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作爲曾經的 PC 霸主,如今似乎找不着方向。
近日,聯想集團公布 2023 年第二季度财報,當日股價收跌 3.03%,次日繼續下跌 4.95%,目前股價定格在 7.45 港元 / 股,總市值 903.55 億港元。
但我們也能夠看到,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之後,聯想的股價隐隐現出了回升态勢,有觀點認爲,這是因爲聯想 7 月份已經打過一次 " 預防針 "。
7 月 28 日,聯想發布 2023 中報盈利預警,表示歸母淨利潤不高于人民币 8 億元,同比下降不少于約 62%。結果證明,聯想的預測并不完全準确。
一方面,中報顯示聯想 2023 年上半年,營收下降 24% 至 903 億元,經營業績遭到大量投資者質疑。另一方面,聯想淨利潤下降幅度雖有 66%,但總體來說仍然爲企業帶回了 13.3 億元淨利潤,職業投資人、陽光私募基金經理鍾華就表示:" 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業周期影響,考慮到政策面的持續利好以及行業周期複蘇,聯想增長還有想象空間。"
當然,二級市場上更多人還是報以謹慎态度。PC 大勢已去,聯想作爲當年的霸主,一度能夠讓其呼風喚雨的台式、筆記本、一體機、服務器等業務,在這個強調靈活敏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顯得笨重不堪。聯想的轉型遲遲不來,投資者的悲觀自然也将延續下去,這艘曾經的巨輪需要思考,它該怎樣給予岸邊的人信心?
船大難掉頭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科學院創辦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90 年代初柳傳志帶着團隊開始研發電腦,成爲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并生産的電腦品牌。1994 年,聯想登陸香港股票交易所,标志着聯想成功進入資本市場,并向着全球知名品牌的王座一路狂奔。
直到現在,聯想也依然是 PC 行業一霸。截至 2022 年,聯想已經連續五年成爲 PC 市場全球份額第一,在它身後的是蘋果、惠普、戴爾等一衆大牌。多年前柳傳志回答過阿裏巴巴集團前高層曾鳴 " 要做大還是要做強 " 的問題,柳選了前者,目前爲止,他也确實踐行了觀點。
但市場總是殘忍的,聯想身上印證着中國那句古話,"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聯想的強項在于 PC 時代積攢的 " 老本 ",但據 7 月 11 日 IDC 披露的全球 PC 調研報告,2023 年二季度全球 PC 設備出貨量同比下跌 13.4%,爲 6160 萬台,已連續六個季度下滑。
而細分公司來看,二季度的聯想出貨量雖然仍是行業第一,同比下跌卻有 18.4%,市場統治力進一步下降,僅占 23.1% 份額。反觀亞軍惠普,二季度出貨量爲 1340 萬台,隻比聯想少 80 萬台,而惠普的降幅隻有 0.8%,市場占比爲 21.8%,趕超勢頭明顯。
PC 市場的競争十分激烈,第三名戴爾及第四名蘋果也在對榜單前列發起進攻。戴爾 2023 年 Q2 出貨量爲 1030 萬台,切走市場中 16.8% 的蛋糕;蘋果則是前五名玩家中唯一一個實現逆勢上漲的公司,市場份額由去年二季度的 6.8% 提高至今年二季度的 8.6%,出貨量漲幅達到 10.3%。
多方力量圍攻下,聯想的表現遠遜于行業均速。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止三個月,聯想實現營收 903 億元,比去年二季度減少近四分之一,淨利降幅則直接來到 66%。在 2022/23 财年,聯想同樣錄得營收淨利雙下滑,前者降幅爲 12.4%,後者降幅爲 21%。
究其原因,聯想表現不佳并非費用升高。财報顯示,3 月至 6 月期間聯想在降本方面已有所收獲,包括銷售、研發、行政等費用在内的經營費用總體下降了 11%,聯想在财報中表示," 精簡成本結構 " 初顯成效。
因此,聯想業績下滑真正的 " 幕後黑手 " 還是營收,盡管方案服務業務(SSG)毛利率逆勢微漲 0.6 個百分點,但總的來看,聯想同期淨利率下滑了 167 個基點,這也不難想到。因爲此前電話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曾透露,聯想非 PC 類業務在顯著增長後,能夠爲集團貢獻 40% 的營收,那麽換言之,聯想在移動互聯網已經飛速發展了數十年後,PC 業務創造的收益仍然占到了 60%,PC 業務受影響,整體業績就牽一發而動全身。
TMT 領域觀察家楊劍不無遺憾地表示,以聯想的規模與能力,延續輝煌成爲移動互聯網的頭部企業是沒有問題的," 但也就是因爲聯想有這樣的體量,轉型的時候選錯了一步,後面才越差越多。"
ALL IN 大模型?
按照楊劍的說法,聯想并非不想轉型,正相反,它的轉型來得非常早。而且有意思的是,聯想的轉型幾乎都以收并購爲信号。
聯想史上第一次大型收購發生在 21 世紀初,彼時國家将企業 " 走出去 " 提上議事日程,聯想當時在中國已占據 PC 市場逾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國際上的聲量卻遠比戴爾及惠普要低。若想開辟海外市場,僅靠一己之力或許很難實現,以資本換時間成了最快的解法。
2004 年 12 月 8 日,聯想宣布收購 IBM 公司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豪擲 12.5 億美元,換來了一個新的聯想。2014 年 1 月 29 日,聯想又宣布以 29 億美元價格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業務——這筆錢幾乎是聯想前一年淨利潤的 3 倍。
上述兩例并購都被稱爲 " 載入商業史的案例 ",聯想也因此被視作經營性擴張企業,收購、并購以整合行業資源,則練就了聯想一貫的打法。
但在智能手機業務上,聯想的慣性玩法率先折戟。2008 年,聯想決定以 1 億美元售出移動業務,又在 2009 年以翻了番的價格重新收購,楊劍說,這是聯想最讓人疑惑的一次舉動。這種猶豫與反複,構成了聯想在移動互聯網初識時代的基調,在其他時候這樣的謹慎或許會被看作穩妥,但在那個日新月異的年歲,聯想就這樣親手斷送了未來。
完成對摩托羅拉的收購後,聯想手機一度沖到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公開數據顯示,聯想 2014 年一季度手機銷量增長了 39%,借助摩托羅拉國際化的品牌力,聯想 1580 萬台的出貨量第一次超過 PC,全球市占率爲 5.2%。
聯想手機全球銷量第一次超越 PC,達到 1580 萬台,同比增長約 39%,全球市占率達 5.2%,位列第四。中國市場銷量達 1300 萬台,同比增長 20.1%,市占率爲 12.5%,超越三星位居第一。也正因此,聯想在 " 中華酷聯 " 位列一席。
而在中國境内,聯想重資運營商渠道啓動 " 機海戰術 ",中國市場同期銷量爲 1300 萬台,躍居榜單首位," 中華酷聯 " 傳爲佳話,12.5% 的市占率把三星都擠了下去。
按照楊劍的說法,如果沒有互聯網手機廠商,聯想可能還有榮光下去的可能," 但随着小米、京東的擴張,國内智能手機販售渠道進行了一大波洗牌,聯想依靠的運營商渠道沒了優勢,它還在堅持,再回頭就晚了。"
不過鍾華認爲,聯想對新事物的嗅覺依舊敏銳,其資産負債率的下降也證明,聯想的經營結構正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2017 年,聯想提出 "all in AI" 戰略,執行至今能夠看到,聯想也算得上略有建樹。本期聯想 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和 SSG 業務(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總營收占比爲 20.47%,後者錄得營收 17.1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同時實現 3.61 億美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 10%,鍾華直言,這是聯想本次季報中最爲亮眼的存在。
"AI 技術的發展,特别是生成式 AI 的爆發,将對筆記本電腦行業産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創新所塑造的新 " 蛋糕 " 份額或将帶來一輪新的換機潮。"
此外,聯想現金流也意味着仗還有得打。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淨額從 26.76 億元飙升至 46.95 億元,資産負債率則下降到 84.56%,融資負債壓力漸輕的聯想,還存在輕裝上陣啃下硬骨頭的可能。
聯想想等下一陣風
客觀來說,盡管聯想 CEO 楊元慶喊出了要 " 賭上身家性命做 AI" 的口号,但能否取得投資者想看到的回報,大多數人恐怕還是不夠看好。
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大模型賽道的競争實在太過激烈。自從 ChatGPT 爆火,騰訊、字節、阿裏等諸多互聯網大廠均宣布大筆投入,作爲移動互聯網行業頭部企業,比起以硬件著稱的聯想,它們在軟件訓練及數據收集方面的優勢更爲突出。
原因之二則是,聯想競争力屬實不強。财報顯示,2020 年至 2022 年,聯想的研發費用爲 115.17 億元、120.38 億元、153 億元,同期華爲的研發費用分别爲 1419 億元、1427 億元以及 1615 億元。
研發投入低的直接結果也很明顯,第三方研報中,聯想在 AI 服務器領域基本屬于 "Others"。據太平洋證券 2022 年中國 AI 服務器市場的前三名爲浪潮、KunQian、Nettrix,份額分别爲 37%、11%、10%,馬太效應明顯,後來者想追趕并不容易。
而對投資者來說,聯想不受歡迎的理由也很簡單。
于科技行業企業而言,重資 AI 如今已經是某種 " 正确 ",付出與回報是否成正比不重要,給投資人講性感故事,才是号稱 all in AI 的它們想做到的事。但商業畢竟是逐利的,資本市場是殘酷且眼光毒辣的,當前景充滿不确定性,實際的盈利和穩定增益意味着唯一标準答案。如果大模型無法帶來切實利益,市場誰會再爲聯想的夢付費?
此前多年,聯想也是追風的人,必須看清楚的是,當第四輪科技革命的火苗漸熄,靠等待等不來屬于自己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