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我朋友說起一件事:
小時候,朋友是和外婆住一起的,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在晚上的時候,和外婆一起在公交車站等爸爸回來。
他說:" 盡管外婆以及媽媽都會給他愛和陪伴,但是爸爸就是爸爸,和爸爸在一起時的快樂,别人無法給予。他會給我有力的擁抱;他會拿胡子紮我的臉;他會帶我打羽毛球、下象棋、去遊泳…… "
朋友接下來的話讓人觸動很大,他說:
在爸爸的這些回應中,他深深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由此,在他内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我是他的寶貝,那我也會是所有人的寶貝。
而這種自信也貫穿了他的人生,在和别人的相處中,他始終都有一種坦然和自信,不怯場也不害怕被拒絕。
在《再忙也要當個好爸爸》一書中提到:
在孩子心中,爸爸懂得回應自己,和自己平等相處,是對自己極大的肯定。
因為這個不僅代表爸爸重視自己,愛自己,也象征着爸爸尊重自己的存在。
孩子在小的時候會通過别人的回應來确認自己的價值感。父親對孩子的回應中往往也影響着孩子安全感和自信感的建立。
2
父愛滿滿,孩子更乖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犯罪和爸爸也有一定的關系。
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犯罪,更多的都是來自從小缺乏父愛的孩子。
因為他們從小缺乏爸爸的關心與教導,沒有受到過來自于爸爸的約束感、權威感和紀律感。
爸爸的缺位,讓他們身上缺乏應有的紀律教育和監督的機會,導緻他們走向了歧途。
當一個孩子總是得不到爸爸積極回應,他會充滿焦慮,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容易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反之,那些可以得到爸爸積極回應的孩子,内心充滿安全感,會更加自信、樂觀、開朗、勇敢。
爸爸的積極回應,是孩子最好的療愈。
隻有爸爸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成長,孩子才會感到更安全、更安心。
3
好的家庭,都有回聲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模樣。
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或許都有所不同,可是對于幸福的向往卻都是一緻的。
前兩天,無意中看到一檔節目《一路成年》,其中 " 達康書記 " 吳剛一家人的相處模式簡直羨煞旁人。
在分配的房子裡,吳剛把妻子的囑咐貼在門上,時刻提醒自己和兒子。
在錄制過程中,吳剛會擠出時間向妻子彙報行程,會和妻子分享節目中遇到的所見所聞。同時,吳剛與兒子的相處也有一種朋友間的輕松與親密。
不管對妻子還是兒子,吳剛會将他們的話放在心裡,時刻回應,及時交流。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家人在一起最好的模樣。
回家有飯吃,吃完有話聊。
或許這是家給我們最大的溫暖。
不是因為錦衣玉食,也不是因為房屋多麼金碧輝煌;
隻是因為家裡有人,能與我們一起吃個飯,聊聊我們這一天經曆的事情;
或是發發牢騷,或是訴說一下困惑,或是講講趣事……
有人可傾訴,有人可回應。
這也是家人的意義,因為聚在一起,就可以抵擋這人生的孤獨。
餘生沒有那麼長,記得多給家人一些耐心和陪伴,好好愛彼此吧。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