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NO.2667- 被帶走的日本戰俘
文字:顧安娜
校稿:辜漢膺 / 編輯:蛾
日本人本土意識濃厚,比起喜歡在外開枝散葉的中國南方人,日裔在全世界各國都比較少見。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即使在天寒地凍的環境裏,也有一群日裔俄羅斯人。日本人出現在俄羅斯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早期向外開拓生存空間的遺存,也有日本占領南庫頁島以後的移民,還有一部分,則是傳說中的 "西伯利亞滞留者"。
一名至今生活在俄羅斯的 " 西伯利亞滞留者 "
(右一,圖:mainichi.jp)▼
他們是因二戰戰敗而留在俄羅斯的日裔,那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曆史。
蘇聯最後的機會
從 "西伯利亞滞留者" 的回憶錄裏,人們很少看到日本軍人回憶錄裏常見的對戰敗的羞恥和苦惱。因爲這些被俘的日本軍人從未認爲自己是俘虜,而隻是被迫留在西伯利亞從事開荒的囚犯。
在蘇聯 " 包吃包住 ",給蘇聯造橋修路
(圖:irkipedia.ru)▼
這種心态,和這些滞留者被蘇聯扣押的原因有關。
1945 年初,軸心國敗局已定,還在做最後的困獸之鬥。此時的蘇聯在歐洲戰場正與納粹德國打得不可開交,在亞洲方面卻與軸心國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
《蘇日中立條約》簽署現場(圖:wiki)▼
這一舉措在戰争開始時是爲了避免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但同樣也可能給戰後蘇聯參與世界利益瓜分帶來隐患。因爲其他同盟國可都是多線宣戰的,所以蘇聯在道義上也不應與日本保持中立友好的關系。
随着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在中國和東南亞戰場不斷收縮,日本人其實也在擔心這個問題。自從德國敗相已露,日本人就一直在試圖與蘇聯續簽中立條約,但事情始終被蘇聯方面擱置,沒有進展。
日本人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失敗
蘇聯人都看在眼裏▼
日軍大本營此時已經沒有太多談判資本了,甚至連想在僞滿洲國增加關東軍都有心無力,他們必須把有限的資源投放在更緊張的戰場上。這無疑是蘇聯賺取外交資本的好機會。
所以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答應盟國友軍,将會在歐戰結束三個月後配合進攻日本。1945 年 8 月 8 日午夜,在德國于莫斯科時間 5 月 9 日淩晨投降的整 3 個月後,蘇聯向日本駐蘇大使提交了宣戰書,并在次日派出三支蟄伏已久的軍團向中國東北進發。
蘇聯向日本宣戰,來自《朝日新聞》報道▼
但日軍大本營居然毫不知情。這是因爲在遞交戰書之後,蘇聯就切斷了日本大使館的通信,讓大使無法向大本營彙報此事,說是宣戰,其實完全是一波不宣而戰的騷操作。當蘇聯遠東軍團整裝待發的時候,日本關東軍還在睡夢中。
當然眼看着蘇聯對中立條約虛與委蛇,甚至還在 7 月撤回了使領館人員,日本也早就起了戒心,再相信蘇聯關于條約還能延續一年的承諾未免也太過天真。
蘇聯的鋼鐵洪流,即将席卷日軍
(圖:sankei.com)▼
關東軍方面對蘇聯可能的進攻方式作了研判,認爲他們隻可能沿着西伯利亞大鐵路在中國東北的延伸段,從海拉爾和索倫這兩個靠近蒙古的方向進入。而且進攻兵力需要長時間的集結,8 月底之前絕不可能開打。
日軍大大低估了蘇軍的集結速度和進入中國東北的決心,當他們還在緩慢調防部隊時,蘇聯打響了蘇日在二戰中的第一槍。
等日軍反應過來,蘇聯的槍口已在眼前
(注意看右側日軍軍官的手勢)▼
" 滞留 " 西伯利亞的老兵
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在長期沒有戰事的中國東北已經養成了一支驕兵。他們既無作戰經驗也無作戰意願,爲數不多的精銳部隊還被抽調去太平洋戰場和中國南方戰場填補空白,實際參戰人數隻有 70 萬不到。
此時,這幫 " 馬鹿 " 已經是秋後的螞蚱——
蹦跶不了幾天了(圖:4travel.jp)▼
日軍大本營已經不打算用這支部隊完全守住中國東北,隻要能保住東南部分的主要城市和朝鮮,就算是勝利。
而對面的蘇軍加上蒙古軍共有 170 萬之衆,有些隊伍還是剛從歐洲戰場回來的,裝備有重型武器和坦克,在火力和實戰能力上能夠碾壓日本關東軍。
百戰之師輕松拿捏吃幹飯的日本關東軍
(圖:twitter @mfa_russia)▼
更何況,蘇聯紅軍還擁有強大的意志力,除了在關東軍判斷的蒙古方向發起進攻,還有一支軍團從東部翻越了大興安嶺,從東西兩個方向對關東軍形成了鉗形攻勢。
從蘇聯方面以及借道外蒙古三面圍攻▼
這是日軍始料未及的攻擊,在邊境負責滞阻敵人的日軍很快潰敗,幾乎沒有爲主力軍争取什麽時間,西部戰線有一支蘇軍裝甲部隊竟在五天内長驅直入 350 公裏。
二戰期間,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
開戰兩天後,僞滿洲國政府開始撤離,而正在調防的關東軍也陷入了一片混亂。很多原本要南下防守沈陽、大連、朝鮮北部的軍隊,被迫下車,原地阻擊蘇軍。但蘇軍火力強大,前出部隊還有空軍運輸機保駕護航,日軍發動的街道戰幾乎沒有發揮什麽作用。
而一周後的 8 月 15 日,天皇宣布投降,日軍和僞軍基本停止了抵抗。原想殉國的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終于也在三天後下令東北和朝鮮的所有軍隊投降。
此前,關東軍曾與蘇軍談過投降條件
但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也拿不到▼
此後蘇軍勢如破竹,快速占領了長春、沈陽、哈爾濱、佳木斯、大連等東北重鎮,并繼續向南占據了平壤和開城,與對面的美軍隔北緯 38 度線相望。
到哈爾濱了,指定沒日本人好果子吃
(圖:historyimages.blogspot.com)▼
到長春了,上僞滿皇宮坐坐(圖:Flickr)▼
到漢城了,跟美國人客套一下▼
但法理上,這片土地畢竟是中國的土地,即使蘇聯在東北幫了再多忙,終究還是要還給中國的,不然他們就成了侵略者。既然沒法把這裏當作家園,蘇聯軍隊在東北的行爲就不太講究。
而對于日本關東軍來說,大勢去得太快,他們還沒來得及組織有效的反擊就不得不成建制地投降了。
繳槍不殺,過後還會管吃管住管 " 工作 "
(圖:penzanews.ru)▼
在他們心裏,自己從未被投放戰場,隻是因爲天皇的诏書才向蘇聯投降,并不算戰俘。如今的投降不過是上級命令下的一種求生蟄伏,與在戰場上被敵人活捉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他們從來隻稱自己是 "滞留者",而不是 "戰俘"。不到 70 萬關東軍,加上朝鮮僞軍和在東北的日本人,最終被蘇聯收編的遠東俘虜共有 56~76 萬人。
等待這些人的,将會是怎樣的命運呢?
上圖:蘇軍展示繳獲的日軍旗幟
下圖:日軍俘虜▼
免費勞動力
1945 年 8 月 23 日,爲處理這批日本關東俘虜,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 9898 号法令《關于日本陸軍戰俘的接收,住宿和勞動利用》,把他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蘇聯國土廣大,從來也不缺能讓戰俘奉獻終身的建設項目。運氣好的日本戰俘被流放到了臨近的濱海邊疆區和黑龍江下遊的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開發林業。
說白了,就是伐木工(圖:asahi.com)▼
還有一批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上從事農墾,這可能是曆史上唯一一批在莫斯科方向認可下開發庫頁島的日本人。
庫頁島所在(圖:shutterstock)▼
運氣差一點的就被拉到了蘇聯中部的西伯利亞荒原上,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布裏亞特自治共和國度過了漫長的勞動生涯。和他們命運相仿的是僞滿洲國皇帝溥儀,他在沈陽被俘後,曾有一段時間被關押在蘇聯赤塔,這也是一片西伯利亞中部的荒原地帶。
相比于伊爾庫茨克和布裏亞特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更偏僻荒涼▼
蘇軍押送溥儀▼
命運最多舛的日本戰俘則被流放到了陌生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别克斯坦。日本在軍國主義巅峰年代還曾染指西伯利亞中部,但這兩個内亞遊牧國家對日本人來說實在是太過陌生,死于水土不服的人也不在少數。
2002 年,布裏亞特的日本戰俘遺骸被火化
(圖:siberiantimes.com)▼
大部分的 " 西伯利亞滞留者 " 都參與到了著名的貝加爾-阿穆爾幹線修建工作中。這曾是西伯利亞大鐵路遠東段的備用選線,30 年代時因遠東局勢逐漸複雜被重新提上了日程。不過此後二戰開打,蘇聯的資源投放重頭是西線,所以這條鐵路的修建也一直修修停停。
到了二戰勝利,蘇聯終于騰出手來建設這條備用線,這些免費的日本俘虜當然就是最好的選擇。
蘇聯可能在戰時就已經盤算好了計劃
這批日本戰俘将充當戰後重建的勞動力
(日軍俘虜,圖:tokyo-np.co.jp)▼
從這些日本戰俘的流放地也能看出來蘇聯的大計劃。流放到中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俘虜後來被轉移到了東部的伊爾庫茨克,修建從布拉茨克到烏斯季庫特段的鐵路;而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俘虜則修通了從阿穆爾共青城到鞑靼海峽邊蘇維埃港的最後一段。
地圖上可能是很小一段
現實中可能是很長一段 ( 橫屏 ) ▼
前後共有 20 萬戰俘參與到貝阿鐵路的修建中來,爲蘇維埃原油陸上運輸事業做出了非凡的貢獻(貝阿鐵路的客流量有限,主要跑的是重軸原油貨車)。但由于是戰俘,這群日本人不配擁有姓名,蘇聯從未統計過準确的戰俘名單,因此這些數字都是後世曆史學家估算的結果。
幾份蘇聯當局統計的日本戰俘信息文件
(圖:japan-forward.com)▼
1946 年初,随着二戰塵埃落定,國際秩序開始重建,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始向蘇聯讨要這些滞留日軍。但免費勞動力的幸福來得如此突然,現在又要離開,讓蘇聯方面有些難以接受,所以沒有一次釋放所有俘虜,每年都擠一點牙膏,一直到 1956 年才釋放了最後一批戰俘。
1950 年,部分日本戰俘被釋放回國
(圖:bunshun.jp)▼
1956 年年底,最後一批日本戰俘到達日本
(圖:hitocinema.mainichi.jp)▼
在此期間,俘虜們生活在分布蘇聯各地的 70 多個戰俘營裏,取暖、餐飲和醫療資源都極爲有限,倒是從未停止被灌輸思想教育,以至于有一批俘虜後來還入了黨。而更多的戰俘——據統計在 24 萬到 60 萬之間,死在了西伯利亞的荒原上。
通過教育,讓日本戰俘認清軍國主義罪行
從而使其意識到自身錯誤,接受改造▼
有日本戰俘在布袋上縫制家鄉食物的圖案
如果日本不發動戰争,他的命運肯定不同
其實最令人寒心的并不是西伯利亞的寒風,而是日本政府的态度。
西伯利亞滞留者們回國以後,既不被承認是退伍軍人,也沒有勞動營那幾年的工作記錄,甚至拿不到養老金。相關團體多次上訴都被駁回,日本政府似乎并沒有承認這些曾爲軍國主義賣命,又在蘇聯忍受了殘酷人生的老兵的意圖。
踏上日本的土地後,第一件事是給家裏寫信
但此時他們不知道,回來并不意味着新生
日本作家山崎豐子曾以 " 滞留者 " 爲主角
寫過一部叫做《不毛之地》的長篇小說
(圖:電影《不毛地帶》)▼
反倒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爲他們提供了勞工證書,并爲蘇聯時代的行爲道了歉。
如今,随着親曆者紛紛去世,唯有他們留下的回憶錄還在悄悄訴說殘酷戰争下普通人無奈的一生。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