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今年 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對江蘇提出 " 四個新 " 的重大任務: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爲,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總書記提出的 " 四個新 " 重大任務,明确江蘇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回顧江蘇多年來的發展曆程,在這四個領域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又有哪些難點痛點需要破解?近期,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兵分四路,分别來到鹽城、常州、南京、蘇州四座城市,試圖通過調研采訪,探尋江蘇的發展密碼,感受新時代中國的脈動。
2006 年 6 月 28 日,對于鹽城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當時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國華 200MW 風電項目在東台灘塗破土動工。
那一年,陳劍鋒 26 歲,任職于東台市發改委。 " 國華第一期開工建設,我們常去現場督察進度、對接服務。" 當看到一台台高大的風機平地豎起,他和同事們興奮不已," 太有沖擊力了,之前看到的都是照片。"
" 第一期是 1.5 兆瓦的風機,共有 134 台。一台風機轉一個小時能發 1500 度電,夠一個普通家庭用幾個月的。"
時隔 17 年,當已是東台市發改委副主任的陳劍鋒再次來到當年的建設工地,望着那些仍然在徐徐轉動的風機,一時難掩激動。他介紹,經過 17 年的發展,截至目前,東台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 245.5 萬千瓦,當年累計發電量 27.2 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 68.4%。
這隻是東台的數據。對整個鹽城來說,2023 年 1 月至 7 月,新能源發電量 172.26 億千瓦時,占全市電源總發電量的 53.16%,占全省新能源發電量的 27.76%,占全社會用電量的 63.93%。
鹽城,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綠色能源之都!
在這個 "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從陸到海 " 的發展過程中,在這條能源革命的科技創新之路上,風從海上來,鹽城這座綠能之都,綠在哪裏,綠又從何來?
近日,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深入鹽城新能源發展一線,探尋能源革命和新能源産業發展的鹽城實踐。
△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參觀了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
從無到優到強
黃海之濱矗立起一座綠能之都
8 月 24 日,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裏,一輛長約 30 米、雙車頭、酷似 " 高鐵 " 的 " 零碳公交 " 科技範十足。而遠景大道兩邊的每一盞路燈都配有一個 " 小風車 " 在不停旋轉。
" 這是最新安裝的風光互補路燈,每個路燈上都裝有太陽能電池方陣和風力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存儲到蓄電池組中。" 射陽縣發改委副主任周麗利說。
總投資 5 億元的射陽港零碳社區是射陽港零碳産業園生活配套服務區,沿海投資工程管理部副主任王春指着已建成的幾棟樓說," 零碳社區明年完工,住宅可以容納專家人才、産業工人 3000 人。"
△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
光伏車棚、光伏座椅、風光路燈 …… 社區建成後,這些 " 黑科技 " 将使 " 低碳生活 " 從夢想照進現實。
走進射陽港經濟開發區,眼前的景象讓人目不暇接:亨通海能項目現場,一座高 148 米的高壓海纜交聯立塔高聳入雲;中車 150 米級海上風電葉片智造項目現場緊張有序;遠景能源則通過打造零碳工廠,構建了綠色低碳能源供給體系 ……
△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
零碳社區、零碳長廊、零碳公園、零碳公交、零碳市政 …… 這麽多零碳場景的落地應用背後,是完整齊備的新能源産業鏈在有效地支撐。
目前鹽城已形成了以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光電産業園、大豐風電産業園、射陽新能源及其裝備産業園、阜甯風電裝備産業園、東台風電産業園等新能源裝備園區爲主的集聚發展格局,與新能源有關的上下遊企業紛紛 " 搶灘 " 入駐。
沿着 228 國道,開車從響水、濱海、射陽、大豐,再到東台,一路上高聳的風機上三片大葉子随風徐徐轉動,幾乎成了鹽城最爲醒目的 Logo。
8 月 25 日,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走進大豐經濟開發區。
金風科技是國内風電制造的龍頭企業,處于整個産業鏈的上遊。金風廠房内,各種先進設備有序運轉。" 由金風科技與三峽集團聯合研發的 16MW 海上風電機組是目前已吊裝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單日滿發電量可達 38.4 萬度。" 金風大豐總裝廠副廠長陳昊介紹,随着風電由陸地轉向海上,從近海伸向遠海,金風研發生産制造的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也越來越大。陳昊是大豐人,曾在金風科技的外省公司工作多年,2009 年他回到鹽城,爲家鄉出力。
江蘇金風副總經理甯海峰介紹,金風早在 8 年前就爲其所在的江蘇金風科技 - 江蘇中車電機海上風電綜合園區建設了分布式智能微電網示範項目,配備了一台 2MW 風機、96kW 太陽能光伏、180kW×3 小時儲能系統,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風資源和光照資源,幫助園區實現低碳用能。2021 年,該園區成爲江蘇省首個可再生能源 " 碳中和 " 工業園區。
△中國中車
在大豐區毛竹沙海域,一台台百米高的白色風車屹立于海天之間,碩大無比的風葉緩緩轉動,源源不斷的 " 綠電 " 通過海底電纜彙流至升壓站,接入電網後點亮萬家燈火。
" 這是目前國内離岸距離最遠的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 30 萬千瓦,海纜長度達 86.6 公裏,最遠一台風機離岸 82 公裏。該項目年上網發電量達 9 億千瓦時,可滿足約 37 萬戶家庭的正常用電需求。" 大豐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與同等規模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标準煤約 28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76 萬噸。
一個産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支撐。
△中國中車
近年來,鹽城先後承擔了一批新能源領域的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突破了一批 " 卡脖子 " 關鍵技術,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 一大批創新成果在鹽城成功轉化。" 鹽城市發改委新能源處處長宋浩用數據勾勒了綠能之都的全貌——
一是開發應用全國領先。目前鹽城已集聚國家能源、華電、國電投等 " 五大六小 " 所有新能源開發央企,成爲長三角地區首個 " 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截至 2023 年 7 月底,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 1335.16 萬千瓦(其中,風電 947.73 萬千瓦、光伏 351.39 萬千瓦、生物質 30.99 萬千瓦),總裝機、風電裝機、光伏裝機規模均名列全省第一。
二是海上風電全國領跑。2021 年,鹽城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 554 萬千瓦,首次超過鹽城火電裝機,成爲全市第一大主力電源;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占全省 46%、全國 20%、全球 10%,是名副其實的 " 海上風電第一城 "。
三是能源轉型全省領軍。全力推動能源結構向脫碳轉型,成功跻身長三角地區首個 " 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江蘇省首批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試點示範城市。截至 2023 年 7 月底,新能源裝機占全市電源裝機總規模的 70.9%,列華東地區首位。今年 1 月至 7 月,新能源發電量 172.26 億千瓦時,占全市電源總發電量的 53.16%,占全省新能源發電量的 27.76%,占全社會用電量的 63.93%。
△國家電投集團協鑫濱海發電有限公司
綠能之都,綠在哪裏?
綠色是春天的顔色,象征着活力和希望。
作爲綠能的新能源,就像是一方催化劑,在帶動産業共同發展的同時,也在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它還讓鹽城的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城市更美麗更宜居。
綠能之都,綠在哪裏?實力告訴你——
在綠能之都鹽城,新能源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活力和希望的産業,它極大地提升了鹽城的經濟實力。2022 年鹽城 GDP 爲 7079.8 億元,在江蘇省 13 個地市中排名第 8,但是增速爲 4.6%,位列江蘇之首。其中,新能源産業産值 1466 億元,同比增長 58.5%,是不折不扣的支柱産業。而且随着新能源發展的深入,綠都鹽城因爲它創造的延綿不絕的綠能,将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企業集聚,爲鹽城的經濟帶來新一輪更大更快的發展。
△潤陽新能源
綠能之都,綠在哪裏?藍天告訴你——
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在鹽城的幾天裏,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白天無論你何時擡起頭,鹽城都會送你一幀 " 藍天白雲 ",美得就像畫一樣。
而之前并不是這樣,現代快報駐鹽城記者站記者姜振軍,是此次調研采訪組成員。十年前,他寫過一篇名爲《藍天綠水的秘密》的報道,其中引用過一個中學生的作文—— " 天空灰蒙蒙的,即使在晴天,天空看起來也是陰沉沉的一片 ",鹽城也曾有過被污染的天空。
數據說話,2022 年,鹽城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達 84.1%,位列江蘇全省第一,PM2.5 平均濃度 26.6 微克 / 立方米,全省第二,空氣質量綜合指數 3.27,連續七年列全省第一。" 藍天綠水的秘密 " 是什麽呢?
除了打好大氣治理的 " 組合拳 " 之外,能源結構的改變是關鍵,今年 1 月至 7 月,鹽城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 63.93%,相當于節省标煤 494.39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1315.07 萬噸。有專家告訴記者," 就空氣抓空氣,永遠不能走出困境,關鍵之關鍵是抓能源結構。"
△建湖縣沿河鎮 " 漁光互補 " 項目
綠能之都,綠在哪裏?百姓告訴你——
8 月 24 日,建湖縣沿河鎮 " 漁光互補 " 項目,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晚霞映紅了寬闊的水域和鋪在上方的光伏闆。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孫家聖介紹,2015 年,鹽城國能公司總投資 6.2 億元,在沿河鎮蕩灘區域,打造集光伏發電、循環養殖、生态種植觀光旅遊爲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區。
△建湖縣沿河鎮 " 漁光互補 " 項目
" 我和老伴在這裏工作 5 年了。"67 歲的養殖技術員徐金柱和妻子來自鹽都區鹽龍街道建仁村,一個負責養魚,一個在食堂燒飯,一年收入 10 萬元左右,談到漁光互補項目給他帶來的變化,他止不住地連連說好。
" 年發電量達 7000 萬度左右,年出魚量達 150 多萬斤,帶動周邊村民用工 150 人左右。" 孫家聖說,流轉土地的價格從原來的每年 280 元 / 畝,提高到 865 元 / 畝,當地農民年淨增加收入 320 萬元,村級集體年增加收入 80 萬元。
原本荒蕪貧瘠的蕩灘區一舉變身爲公司、集體、村民三方得利、三方共赢的緻富地,毫無疑問,其背後是科技創新的推動和保障。
△中國海油鹽城 " 綠能港 "
綠能之都,綠在哪裏?" 鄰居 " 告訴你——
鹽城 " 綠能港 " 是中國海油在江蘇省規劃建設的首個 LNG 儲備基地,位于濱海港工業園區,是國家天然氣産供儲銷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一期擴建工程于 2021 年 6 月開工建設,同時建設 6 座世界單罐容量最大的 27 萬立方米 LNG 儲罐,爲世界同期建設體量最大的 LNG 儲備基地。自 2022 年 9 月投産以來,鹽城 " 綠能港 " 已累計向華東地區輸送超過 200 萬噸清潔能源。
8 月 23 日,走進鹽城 " 綠能港 ",一座座碩大的 " 碉堡 " 立在海邊,在四号儲罐裏,随着電焊工序的推進,牆壁上火光四射。" 每一道工序都非常嚴格,電焊容不得半點縫隙,焊完就要立即質檢,發現問題當場修複。" 儲罐長許樹春時刻緊盯着生産環節的安全和質量。
△中國海油鹽城 " 綠能港 "
" 這個内部可疊放三架 C919 客機的‘巨無霸’,可以儲存 1.69 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足夠北京市大約 2200 萬人口 2 個月的生活用氣。" 中國海油鹽城 " 綠能港 " 一期擴建工程項目部經理任建勳說。
目前,液态天然氣已通過 LNG 槽車運到了江蘇全省以及安徽、河南大部分城市,氣态的 LNG 進入國家管網,輸送到千家萬戶。鹽城正在把自己打造成重要的綠能供應基地。
△中國海油鹽城 " 綠能港 "
綠能之都,綠在哪裏?趨勢告訴你——
在 " 碳達峰、碳中和 " 的指引下,綠色能源已成爲我國能源轉型的必然趨勢。在現實中,歐盟要求向其出口的産品,生産和制造過程中使用的電力必須來自可再生能源,如果碳排放超出一定的标準,則需要繳納高額的碳稅。在這一市場要求下,出口企業使用綠電将成爲趨勢。企業如何使用綠電?鹽城射陽的零碳産業園提供了可行的示範,園區主動接軌歐盟 CBAM 标準,加快構建 " 綠色能源、綠電管理、綠色産業、綠色認證、綠色碳彙 " 五大支撐體系,入住園區的遠景能源、中車時代燈實現了重點供應商 100% 碳盤查、碳跟蹤、碳減排、碳抵消,成爲園區首批獲 SGS 認證企業。
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了解到,到 2025 年,鹽城将力争建成 3~5 個低(零)碳園區。一個可以預測的趨勢是,繼大量新能源企業在鹽城集聚、發光發熱後,今後将會有更多的各行各業的企業集聚鹽城,謀求自己更大的發展,同時也将爲鹽城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動力。
△遠景能源
爲什麽是鹽城?
綠能之都,綠從何來?
江蘇省社科院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睿,作爲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成員,全程參與了此次調研活動。周睿長期從事能源、環境與經濟的相關研究,他認爲,從 2006 年,東台豎起第一個風機起,到今天成爲綠能之都,鹽城走過的是一條成功的新能源發展之路,也是一條成功的能源科技革命之路,其間很多思路和做法,都具有示範意義。
△條子泥濕地
一是因地制宜,對沿海資源再認識,再利用。
在今天,說起鹽城發展新能源,都會提到它優越的自然禀賦:江蘇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塗濕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延綿的黃海灘塗,浩瀚的藍色海洋,蘊藏着極爲豐富的 " 風光 " 資源。接着會更具體地進行分析舉證:鹽城沿海 100 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 7.6 米 / 秒,遠海接近 8 米 / 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 3000-3600 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爲 1400-1600 千瓦時 / 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時間在 2280 小時左右,年發電利用小時數 1200 小時左右,是江蘇太陽能資源富集之地。
但是這種認識,并不是其來有自、理所當然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上述的優勢都曾被理解成爲劣勢。
雖然鹽城海岸線長達 582 公裏,但是因爲地理因素限制,難以形成深海良港;廣袤的灘塗雖然每年都在 " 長大 ",但是一無例外都是鹽分高、養分低的鹽堿地,很難開發利用。2006 年 8 月,東台豎起了鹽城的第一台風機,鹽城對沿海灘塗的認識開始有了深刻的變化。
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劣勢變優勢,在沿海打造 " 海上三峽 ",漸漸成爲鹽城共識。
△東台沿海經濟開發區,風光漁互補産業基地
二是以市場吸引産業,以産業壯大市場。
8 月 11 日,鹽城市政府與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充分發揮雙方比較優勢,攜手加快新能源産業發展,共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這距金風科技落戶鹽城已經過去 14 年。金風爲什麽選擇鹽城?江蘇金風副總經理甯海峰表示,鹽城不但有一流的營商環境,還有發展新能源的良好産業環境。
" 以市場吸引産業,以産業壯大市場 ",一開始就是鹽城新能源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周睿表示,事實證明他們做對了," 引進龍頭風光發電企業,就是利用其市場影響力進一步引進風光電裝備制造企業,帶動更多企業的集聚,降低風光電設備的成本。"
另外,鹽城市政府從各項規劃、政策措施等方面聚焦培植新能源産業,将新能源産業立爲四大主導産業之一,從項目立項審批、項目用地等方面提供政策傾斜,制定針對新能源産業的人才政策,強化新能源産業的招商引資,有力地推進了新能源産業的發展和繁榮。
△鹽城市濱海縣東坎新安村,小區光伏發電屋頂
三是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能源産業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考察江蘇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産業科技創新高地。
作爲長三角地區首個 " 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江蘇省首批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試點示範城市,綠能之都鹽城,在科技創新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那就是讓企業成爲科技創新的主體,讓市場成爲科技創新的動力。
△鹽城市濱海縣東坎新安村,小區光伏發電屋頂
鹽城市發改委新能源處處長宋浩介紹,新能源企業已經成爲科技創新的主體,目前已經建成金風科技大型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車電機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中材科技江蘇省風電葉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等十多個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平台;金風科技等風電企業先後承擔了 30 多個國家、省部級風電研究項目,共取得 400 餘件發明專利和實用型專利,參與數十項國家和行業标準制定工作。
" 風光 " 資源,确實誘人,但也受資源的制約:有風有電、無風沒電,風大電大,風小電小,穩定性低、儲存難、成本高,這些都制約着 " 風光 "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市場的這些需求與痛點,及時傳導回風電行業,一項項科技創新,讓這些痛點與難點逐漸被攻克,也才成就了今天鹽城綠能之都的風光。
2022 年,海上風電進入 " 無補貼時代 ",這對風電行業又是一個考驗。金風科技研發的 GWH252-16MW 海上風電機組,成功攻克了超長柔性葉片、大型主軸軸承國産化、超大容量發電機小型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是當前全球葉輪直徑最大、單機容量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風電機組,它也入選了 2022 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引領和推動鹽城新能源産業不斷發展進步的第一動力和堅實保障。
任何産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在周睿看來,一方面,相較于江蘇其他地市,鹽城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對滞後,難以滿足當前諸如新能源等新興産業的發展需要,另外一方面,國内也缺乏以新能源爲特色的高等院校。基于此,周睿建議,鹽城可以考慮籌備組建一所集科研、教學等于一體的新能源高等院校,使之成爲新能源創新發展的動力之源和國内新能源人才的 " 搖籃 "。
現代快報調研采訪組 梁波 倪甯甯 陶展 是鍾寅 姜振軍 / 文 施向輝 劉暢 / 攝
調研采訪顧問 周睿 江蘇省社科院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校對 胡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