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前,小米 SU7 發布前夕,網友們看到民間和官方洩露出來的照片,看到車身尾部的「小米」和「xiaomi」标志,還有前艙蓋上的「mi」logo,再加上雷軍預熱小米首款汽車不會很便宜,9.9 萬元交個朋友的價格絕對不可能,所以網友們還是有點不樂意。
不樂意的第一點就是,小米造車應該換個牌子,小米品牌聽起來不高端,實際上也不那麽高端。
不樂意的第二點則是,雷總造車,是不是有點飄了,背叛群衆了,不和大夥交朋友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米沖高」是一個類似于「屢敗屢戰」的詞,自十多年前小米手機和 1999 元深度綁定之後,這個數字就成了小米的殺手锏,同時也成爲一種枷鎖。說好聽點,抹除渠道溢價,通過電商銷售的性價比模式,讓小米小成,不好聽的話就是,「得屌絲者得天下」的時代,小米品牌和小米用戶的價值都是不夠高的。
這也是爲什麽小米 Note 發布,初次嘗試突破 1999 元價位的時候,外界有些嘩然且手機最終戰敗的原因:米粉隻是長大,并不是有錢了。而其他人,并不認爲小米品牌的手機可以賣這麽貴,即便它也隻是小心翼翼的把頂配版價格定在了 2499 元。

哦對了,小米 Note 當時還嘗試了女性市場,推出了女神版,但同樣铩羽而歸,在 OV 面前不是一合之敵。
後來,小米嘗試了很多方法,來讓小米品牌走出性價比,屌絲和低端的印象,比如推出 Redmi 品牌,把性價比的衣缽傳出去;繼續推出小米 Note 2 系列,并且請來了梁朝偉代言,塑造優雅商務的形象;和徕卡聯名,讓小米數字系列成爲高端機的一員,再推出 Ultra 系列手機,不求出貨量,但求一個機皇的名号。

可以這麽說,在小米造車之前,小米手機的「米沖高」算是略有小成,但小米在汽車領域的品牌号召力,還需商榷,這也是開頭大夥疑問的由來,小米在汽車領域,算大牌嗎?
手機跨界到汽車,肯定是要交學費的,哪怕是華爲,也在問界身上也交了不少學費。
類似的,小字輩裏的小鵬也差不多,也是很多網友表示,自己不買小鵬汽車的原因,不是因爲車不好,而是這個牌子聽着就不夠高端。
隻不過,這兩個一度都不被看好的「小」字輩在最近都相當争氣,一個初生牛犢僅依靠一款純電轎車就成爲新勢力的 Top3 選手,一個則從銷量低谷走出,連發爆款,成爲新勢力銷冠。
于小米而言,小米 SU7 的熱銷,打破了汽車行業不少的迷信思維,比如說純電和運動取向的轎車,不如增程和家用取向的 SUV 好賣,小米 SU7 等于是頂着三個 Debuff 把事情做成了。
可能雷軍自己也沒有想到,小米 SU7 以試水的姿态進場,結果掀起了驚濤駭浪,行業風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像是魏建軍等曾經不太出現在大衆視野的老闆,開始勤奮直播出鏡,拉近品牌的路人緣,而在一定程度上,小米 SU7 也奠定了行業對于純電産品的信心,畢竟小米 SU7 是相似價位段裏唯一賣得比 Model 3 好的純電轎車。
2022 年,在小鵬内部被寄予厚望的小鵬 G9 上市,但是因爲雜亂的 SKU 設計,用戶需要在複雜智駕版本和續航版本中進行複雜的排列組合,最終導緻本該大爆的産品沒有成爲爆款。
小鵬的慘痛教訓成爲業界的寶貴經驗,各家車企設置各種 SKU 的時候,更加注意降低消費者選購的門檻,到了小米這裏,情況又發生了一些變化。
小米 SU7 分爲普通版,Pro 版和 Max 版,20 萬出頭,到 30 萬左右,Ultra 版本另算,實際上對于消費者來說,Max 版是最好的選擇,同時也是小米賣得最好的版本。
小米 SU7 上市一個多月之後,鎖單近 9 萬輛的時候,雷軍曾經透露過,小米 SU7 各版本中,Max 版訂單占比達到 43.16%,Pro 版本和标準版分别占到 28.7%、28.57%。
也就是說,消費者面對小米 SU7 的時候,基本上隻有一個念頭:買最貴的那個版本就好,除非實在是買不到,或者買不起,因爲最貴的,是最值的。
小米和雷軍沒有放棄性價比,但對性價比的理解,更深刻了。

小米 SU7 Ultra 呢?
更有趣的現象出現了!即便是小米 SU7 Ultra 有大量現車可供選購,但仍有海量的消費者甯可等待生産排期,以及多花 4.2 萬元選購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也不買普通前艙蓋的現車。

▲ 選裝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小米 SU7 Ultra
小米 SU7 Max 版本的大賣,以及 小米 SU7 Ultra 這個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獨特吸引力,說明小米汽車現在的消費者,再也不是那些對配置精打細算一番,然後選購入門款的人群了,而是對情緒價值,社交價值更爲看重的人群。
簡言之,當消費者願意爲你的産品「多花錢」的時候,你的品牌也就成了。
在小米 SU7 Ultra 上市發布的第二天,我的一個朋友,之前是保時捷車主,現在是寶馬性能車車主,對新勢力抱有一些天生鄙視的中青年交際男性,在我的介紹下,打開了小米汽車的小程序,嘗試選購小米 SU7 Ultra 看看配置情況。

▲ 小米 SU7 Ultra 标配超大尺寸碳陶制動盤
在短短十分鍾的時間裏,他完成了質疑小米,理解小米,愛上小米,如果有錢并且老婆不反對的話就會下單小米的轉變,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小米 SU7 Ultra 非常厚道,别家要選購的,它标配;别家 100 多萬可能才有的配置,它也标配。
老車手的感覺是這樣的,社交網絡上看完整場小米雙 Ultra 發布會的年輕人也是差不多的感覺:
雖然我買不起小米 SU Ultra,但是雷軍就是有一種魔力,讓我覺得 50 多萬的車竟然不貴?!

再回過頭來看看,2018 年雷軍說出那句「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産品」時,大家還以爲「厚道」隻是「便宜」的委婉表達,但現在來看,30 萬的小米 SU7 Max 也很厚道,50 多萬起的小米 SU7 Ultra 也厚道,哪怕時是要花 4 萬多選裝的一個前艙蓋,也可以說厚道。
這就是爲什麽說小米品牌在小米 SU7 Ultra 上市發布之後完成了進化,因爲小米品牌不再是一個「因爲便宜,所以值得」的品牌,而是一個「貴,但也值」的品牌。
佐證小米品牌因爲雷軍造車完成進化的數據則是雷軍自己透露的,去年國内售價 50 萬元以上的轎車一共賣出了 12.1 萬輛,小米 SU7 Ultra 上市 72 小時大定訂單突破 1.9 萬輛,鎖單量達 1.08 萬輛。
除了産能,沒有什麽能夠限制小米汽車了。

相應的,則是一些傳統合資品牌,或者海外汽車品牌,開始縮減産量,甚至關停工廠了。
以及,一些豪華車品牌開始降價了。
在小米 SU7 Ultra 正式發布前,從路特斯 Lotus 改回蓮花品牌的蓮花汽車宣布對旗下的 ELETRE 純電豪華 SUV 和 EMEYA 純電轎車進行降價,起售價從由老款的 72.8 萬元和 66.8 萬元降至 54.8 萬元和 52.8 萬元。
需要說明的是,蓮花汽車的入門純電車型雖然價格大降,但同時配置也有所降低,嚴格意義上不太算背刺老車主。
但是就在去年,蓮花汽車 CEO 馮擎峰還表示,蓮花汽車定位是百萬級豪華車品牌,不參與價格戰,畢竟雖然蓮花銷量一般,但曆史上還是和保時捷以及法拉利齊名的品牌。
如今蓮花的車型步入 50 萬元區間,引起了不少花了大幾十萬近百萬買舊車型車主的不滿,同時也沒有讓潛在消費者感覺值得。比如售價 52.8 萬元的入門版蓮花 EMEYA 600 純電轎車峰值功率爲 450kW,零百加速 4.15 秒,标配 20 英寸輪毂,不配尾翼;相較之下,售價相差無幾的小米 SU7 Ultra 的峰值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标配 21 英寸輪毂和電動尾翼。
這樣一對比,消費者感覺小米 SU7 Ultra 更值了,而作爲對比的品牌,就顯得「不便宜,也不太值」了。
品牌崛起之路的背後總需要一些背景闆品牌,曾經小米手機背後,有 HTC、LG、索尼這些輝煌過但也沒落了的手機品牌。

與此同時,當你的品牌成了的時候,曾經看不起你的品牌會選擇和你站在一起,或者幹脆強行蹭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