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一位天明 | 排版:LIN
2008 年,小雷用上了人生中第一款數碼相機——松下 FX520。這款相機對小雷來說意義重大,也正是這台相機伴随着小雷渡過了攝影路上廢片無數的新手期。但這都不是小雷今天想 " 考古 " 的原因。之所以提及這台相機,主要是因爲這台松下 FX520 同時也是小雷接觸到的第一台 " 徕卡 "。
作爲徕卡與相機品牌 " 合作開發 " 的典範,徕卡和松下自 2000 年就開始 " 共同開發 " 相機鏡頭,并在一年後将合作拓展到數碼相機領域。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徕卡開啓了自己輝煌的 " 貼牌史 "。比如松下 Lumix LC/LX/G/S 系列的機型,大多數就采用了徕卡光學設計方案,此外部分徕卡推出的相機鏡頭采用的其實也是松下的設計。
圖片來源:松下
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讓徕卡和松下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成爲了徕卡貼牌的最佳範例。如果徕卡接下來的 " 技術合作 " 也遵循松下這個合作模式,相信一定可以進一步提高徕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但很顯然," 松徕模式 " 隻是徕卡貼牌之路的開端。
2016 年,華爲與徕卡達成合作,推出了華爲 P9 手機。這一合作不僅讓華爲打出了翻身一仗,同時也标志着高端影像品牌與智能手機品牌合作的開端。直到這裏,徕卡的貼牌合作也都還局限在影像和畫質領域。
但兩年後徕卡宣布與 Supreme 合作,推出了限量版的 Leica 望遠鏡。得益于 Supreme 的潮牌價值,這款聯名徕卡一經發售便 " 一搶而空 ",甚至成爲了徕卡史上最暢銷的産品之一。
圖片來源:Leica
大約是從此時開始,徕卡意識到了聯名的魅力,開始全球 " 兜售 " 聯名授權。比如在 2021 年 5 月,徕卡就和夏普合作,推出了 " 使用徕卡技術 " 的夏普 Aquos R6 智能手機。僅僅一個月後,徕卡就推出了自有品牌手機 Leitz Phone 1 ——一款貼徕卡标志的換殼 Aquos R6。
除了日本品牌外,徕卡聯名對國産手機品牌同樣具有吸引力。除了之前提到過的華爲外,另一家國産手機品牌更是斥重金與徕卡 " 深度合作 ",一度爲當年的旗艦手機定制了專門的徕卡定制版。可惜合作項目最終沒有落地成功,品牌最後移除了合作産品中所有的徕卡元素,并以另一個名字推向市場。
但很顯然,這些小挫折并沒有影響到徕卡的 " 聯名大計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徕卡不斷拓展自己聯名業務的合作範圍,讓著名的 " 可樂标 " 出現在了越來越多産品之上。打開徕卡的主頁,除了徕卡自己的相機和望遠鏡、瞄準鏡業務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徕卡貼牌的激光電視、太陽眼鏡和手表。
圖片來源:Leica
甚至就在前幾天,徕卡還更新的自己的貼牌手表,推出了全球限量 50 枚的 18K 斤限量版,以紀念 1929 年徕卡發布的第一款金制相機 Leica I Model A Luxus。可以說将聯名貼牌的理念貫徹到底。
那麽問題也随之而來,本來認真做高端相機的徕卡,爲什麽會看上聯名貼牌這種觀念 " 掉口碑 " 的生意呢?
可以肯定的是,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相機巨頭決定 " 轉型 ",用價格相對較低的視頻專精相機或所謂 "Vlog 相機 " 來迎合消費者視頻創作的需求。但對 " 放不下身段 " 的徕卡來說,轉型做視頻從來都不是可行方案之一。而相機成像原理和核心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很難再有突破性的創新。這使得徕卡這種傳統相機品牌在技術上很難形成明顯的優勢,難以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其次,徕卡的高端品牌定位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場範圍。徕卡相機以其卓越的品質和昂貴的價格聞名,這使得它在廣泛的消費市場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随着消費者對攝影設備需求的多樣化,徕卡的高價策略可能導緻潛在客戶的流失。
再者,市場競争的加劇也給徕卡帶來了壓力。許多其他相機品牌,如索尼、佳能、尼康等,都在不斷推出技術先進、價格更具競争力的産品。這些品牌在市場上的活躍表現,對徕卡構成了直接的挑戰。
圖片來源:Leica
爲了應對這些挑戰,徕卡采取了聯名款産品的策略。通過與其他品牌或知名設計師的合作,徕卡不僅能夠借助這些合作夥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還能夠吸引那些對時尚和設計感興趣的新客戶群體。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徕卡維持了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并爲其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前段時間徕卡用富士 instax mini EV 貼牌出來的 Leica Sofort2 相機,在小雷看來就是一次不錯的嘗試。雖然在攝影愛好者、徕卡粉絲和拍立得用戶群體中,這款所謂 " 混合拍立得 " 相機的口碑并不出色,比起相機更像是一個玩具,甚至連相紙盒中的 instax 字樣都原樣保留。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它的定價在 2000 元以下,還真有可能憑借極高的易用性和趣味性打破寶麗來和富士在拍立得相機領域的壟斷,同時以流行符号的方式赢得更大的市場關注度。
當然了,在瘋狂聯名賣授權之外,徕卡想要跟上相機的大隊伍,其實也有别的選擇。
首先,徕卡可以參照佳能,從簡化用戶界面入手,使得相機的操作對于初學者更加友好,同時保留專業攝影師所需的高級功能。改進觸控屏的響應性和易用性也是關鍵,這可以爲用戶提供更流暢的操作體驗。此外,徕卡可以考慮加入更多的個性化功能,如定制的濾鏡或拍攝模式,使得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格和需求調整相機設置。通過這些舉措,徕卡不僅能夠吸引新用戶,同時也能保持現有用戶的忠誠度。
此外,擴展産品線也是徕卡近期的另一項重要戰略。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裏的拓展産品線并不意味着簡單爲更多不同種類的産品貼牌。推出不同價格的新相機,比如更親民的入門級相機,吸引預算有限但渴望高品質攝影體驗的消費者。同時,徕卡也可以考慮推出針對特定攝影領域的專用相機,如運動相機、水下相機和天文相機,以吸引特定興趣群體。
當然了,和手機品牌的合作徕卡也不能落下。徕卡可以通過開發與智能手機兼容的高質量外接鏡頭,以增強與移動設備的結合來拓寬其市場。又或者與手機品牌實現技術共享,将标志性的徕卡色彩,以貼牌的方式帶到更多不同的手機品牌手機中。
不過話說回來,在面臨市場和技術挑戰的當下,徕卡等傳統相機品牌不應僅僅局限于聯名合作的模式。雖然通過聯名能夠短期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新用戶群體,但長遠來看,品牌的核心競争力仍需依賴于産品本身的創新和質量。面對 2023 年多元化的相機市場,徕卡選擇以貼牌來回應消費者,這其實也沒有錯。
隻不過作爲一個相機品牌,相機永遠是品牌最重要的靠山。當大家不再對徕卡背後的相機文化感興趣時,在産品上貼徕卡的品牌又有什麽用呢?
End
互聯網風口團滅!元宇宙、新消費、自動駕駛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