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6 日閉幕的經濟工作會議,居然強調要實施延遲退休。12 月 14 日,出台的擴大内需戰略規劃也強調延遲退休!真是有點迫不及待了!
很多人納悶:一年一度的經濟會議為什麼要強調延遲退休?擴大内需為什麼也強調延遲退休?延遲退休對刺激經濟和内需是一味靈丹妙藥嗎?
在社會上,有許多看上去就匪夷所思、互相矛盾的事情。比如,擴大就業和延遲退休、擴大内需與延遲退休,難道不是悖論嗎?
再比如說,當前要求企業支付陽性在家或家人有異常的員工的全勤工資,否則,就要處罰企業。這也是一種逃避社會責任、轉嫁困難、激化矛盾的做法。企業都困難成什麼樣了?還讓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難道社會不應該承擔這種責任和壓力嗎?
所以,延遲退休在這個檔口出台,其實是存在悖論的。很簡單,延遲退休嚴重沖擊就業市場,孫子找不到工作,爺爺也不讓退休。爺爺這個歲數,留在崗位上,企業不樂意,如果轉崗,更找不到工作。
目前看,延遲退休如此迫不及待,估計在 2023 年就要啟動。首當其沖的是:1963 年出生的男性、1968 年出生的女性幹部(靈活就業女性和特殊工種的男性)、1973 年出生的女性工人、1978 年出生的女性特殊工種(45 歲可以提前退休)。
驚天大變局!原來宣傳的延遲退休方案,是彈性操作、小幅調整的原則,比如,每年延遲幾個月,小步快跑。但是,山東、江蘇的試點情況都是一次申請延遲退休 1-3 年,最長 5 年。起步價就是 1 年及以上,不是 3 個月。
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延遲退休的地鐵即将在 2023 年發車,但并不是開往春天,還可能開到一片荊棘之地。幾家歡喜幾家愁。這 5 種人樂瘋了,這 5 類人哭尿了。
【1】明年退休的領導樂瘋了,今年退休的領導哭尿了。
權力是男人春藥,也是女人的玻尿酸。在位置上、手握重權,人就像打了激素一樣,精神百倍。一旦被抓或退休,那些男男女女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明年退休的領導正好趕上延遲退休的早班車,如同枯木逢甘霖,立即煥發第二春。今年剛退休的領導眼巴巴地交出實權,隻能坐上退休的末班車,對小他們一歲的同僚簡直就是恨得牙癢癢。
【2】明年退休的國企高管樂瘋了,今年退休的高管哭尿了。
私企民企的高管是高風險高收益,幹不好就滾蛋。國企的高管是低風險高收益,甚至是無風險高收益。他們的年薪跟國際接軌,卻要求一線員工的工資要尊重國情。他們在位一年,不管業績好壞,年薪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旦退休就隻能領幾千元養老金。所以,今年剛退休的高管都快哭尿了,明年退休的高管趕上第一批延遲退休,簡直不要樂瘋呀。
【3】已經退二線的領導樂瘋了,辦理内部退養的工人哭慘了。
在體制内的企事業單位裡,領導可以提前五年退出實職,讓出位置,改任虛職,民間俗稱退二線。拿着 80% 甚至 100% 的在崗待遇 " 提前退休 "。尤其是公務和事業單位裡享受 100% 待遇的二線領導如同進了 " 天堂 "。但是,經營不善的國企,也讓普通工人提前五年 " 内部退養 ",隻發基本工資,他們哭暈在單位門口了。
【4】機關事業單位的閑人樂瘋了,靈活就業人員哭慘了。
衆所周知,在機關部門裡養了很多閑人。當然了,沒有關系和背景,你是沒有資格當 " 閑人 " 的。他們吹着空調、喝着濃茶、刷着手機、吃着食堂,沒有壓力,考勤不嚴,想來就來,想玩就玩,福利待遇不菲,誰不想延遲退休呀?但是,全國有 2.4 億靈活就業人員,沒有穩定工作和收入,還要自己購買社保,延遲退休對他們就是晴天霹靂。
【5】體制内技術人員樂瘋了,4050 人員哭慘了。
在體制内單位,除了走管理路線外,還有走專業技術路線的,所以,就造就了一大批 " 假專家 ",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多享受薪酬福利。這種 " 假人才 " 退休後一文不值,延遲退休對他們就是福音,可以繼續拿着高薪混日子。可是,4050 失業人員根本找不到工作,延遲退休對他們就是 " 難關 ",讓他們的生存 " 雪上加霜 "?
PS:真是意想不到啊!延遲退休也能刺激消費嗎?很多百姓都覺得這是一個悖論吧!有四個矛盾,堅決反對。
【1】延遲退休抑制消費。60 歲了遇到延遲退休,你留在原崗位,領導不稀罕用你。單位讓你轉換崗位,到哪裡找合适工作呢?老同志都憂心忡忡呢,還能刺激消費?
【2】延遲退休影響孫子就業,更加壓抑消費。2023 年開始,1963 年出生的 " 嬰兒潮 " 變成 " 退休潮 ",本來可騰出 2000 萬個崗位,正好消化 1000 萬應屆生和 1000 萬職高生。延遲退休,影響 2000 萬孫子孫女就業。
【3】冰火兩重天。爺爺延遲退休,孫子失業回家。2022 年前三季度,各個年齡段的失業率屢創新高,其中,24 歲以下青年失業率創出 20% 的曆史新高。再看公司倒閉數據,每年有 46 萬家私企倒閉,創業公司 2 年存活率不到 10%,誰還消費得動呢?
【4】養老金不足的問題,不應該轉嫁給退休老人。延遲退休是為了緩解養老基金庫存不足等問題,讓人們晚退休、多繳社保、晚領養老金。那麼,養老金不足,不應該有全社會補充嗎?
PS:多多轉發,共同呼籲政策更加有溫度、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