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衆号矽兔賽跑(ID:sv_race),作者 | Xuushan,編輯|伊凡,钛媒體經授權發布。
狼群會在必要時候進行狩獵,每一次都是精心策劃,其往往會采取尾随之勢,讓獵物跑起來,伺機而動,一擊即中。
矽谷裏的 " 狩獵 " 亦是如此。短短四天内,就有三家科技巨頭不約而同對生成式 AI 創企動手。8 月 3 日,谷歌斥巨資 25 億美元 " 買回 "Character.AI 30 人團隊。8 月 1 日,微軟正式宣布 OpenAI 是其搜索業務和廣告業務的競争對手之一。7 月 31 日,Canva 則宣布将生成式 AI 創企 Leonardo.ai 收編。
圖注:Leonardo.ai 宣布被 Canva 收購 來源:Leonardo.ai 官網
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們如狼群一樣,跟随在 AI 創企身後,待其産品經市場驗證後,迅速出擊,選擇收購或競争的方式,将 AI 創企收入囊中,進一步鞏固自己行業霸主地位。
面對科技巨頭的圍剿之勢,AI 創企們則各有選擇。一些 AI 創企奮力抵抗,也有不少 AI 初創公司正在排隊等待收購。" 放在一年前,我很難想象。" 一位長線關注 AI 賽道的投資者說道。
就在一年前,AI 創企們還是矽谷裏最受追捧的對象之一。最熱時期,矽谷裏的投資者甚至需要排着隊等着約見明星 AI 創企高管。據市場分析機構 Dealroom 調查,僅 2023 年一年全球生成式 AI 創企的融資額就超過250 億美元,生成式 AI 成爲名副其實的 " 吸金 " 賽道。
圖注:全球生成式 AI 創企 VC 投資總額 來源:Dealroom
正當所有人都以爲生成式 AI 行業将 " 一路高歌 " 下去時,不少生成式 AI 創企們卻轉身抱起了互聯網大廠的大腿,尋求收購。" 不僅明星 AI 創企們收到多份收購詢問,互聯網大廠的郵箱裏也塞滿了生成式 AI 創企的收購邀請。" 知情人士告訴矽兔君。
矽谷裏的生成式 AI 企業究竟遭遇了什麽,讓他們如此迫切尋求收購?互聯網大廠又是如何拿下各大生成式 AI 創企?生成式 AI 的故事還能繼續講下去嗎?曾經在互聯網時期的巨頭們,正在 "AI 原生 " 時代發起一場針對初創企業的 " 合圍 ",我們也看到生成式 AI 企業與互聯網大廠之間的攻防之勢正在轉變。
連環計、攻心計、反客爲主,巨頭圍剿 AI 創企的三十六計
在這場生成式 AI" 圍剿 " 中,科技巨頭們使出 " 三十六計 ",對 AI 創企進行多方面的戰略布局。
其中,最引人矚目就是微軟對 OpenAI 使出" 連環計 "。
微軟通過投資早期的 10 億美元巧妙地敲開 OpenAI 的大門,随後追加 20 億美元進一步鞏固雙方的合作關系,也讓微軟爲 OpenAI 的獨家雲計算服務提供商。
2023 年 1 月,正當所有科技企業還在觀望生成式 AI 發展時,微軟再次果斷出手,通過一場高達百億美元的戰略注資,将自己和當下最具潛力的 AI 創企 OpenAI 在資金、技術以及未來利潤分成等方面牢牢地 " 綁定 " 在一起,也讓微軟成爲一舉成爲業内最受關注的科技巨頭之一,其市值也一舉突破 3 萬億美元大關。
這一筆百億美元的合作也讓人津津樂道。根據《财富》雜志報道,這筆投資包含多個階段:第一階段,微軟有權獲得 OpenAI 75% 的利潤分成,直到收回其投資;第二階段,當 OpenAI 的利潤達到一定數額後,微軟的利潤分成将降至 49%,而其他投資者和員工将有權獲得公司剩餘的利潤;第三階段,當 OpenAI 的利潤達到更高數額後,微軟和其他投資者的股份将歸還給 OpenAI 的非營利基金會。
可以看出僅明面上的利益,微軟就收獲不少。它不但能夠通過其雲服務 Azure,出售 GPT 的訪問權限,而且還能通過即将推出的模型與 GPT 直接競争。如果 OpenAI 發展順利的話,微軟不但很快能夠收回自己投入百億資金,還能夠拿下 OpenAI 近一半的利潤。從已有消息來看,現階段 OpenAI 說是正在給微軟 " 打工還債 " 也不爲過。
相較微軟,谷歌對 Character.AI 的收購策略,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 " 攻心計 "。
對内,谷歌通過提供豐厚的薪資待遇以及老東家的感情牌,成功說服自己曾經的員工—— Character.AI 創始人 Noam Shazeer 和 Daniel De Freitas,讓他們放棄了自己創立不久的公司,帶領關鍵産品和技術回歸谷歌的懷抱。
對外,谷歌不僅提前減少了一個實力強勁的生成式 AI 競争對手,也打擊了生成式 AI 創業團隊的士氣和忠誠度。值得一提的是收購的時間點—— Character.AI 的收購價遠比市場預估價要低。
圖注:Character.AI 官網
今年 3 月,微軟還以 Inflection Al 最高估值 15 億美元的兩倍,30 億美元拿下 Inflection Al,但 5 個月後,Character.AI 的收購價卻隻有其最高值 50 億美元的一半,25 億美元。生成式 AI 創企估值縮水,也隐約透露出人們對生成式 AI 技術風口的看法正在回歸理性。
這類收購 CEO 的形式,也被稱爲 "合成收購(synthetic acquisitions)。" 投資機構 Benchmark 合夥人 Chetan Puttagunta 表示:" 這些收購行爲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型科技公司并購面臨監管壓力。"
在這類收購中,投資者們并未損失分毫。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Character.AI 的投資者獲得的回報至少是其原始投資的 2.5 倍。Inflection 的 AI 投資者仍将獲得其初始投資的 1.1 到 1.5 倍,部分原因是該公司可能沒有花掉籌集的所有資金。并且,如果 Inflection 成功開發新的 AI 産品,其原始投資者可能會獲得額外回報。
" 能幹的企業自己造,不能幹的企業花錢買。" 與前兩家科技巨頭相比,Canva 則更直接,僅用一招" 反客爲主 ",将生成式 AI 創企 Leonardo.ai 整個團隊直接收編入組。圖形設計巨頭企業 Canva 擁有來自全球 190 多個國家的 1.5 億月活躍用戶,平均每秒就有 200 個設計被創建。Leonardo.ai 的加入,無疑提升了 Canva 創新産品競争力。
這一招,不但讓 Canva 能夠在較短時間内彌補自身在生成式 AI 設計領域的不足,同時借助 Leonardo.ai 的創新能力和已有的市場基礎,加速自身産品的發展和叠代,讓 Canva 在競争日益激烈的 AI 設計工具市場中脫穎而出。
不僅如此,科技巨頭也非常擅長" 合縱連橫 "——通過一定資金注入,将生成式 AI 初創企業招納入自己的生态下。
當下,生成式 AI 産業鏈主要涵蓋了從上遊數據中心、算力研發等基礎設施,中遊則主要負責 AI 模型開發以及涉及數據處理與開發工具處理,再到下遊的多樣化 AI 應用市場。
圖注:人工智能産業圖譜
無論是英偉達 +AI 大模型創企,還是微軟 +AI 應用創企,通過構建生成式 AI 生态,科技巨頭們都能夠通過 AI 創企的能力,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和解決方案,增強其在市場中的競争優勢。
英偉達擅用此招,——不但接連收購 AI 管理初創公司 Run:ai 和深度學習 AI 創企 Deci 等,而且還先後投資了 Mistral AI、Cohere、Together AI 等 14 家生成式 AI 創企。
圖注:北美科技巨頭布局生成式 AI 創企梳理(矽兔君制表)
微軟則是與 Cohere、Mistral AI 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公司達成協議,将它們引入 Azure 平台。Mistral AI 将自己的模型将直接在微軟雲中售賣,也成爲繼 OpenAI 之後第二家在 Azure 雲平台上提供商業 AI 模型的公司。随後,Cohere 也将企業級 AI 模型 Cohere Command R、Command R+ 模型将放入 Azure AI 作爲托管服務。
如此一來,微軟一方面擴大自家 Azure 平台的影響,能夠提供更多樣化的 AI 模型,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微軟也爲自己的 Azure 雲服務增加更多新客戶,帶動雲服務業務增長。
圖注:微軟 Azure AI 平台
" 對于 Character 和 Inflection 這樣的創企來說……(被收購)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專注 AI 賽道的投資公司 Advaita Capital 創始人 Gayatri Sarkar 說道。" 一些創企需要大量資金,如果他們被納入更大的保護傘下,對他們來說會更好。
另一位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合夥人 Guru Chahal 則表示,他對 AI 行業經曆重大整合并不感到驚訝。" 并非每家公司都能充分發揮自己潛力,"Chahal 表示,他們公司曾投資了 AI 模型開發商 Mistral。" 我們的論點一直是前沿模型将會被寡頭壟斷。"
我們可以看到,這場生成式 AI 主導權争奪戰中,科技巨頭們頗有策略地向 AI 初創公司進行合圍,在這樣一套連招之後,大多數的 AI 創企幾乎都已經與科技巨頭們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更難走出獨立自主的道路。
資金、人才、競争力,生成式 AI 創企難闖三道關
科技巨頭對生成式 AI 初創企業的 " 圍剿 ",揭開了科技巨頭們無情收割 AI 企業的序幕。
" 圍剿 " 之下,對生成式 AI 初創企業而言,還需翻越三座大山。
首先是資金大考。在 Scaling law(即随着模型、數據集大小和用于訓練的計算浮點數的增加 , 模型的性能會提高)暴力美學之下的生成式 AI,資金對于每個企業而言都是最難的一關,每個生成式 AI 企業面臨的資金考題各不相同。
像是 OpenAI 這類專注于大模型研發的明星 AI 創企,則是花得快,賺得少。因爲大模型的研發往往離不開數據收集與處理、模型設計、訓練、評估和優化等環節,這其中最燒錢的通常是模型訓練環節。
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3 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曾提到,2020 年訓練 1750 億參數量的 GPT-3 的費用大概是 180 萬美元。GPT-3 比 GPT-2 的參數量擴大了 117 倍,其訓練費用也增加了 36 倍。這幾年,GPT-4、GPT-4o、GPT-4o mini 高頻率、快節奏的接連發布,也意味着 OpenAI 投入的研發成本正在不斷攀高。
據外媒 The Infomation 相關報道,OpenAI 的運營成本預計高達 85 億美元,其中包括了推理成本、訓練成本和人工成本,而收入則大約在 38 億美元至 45 億美元之間,這表明公司可能面臨高達 50 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35 億的收入,50 億的淨虧損、100 億投資 " 欠款 ",OpenAI ——這家生成式 AI 賽道裏最具潛力的創企,仍在背負資金大山。
如何算好經濟賬,是 OpenAI 們是否能夠在熱潮褪去之後生存下去的基礎。若是初創企業在經濟上難以爲繼,便給了互聯網大廠行動的時機。在生成式 AI 賽道創業," 節流 " 基本無望," 開源 " 卻往往倒在商業化道路上。
比如說,Character.AI 主打虛拟社交,盡管用戶活躍度高,但面臨用戶不願爲産品付費,難以形成商業閉環等難題。目前訂閱用戶不到 10 萬,占總用戶量的不到千分之一。
如今,像是 Anthropic、Stability AI、Inflection AI 等這類小有名氣,卻又不如 OpenAI 高流量的生成式 AI 應用企業們無一例外,遇到了和 Character.AI 相似的問題。比如說,Anthropic 每年收支缺口高達 18 億美元,Stability AI 在沒有科技巨頭支持下運營,面臨較大的财務壓力。
圖注:Stability AI 官網
這也導緻了有些 AI 創企在當下更希望能夠納入大廠,獲得更多資金和資源支持。
人才關,是繼資金和收入之外,生成式 AI 公司面臨的又一挑戰。
生成式 AI 發展主要基于深度學習和 NLP。但其實距離谷歌 2017 年提出 Transformer 架構到如今也不過七年多,真正紮根在該領域的研發人員并不多,其中能夠拿到百萬年薪的人就更加少,因此每一個都是各大企業的争搶對象。
獵頭公司 Rora 曾透露,OpenAI 爲部分員工提供的年薪高達 865,000 美元,其中包括 665,000 美元基本工資和 200,000 美元的股票期權。更不用提,OpenAI 在從谷歌挖資深研究員時承諾員工千萬年薪。
除了資金流、人才競争,創企們還面臨着更激烈的産品競争環境。
大模型參數發布速度越來越快,同類型産品越來越多,産品價格卻越來越低。據矽兔君不完全統計,僅 2024 年前 7 個月,科技大廠們就推出了11 款AI 模型,遍布各個方向。
谷歌先後推出 Gemini 1.5 Flash 和 Pro、開源模型 Gemma、視頻生成模型 Veo、文生圖模型 Imagen 5 款 AI 模型。Meta 發布了大型語言模型 Llama 3.1、視頻處理模型 Segment Anything Model 2 ( SAM 2 ) 、混合模型 Meta Chameleon、AI 音樂生成模型 JASCO。微軟和蘋果則是分别發布了 Phi-3 系列 AI 小語言模型和 Apple Intelligence AI 大模型。
圖注:Meta 發布 Llama 3.1
除了卷數量,大廠們還在卷價格。Google Gemini 1.5 Flash 模型提供每 1M tokens 以較低的價格 $0.13 美元(0.013/K)。AWS 提供的 Titan Text Express 和 Titan Text Lite 模型價格分别爲每 8K tokens 收費 $0.20 美元(0.025/K ) 和每 4K tokens 收費 $0.15 美元 ( 0.0375/K ) 。當行業都在比拼價格時,創企也無法置身事外。OpenAI 的 GPT-4o 模型根據其 2024 年 8 月 6 日的版本,定價爲每 128K tokens 收費 $2.50 美元 ( 約爲 0.0195/K ) 。
此外,初創企業之間的競争一如既往地激烈。Lightspeed 的 Chahal 說道。" 我們看到融資輪次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創業。"
投入大、難盈利、競争大已經成爲擺在所有生成式 AI 創企面前的共性難題。已經有不少 AI 創企已經倒在這波激流前進的市場變動中。
據钛媒體報道,自 ChatGPT 發布(2022 年 11 月 30 日)到今年 7 月 29 日期間,國内新注冊成立後現在卻處于注銷吊銷或停業異常狀态的人工智能(AI)相關公司數量達 78612 家,接近 8 萬家企業已經消失。從中國這一角中,我們也能窺出全球生成式 AI 創企艱難的生存環境。
而狼群的 " 圍剿 ",從這一刻開始。不過,這種 " 圍剿 ",對生成式 AI 行業和 AI 初創企業而言并非壞事,行業的整合和收購在商業社會中極爲常見,對巨頭和初創企業而言,也是各取所需的行爲。
裁員、漲價、合作,AI 創企奮力突圍
生存還是死亡,在商業社會有時候沒有那麽多時間做選擇。
裁員是諸多 AI 創企突圍的第一步。AI 編程獨角獸 Replit 宣布裁員 20%,共 30 人。AI 語音識别軟件創企 Deepgram 同樣宣布已裁員約 20%。AI 聊天機器人 Jasper 公司 CEO 也在領英上宣布,公司正在裁掉一些員工,以便集中精力調整業務方向。
另一些 AI 創企正緊緊抓住核心市場需求,以獲得更多的收入。比如說,OpenAI 是通過 SearchGPT 對傳統搜索業務造成了沖擊,進入了新的商業賽道。Midjourney 則通過付費訂閱模式實現年營收 1 億美元,并且其 AI 繪圖工具已經在 Discord 上積累了近 1500 萬用戶。Anthropic 也曾告訴一些投資者,該公司的年化營收爲 1 億美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将達到 5 億美元。此外有消息稱,Harvey AI 的總營收入也已經超過 2500 萬美元。從現有信息倆看,有些生成式 AI 創企們已經搭建了較爲穩定的盈利方式,達到了維持生存的 " 基本線 "。
像是 AI 搜索引擎公司 Perplexity 針對出版商推出了一項收入分享計劃。當 Perplexity 從基于其文章的即時回複中賺錢時,出版商将獲得報酬。有消息稱,OpenAI 也正在暗地對接一些微軟客戶如一些奢飾品企業等,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客戶群體。
圖注:Perplexity 官網
當然,更多生成式 AI 創企正在尋求與大廠之間的合作,微軟、英偉達、谷歌也先後與 AI 創企達成一定合作平台,正如前文所提,微軟的 Azure AI 正是其中典型代表。
正如動物世界中的競争、合作與共赢,商業生态中的企業也在這樣的狀态中上演着 " 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 的戲碼。
從微軟、谷歌、Canva 三大巨頭在同一時期動作來看,如今生成式 AI 賽道無疑到了洗牌之際。巨頭們憑借資源和影響力,試圖主導市場,而創企則以其靈活性和創新能力,不斷突破和挑戰現狀。
雙方在合作與競争中尋找平衡,共同推動着 AI 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這不僅是一場關于技術的較量,更是一場關于智慧和遠見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