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之後,各地都召開收心會,啟動了新年新工作。從多個信息源顯示:養老金 2023 年必将實現 19 年連漲。樂觀的社保專家預測:漲幅可能會扭轉近年來的下滑趨勢,扭頭向上,超出 3.5% 的預期,達到 5% 也是有可能的。
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把 70 周歲定義為高齡标準,少數地區把 65 歲作為高齡标準。我國曆來有 " 尊老愛幼 " 的傳統美德,對高齡老人都有一些優待政策,其中,在養老金上漲機制中,也有高齡津貼等傾斜政策,讓高齡老人能額外多漲一點養老金,促進 " 夕陽紅 " 更紅更豔!
由于養老金上調的滞後一年的特性,1952 年出生的人在 2022 年達到 70 歲、1957 年出生的人在 2022 年達到 65 歲,那麼,在 2023 年就可以享受高齡津貼和上漲傾斜待遇了。比如,山東在傾斜政策中,給 70 歲企業退休老人多漲 290 元,相當于全國養老金平均 2900 元的 10%,這個力度還是比較給力的。
【一】各地區會在 2023 年上調養老金機制中給高齡老人多漲養老金。
近年來,每年上調養老金都執行了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機制,具體的政策一般由人社部和财政部聯合發文,具體落實措施則是由各地結合實際自行調整。
盡管各地的具體方案不完全相同,但基本都會向高齡老人傾斜。有兩個區别:第一個是對高齡老人的年齡界定,大多數界定為 70 周歲,少數地區界定為 65 周歲。第二個是傾斜的金額不同,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比如,山東界定高齡老人為 70 周歲、75 周歲、80 周歲,分别上漲基本月養老金 290 元、190 元、360 元。其他地區也會根據當地實際和經濟實力,制定具體的方案。比如,北京地區界定 65 歲就可享受傾斜待遇,分别上漲 40 元、50 元、60 元、70 元。對建國前的老工人多漲 335 元。
【二】各地對高齡老人傾斜的範圍也是因地制宜、各有不同。
在地方上,有一個特點就是政策末班車的概念,很多政策都是趕上了就有,趕不上的就沒有,所以,大家也不要盲目攀比,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都不相同,反正沒有統一的政策,誰也弄不明白。
比如,某地區吧。企業退休人員滿 70 周歲、75 周歲、80 周歲,分别上漲基本月養老金 290 元、190 元、360 元。那麼,企業裡那些一次性補繳的人員每月上漲 70 元、60 元和 120 元。
機關事業退休人員則是從 20 元到 80 元不等。有的地區直接從财政給高齡老人(比如 80 歲、90 歲、100 歲),單獨給幾百元的津貼。反正,隻要是善待老人的舉措,都值得點贊。
【三】三類退休人員曆史貢獻最大希望得到尊重。
衆所周知,我國養老金體系長期執行 " 雙軌制 ",群體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過大。用最近的熱點事件就能 " 管中窺豹 ":2023 年 1 月 13 日,江西鷹市社保局發布公告,三類人員的養老金在春節前就發放到位了。但是,也暴露出一個紮心的真相,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非常之大。見圖:
我國退休人員群體主要有四類:一等是機關事業退休人員,二等是企業退休人員,三等是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四等是農民群體。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一等是四等的 50 倍、是三等的 25 倍、是二等的 2 倍。人比人,氣死人,到哪裡說理去呢?
養老金體系之間的不平衡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國家也正在推進共同富裕,相信未來一定能得到圓滿的解決。其中,這三類退休人員的曆史貢獻比較大,應該給予尊重,在 2023 年養老金上調中多漲一些養老金。
第一類是當年投身重工業建設的熱血青年,他們退休之後,養老金偏低;
第二類是當年參加國企建設,人到中年後支持國企改革而下崗分流的老工人,他們做出了個人的利益犧牲;
第三類是當年支持國企改制上市,犧牲個人利益選擇買斷工齡的老工人,改制後的管理層變成了老闆,但老工人的晚景凄涼。
PS:良知和良心才是稀缺資源。多多轉發,共同呼籲政策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