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包校千
風電企業苦電池久矣。
盡管風電一二梯隊的玩家,都在觊觎儲能市場的大蛋糕,但由于無法填補上遊原材料和電池産能的空白,隻得蜷縮在系統集成領域,利用僅有的技術和場景開展業務。
引領儲能這條萬億級賽道的,不是新能源企業,而是為電動汽車提供電池的供應商。
01. 動力電池先發制人
過去十年,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在全球範圍内迅速提升,以磷酸鐵锂、三元锂為代表的動力電池得到了大規模應用,産業鍊已經十分成熟完善。
由于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産品高度趨同,諸如甯德時代、比亞迪等廠商率先把儲能電池作為第二增長曲線。
從去年開始,以甯德時代為首的一二線電池廠商宣布擴産,起步為 100GWh。産能提速的背後,儲能的話語權将再次掌握在電池廠商手中。
在新型儲能領域,锂離子電池目前以 92% 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
2020 年,中國新增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中,裝機規模排名前十位的儲能技術提供商依次為:甯德時代、力神、海基新能源、億緯動力、上海電氣國軒新能源、南都電源、贛鋒電池、比亞迪、中航锂電和國軒高科。
而目前國内儲能電池的 CR5 高達 85%,并且全部來自于動力電池企業,排名也基本一緻。
" 電化學儲能 + 可再生能源發電 " 是甯德時代未來的方向之一。今年 6 月,甯德時代宣布攻克了 1.2 萬次超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儲能專用電池核心技術,并且把觸角延伸至系統集成技術上,例如大規模儲能電站的統一調控、電池能量管理等,相關成果應用于福建晉江的儲能電站。
國軒高科、億緯锂能也開始聚焦儲能産業,前者以電池為基礎,推出了一套綜合性解決方案,後者則計劃投資建設年産 30GWh 的動力儲能電池項目。
2021 年,中國新能源新增裝機達 1.34 億 KW,發電量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提高至 14.2%。
随着新能源裝機量不斷提高,其間歇性、波動性的特點,對電網的沖擊也日益加大,因此在發電側引入儲能系統,對于提高傳統機組利用效率,同時抑制電力供需矛盾來說,風電上遊企業具有先天的場景優勢。
但在眼下的锂電争奪賽中,風電企業發展儲能的 " 木桶效應 " 主要來自于電池短闆,其發展速度明顯滞後于電動汽車産業鍊,同時尚未像新造車視力那般,繁育出一條圍繞儲能電池的新産業鍊,哪怕是确定一條可以确定的新型技術路線。
那麼,對于喪失了先發優勢的風電企業來說,在儲能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究竟有多難?
02. 風電企業能否翻盤
在 2021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的 TOP10 企業中,中國電池企業占據 6 席,分别為:甯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锂電、遠景 AESC、國軒高科和億緯锂能,占全球總裝機量的 48.6%。
值得注意的是,遠景 AESC 是唯一擁有動力電池生産能力的新能源企業。2019 年,遠景完成了對日産汽車電池子公司 AESC 的全資收購,成立了新的業務單元——遠景動力。
風電企業收購動力電池公司,不但可以根據現成的技術,去自行設計電芯和化學體系,提高自身對電池應用場景的理解,還可以把已有經驗轉化為對儲能電芯的技術要求、成本控制以及電芯綜合性能最優工況的評價中。
可惜,絕大多數風電企業錯失了早期投資锂電的窗口期。如今的動力電池企業,已經貴到 " 想買都買不起 "。
由于沒有成熟且适合的标的,國内風電企業隻得以系統集成商的身份切入儲能市場,自研或整合電池管理系統(BMS)、能量管理系統(EMS)、儲能逆變器(PCS)和其他電器設備。
在儲能系統的成本構成中,電池占據了 67%。為了降低生産成本,這些電池廠商想盡辦法繞過供應商,自己 " 搶礦 " 造電池。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可新能源企業收購锂礦的可行性幾乎為零:一方面是锂産項目的投資額過高,動辄上百億的資金;另一方面,即便搶到锂礦資源,也很難在短時轉化為锂電池。
同樣都在浸入儲能業務,風電企業卻沒有争取到寶貴的 " 船票 ",現階段自研锂電又為時過晚。集成商在強勢的電池廠商面前,很難有溢價能力。而終端落地價格,又直接關乎最終銷量。
所以,被電動汽車壓制的儲能産業,是否是暫時性的?未來的路途是鈉離子、壓縮空氣儲能,抑或是其他技術路徑,産業都在等一個答案。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