾獲得騰訊、紅杉資本等知名企業投資,在 2021 年 10 月 15 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圓心科技,同樣出現了長期的虧損。綜合财報信息,圓心科技在 4 年間連續虧損了 13 億元左右。
與之同一時期開啓 IPO 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中,目前也隻有叮當健康上市成功。然而即便如此,兩次申請港股上市的經曆,以及 4 年中連續虧損将近 29 億元的盈利困境,依舊未能徹底打消投資市場對叮當健康的質疑。
這樣盈利艱難的情況同樣存在于頭部企業之中。
平安好醫生連續虧損近 8 年,在前段時間發布的 2022 年财報中,虧損數字雖大幅收窄,但仍保持着 6.11 億元的虧損;阿裏健康在 2021 财年實現自 2014 年之後首次盈利後,2022 财年再度陷入虧損;京東健康雖然在 2022 财年實現盈利,但在 2020 年虧損 172 億元、2021 年虧損 11 億元的負積累下,或許依舊很難扭轉虧損勢頭。
虧損現象成爲行業常态,隻能說明互聯網醫療尚沒有走通盈利模式。燒錢做市場,擠垮對手掌握決定性市場份額後,再通過細化業務和付費服務來進行轉化的互聯網打法,很可能并不适用于醫療行業。
最直接的,莫過于用戶拓展的流量費用,已經逐漸成爲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成本大頭,即便是阿裏、京東和平安,多年的虧損之下,或許也有着獲客成本攀升帶來的影響。隻不過因爲擁有足夠穩定的流量入口,相比之下稍顯從容而已。
再者,就是以 " 賣藥 " 爲主的互聯網醫療業務,正在逐漸喪失想象力。從投資市場對待 IPO 企業的态度就能揣測一二,大量以醫藥電商爲核心營收的企業都卡在 IPO 階段,而梅斯健康這樣擺脫醫藥銷售的企業,反而能夠快速獲得認可。
因此在我們看來,如今雖然大環境逐漸利好互聯網醫療,但是對企業而言,如何早日擺脫 " 賣藥 ",找到新的核心業績驅動力,才是關鍵所在。
03 未來在 AI,當下在 " 兒童 "?
其實從國家政策所鼓勵的方向,就能看出下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突破口在何處。
在前不久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中,除了對 " 互聯網 + 醫療 " 的發展重視,還提到了互聯網、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應用。
很顯然,未來的互聯網醫療,最核心的競争力還在于科技水平。對于新晉涉足互聯網醫療的企業而言,這也意味着在 " 賣藥 " 之外,企業的發展方向有了更多也更值得堅守的選擇。
畢竟不同于營銷運作爲主的企業運營模式,專注于科技研發和新技術應用的企業,往往會在市場表現上缺乏優勢。快節奏的經濟環境下," 酒香也怕巷子深 " 的情況在偏科技向的企業中早已普遍存在,幾乎可以預見,科技企業在未來數年又将迎來一輪新的增長。
同時,政策對科技賦能的鼓勵,也讓尖端科技細分之下的 AI 再度成爲焦點。仔細分析其适用場景,AI 的高度可塑性,幾乎可以廣泛用于 " 醫師 + 醫藥 + 醫療 " 的各個場景之中。
醫師相關場景中,AI 可以有效提升醫師群體的知識儲備量,縮短醫療資源分配過程中的損耗。就像 ChatGPT 發布後對論文、繪畫等多個領域的沖擊,至少在現有醫師評級體系下,AI 技術的确具備催促革新的空間。
在醫藥領域中,AI 也可以有效縮短藥品研發過程,加速産品線的更新速度。同時在銷售環節,AI 對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應用的效率,也會出現質的飛躍。
相對而言,AI 對于醫療技術的提升,應該是最爲顯著的。由 AI 控制的手術、臨床診斷、醫學檢驗等功能,不僅能夠最大限度減輕醫師壓力,同時也能夠減少醫療誤差和人力成本。
可以說,對科技和 AI 的注重,更主要還是爲了加速降本增效的實際落實。
不過落到實處,盡管已經有很多上市企業都開始加緊布局 "AI+ 醫療 ",但以當前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經營狀況,盲目追求對周期長、轉化慢、投入高的科技研發,很可能會适得其反。
根據天眼查的行業數據,現階段 "AI+ 醫療 " 相關企業共計 734 家,其中大部分都是未上市、無融資的狀态。
站在 " 活下去 " 的立場上,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爲當前最好的選擇,或許還是在兒童醫療市場尋求突破口。
雖然消費群體對線上醫療已經不再缺乏認知,但對線上診療效果依舊缺乏信任。現階段互聯網醫療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培育市場,隻有形成消費慣性和穩固的認知,才有希望找到更多盈利的可能。
而考慮到兒童普遍對醫院存在恐懼心理,以及對網課等線上渠道的熟悉,線上診療正在成爲家長的首選。以此爲切入,不僅能迎合市場需求,也可以提前搶占未來主要用戶群體的心智,以此爲契機縮市場培育周期。
無論如何,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能夠熬過當前的困境,等到未來降臨的那天吧。
參考資料:
《" 互聯網 + 醫療 " 能玩出什麽》——新華健康
《" 互聯網 + 醫療健康 " 迎政策窗口期 上市公司搶灘 "AI+ 醫療 " 細分賽道》——财經網
《互聯網醫療之辯:盈利模式仍是終極 " 難題 " 移動醫療行業真的難以撼動嗎?》——每日經濟新聞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