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六 B 的新聞鬧的那叫一個沸沸揚揚。其實輿論之所以對這個有這麽高的關注度,乃至好多車企都在跟我們說,他們的新車已經做好準備,可以随時切換到國六 B。其實關注度這麽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項标準的實施意義重大。
首先,雖然都叫國六排放标準,但已經實施的國六 A 和今年 7 月正式實施的國六 B 在标準的嚴格程度上簡直堪比 " 換代級别 " 的提高。但幸虧國六 B 标準從公布細則到正式實施有好幾年的時間,車企們基本上都已經做好了準備,現在的内燃機技術,隻要機外處理做得好,滿足國六 B 也倒不是什麽大問題。
但如果說國六 B 是純燃油車能達到的最高級别的排放标準的話,幾年後将實施的國 7 标準,恐怕很有可能,将是純燃油車的真正末日。
國 7 标準,目前國家還沒有公布它的正式實施時間,但大多數媒體和分析人士都認爲,正式實施應該會在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左右,我們則認爲,考慮到國 7 标準的嚴苛,國家有相當概率會把這個标準的實施日期,從原定的 2025 年内推遲到 2026 年中旬或下旬。
國 7 标準,是目前我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汽車排放标準,也是截止到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個發達汽車市場公布的下一階段排放标準中,最嚴苛的一個。換句話說,幾年後實施的國 7,将是全球最嚴格的排放标準。
盡管目前國家尚未公布關于國 7 的任何實施細則,因此現階段任何對國 7 的具體數據,無一例外全都是假的。但根據目前不少 " 小道消息 " 看來,國 7 很可能會對排放标準的具體測量方式作出比較大的變更。
從國五到國六 B,排放标準的測試方式基本都是工況法,早前是 NEDC 标準,現在是國家标準化的 CLTC 标準(這類工況測試不僅用來測續航,其實根本目的是用來測排放的)。但無論是什麽标準,基本上就是台架測試 + 一部分的路測組成。大家也都知道,這些标準在測續航時都會産生 " 水分 ",對于測排放來說自然也是如此。而這些工況法測試大多都會讓車輛處于中速和中高速工況下,熟悉燃油機特性的都知道,在這兩種工況下,内燃機是比較容易實現較低的排放指标的。因爲所有的四沖程内燃機的軟肋,都在低速行駛上。
而根據目前消息,國 7 标準的測試流程中将會加入特别針對低速行駛工況的測試,而且低速排放将在整個國 7 标準的評分占比都占據相當大的比重。而且另一些消息指出,目前工信部在研究一項措施,跟國 7 标準聯動,将針對低速百公裏油耗數值,限制車輛的售價。
這個舉措在全球範圍内是沒有先例的。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工信部會針對國 7 标準,制定一個具體到多少排量的低速百公裏油耗限值,這個限值很可能會分爲幾個等級,每一個等級對應一個最高限制售價。低速排放越嚴重(在國 7 的框架内),售價限值就越嚴格。
這個規定其實意義非常重大,首先,四沖程内燃機的低轉速工況的排放和油耗是非常高的,遠遠高于中轉速工況。而不管車企用多少黑科技,用多少先進技術,不管這台車是插混、增程還是其他什麽别的混動形式,隻要在對應的低速區間内,燃油發動機一旦介入,這個數值就很可能直接跨級。這就意味着擺在車企面前的,面對國 7 和低轉速油耗限值的,隻有兩條路:第一條,在滿足國 7 的最低标準下繼續使用現有的内燃機 + 電機的技術構型,但這必然會導緻新車限價嚴重,嚴重影響新車的競争力。
第二,完全抛棄内燃機,或者隻把内燃機的啓動工況設定在高速區間,在低速完全避免内燃機的介入,這樣一來才有機會滿足國 7 标準新的低速排放标準下,獲得更高的售價空間。說白了,國 7 标準也好,工信部将推出的低速油耗限價也罷,核心目的就隻有一條:徹底地邊緣化内燃機在整車動力系統中的地位。
所以爲了滿足新标準和新的限價規範,車企最有可能做的就是推出完全抛棄内燃機,或者把内燃機的重要性大幅度邊緣化的車款,換句話說,在之後的國 7 和新規則下,即便車企打算沿用目前的混動技術架構,也一定會做這樣的技術改進措施:
大幅度增加插混車中的電池體量,把整台車徹底倒向純電車的技術架構,把整個插混系統從當前的油 + 電混合,徹底轉向爲以電爲絕對主導,油機非必要不介入,哪怕介入也是盡可能少運作的工況。其次,現階段我們看到的增程式混動,不管車企做了什麽技術改良,都會被徹底淘汰。因爲按照目前透露的消息,無論做任何形式的技術改動,增程式是不可能達到國 7 的最低門檻的。同時,現階段所有類型的油混車也将會被徹底淘汰。簡單點說,任何還依賴内燃機作爲主要動力源之一的車,都會難逃厄運。
如果說國六 B 還隻是标準嚴格,車企們做做技術攻關還能搞得定的話,國 7 那可算得上是翻天覆地的變革了,因爲這個标準幾乎就直接把 " 内燃機全部淘汰 " 寫在紙上了。在國 7 标準下,車企們要麽 All-in 純電,要麽大力發展諸如氫能這種替代内燃機的動力源。而考慮到氫能目前大多數專利都被豐田和現代起亞集團牢牢把控住,目前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是,所有車企都在朝純電化轉型。
目前幾個知名的,主力車型還是增程式的車企,全部都已經在行動。理想已經公布了它們的純電架構,而且已經宣布将投入巨資研發新一代純電架構。隔壁的問界,其純電架構已經更新到第二代,第三代架構也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研發。同時,那些本就在純電有所布局的國産車企,最近更是不斷推出純電新車新架構。而哪怕現階段仍然以插混爲主打的車企如比亞迪等,從它們的技術架構中也已經可以看到,有着很明顯的純電化趨勢。
相比起國産車企們的集體行動,目前的合資車企相對進度比較落後,其中德系車企如大衆、寶馬等,因爲相對更早地覺察到了中國市場的未來趨勢,目前在合資車企中的純電化走得最遠。奔馳和奧迪動作稍慢,但它們技術實力雄厚,在短短一兩年内推出有競争力的純電架構不是難事。
美系車方面,通用走得最遠,它的奧特能平台十分先進,甚至比一些國産品牌還要強。福特的節奏稍慢,但它們的純電平台也已經呼之欲出。日韓系目前來看整體進度相對落後。日系領域目前走得最遠的是豐田,韓系的起亞純電平台在先進性上也相當不錯,但相比德系存在差距。
所以很顯然地,針對未來幾年的布局也好,應對未來翻天覆地的國 7 标準也罷,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事實,國産品牌仍然占有決定性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其中部分優勢國産品牌,已經在現階段形成了新能源技術上的,明顯的技術護城河壁壘。而這種技術壁壘帶來的競争力優勢,在 25-26 年的國 7 時代将會被進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