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餐觀局(ID:Can_guanju),作者:Nami,原文标題:《一位餐飲老闆破産自述:我如何從年營收過億變成 " 老賴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個年流水過億的連鎖餐飲合夥人,變成負債幾百萬的失信人需要多久?
王松告訴了我們答案:長則需要兩個時代的變遷,從高速增長的餐飲紅利時代到疫情後的消費下行時代。短則隻需要幾個決策失誤,就能把錢快速燒光。而他剛巧既踩中了時代變遷,又因規劃不足做了失敗決策。
王松從事餐飲行業 24 年,17 歲入行,一開始隻是月工資 200 元的廚師學徒,在餐飲行業做廚師 16 年,月工資也僅僅漲到 6000 元。2016 年,王松決定放手一搏,用積攢的 5 萬元和各種渠道借來的 15 萬,拉着幾個合夥人一共湊夠 100 萬,在天津開了一家海鮮類餐廳。
生意在開業之初便爆火—— 350 平米的店,第一年就做到 1400 萬的營收規模。而後,王松與合夥人們陸續開了 13 家店,年流水過億。
錢賺得太容易,王松他們根本沒意識到連鎖店已經形成了品牌,需要規範化經營管理,他們甚至連品牌都沒有注冊。成功似乎輕而易舉,王松決定退股,帶着經驗自己幹。但王松沒有意識到,這是時代帶來的紅利饋贈,如果個人能力不足以對抗時代,當老天把饋贈收回後,裸泳的人将一無所有。
2019 年底,王松一口氣裝修了兩家店,他計劃先開三家,做自己的海鮮類餐廳。但考驗的時刻很快來臨,第一家店剛試營業,疫情便席卷而來——苦苦支撐了一兩年後,王松終于熬不住了,宣告倒閉。投資三家店花了 680 萬,血本無歸,還倒欠了 200 多萬債務,變成了 " 失信人 "。
王松的經曆,隻是這幾年餐飲人的一個普遍倒影。餐飲是重資産行業,特點是投入前置,必須要有前期硬投入成本,否則沒法開業;而員工工資、水電、後續的店鋪和宿舍房租,這些都是日常運營成本,每個月都要花錢,更别提流量費、推廣費。
這三年,許多餐飲小老闆的營業額都打不赢成本,開始頻繁虧損。擺在面前的似乎隻有兩個選擇:要麽認栽,及時止損,前期投入的錢打水漂;要麽硬扛,砸錢支出,熬到餐飲複蘇。但結果是,大部分都交了學費,成爲時代的淘汰者。
王松經曆這一切後,再去複盤反思,發現其實還有第三個選擇:那就是早期就做好長期規劃,及時做應急決策,保證現金流過冬。雖然疫情擊倒了大批餐飲,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餐飲能賺錢。這需要餐飲老闆具備相當長遠的戰略眼光,顯然大部分餐飲人并不具備這種能力。
所有餐飲人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餐飲的紅利時代結束了,供需關系已經改變,餐飲不再是做飯、賣飯這麽簡單的事情。未來的餐飲從業者,必須具備更全面的專業化能力,無論是産品、戰略、财務、管理還是運營,缺一不可。
以下爲王松的口述:
一、從餐飲學徒到年流水過億
我幾乎前半輩子都在從事餐飲行業,17 歲入行,到現在已經 24 個年頭了。從一開始月工資 200 元的廚師學徒,到年流水過億的連鎖餐飲合夥人,再到負債 200 萬的失信人,回顧走過的路,我頗爲感慨。
我出生于 1984 年,2000 年就入行餐飲,在遼甯鞍山的一家老北京銅火鍋做廚師學徒,此後的 24 年餐飲生涯幾乎都圍繞着火鍋。
起初,做廚師學徒一個月工資隻有 200 塊錢,幹了三年才漲到 300 多塊錢。後來我跟着老闆去呼和浩特開了分店,管理整個後廚,工資漲到了 2000 元。在呼和浩特幹了兩年,因爲房租漲價,老闆決定閉店,我又跟着回到了鞍山。
2008 年,我去了北京一家海鮮自助做刨肉師傅。那家店當年規模很大,是中高端的海鮮火鍋酒樓,在此之前我從未接觸過海鮮火鍋,也沒有接觸過高端食材。這段經曆讓我對裝修、食材、管理、員工待遇都有了全新的認知,也讓我首次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但奈何資金不夠,隻能潛心學習,積攢經驗。
爲了更快成長,我調去天津分店,從刨肉師傅轉做海鮮師傅,開始學習海鮮加工,包括選材、宰殺、清洗、擺盤等,一直幹到 2016 年。
這麽多年做下來,我對海鮮産業有了全面了解,比如什麽産地的海鮮應該怎麽做、不同海鮮怎樣改刀口感最好等,幾乎把采購、産品研發、産品加工等環節都學透了。直到這時,我才覺得創業的時機俱備了。
剛好一個朋友創業做海鮮餐廳做得不錯,我考察了這個品類,彼時的天津市場幾乎空白,很有前景。海鮮類餐廳雖然是個新品類,但本質還是火鍋的吃法,我對自己的産品力很有信心。
但我手裏隻有 5 萬現金,刷了 10 萬信用卡,和朋友借了 5 萬,才湊夠 20 萬。又找了四個合夥人,一共投資 100 萬,這才把第一家海鮮類餐廳開起來。
原本做好了艱苦創業的準備,沒想到剛開業就大獲成功——試營業期間,一天日營業額就有六七千,一周後就達到一萬多。350 平米的小店,第一年就做到将近 1400 萬的營業額,平均下來日流水接近 4 萬,成本隻用了大半年就收回了。
當年年底,我們就開了第二家分店。二店成本很高,900 平米的大店,投資接近 240 萬,但一開始的生意卻不如預期:第一個月賠了 15 萬,第二個月賠了 30 萬。
直到第三個月,二店的生意突然爆火,午市、晚市幾乎都是滿座,每逢周末節假日都大排長隊。我記得那一年的十一小長假,僅二店的日流水就在 10 萬~12 萬之間。
後來我們陸陸續續又開了幾家店,最多的時候一共有 13 家,加起來年流水過億,我本人一年就能分紅 300 多萬。
一年前我月工資才 6000 元,一年後突然翻身年入幾百萬,老實說,當時的确有點 " 飄了 ",沒想到創業這麽容易。直到失敗後才複盤反思,那是時代的成功,并非個人的能力——當年的餐飲市場處處是紅利,大部分人都能夠乘風賺錢。
13 家店其實足夠形成一個餐飲品牌,需要系統化去管理運營。但當時餐飲太容易賺錢了,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要做長期規劃、要規範化經營,還是沿用過去餐飲業老一套的幹法,連品牌商标、公司都沒注冊。這也是我做的失敗反思之一。
二、創業失敗,淪爲 " 老賴 "
剛破産失敗時,我把責任都推到疫情上。但深刻反思後,其實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的專業性不足,能力不夠,沒有做好規劃,風險來臨時就亂了陣腳。
疫情剛開始時,大餐企幾乎都啓動了應急措施,節源開流,發掘線上渠道,保證現金過冬。雖然三年疫情有大批餐飲倒閉,但仍然有相當數量的餐飲賺錢。" 黑天鵝 " 事件出現時,才能考驗一個餐飲老闆的專業性。
2019 年底,我從合夥的海鮮類餐廳連鎖店裏退了股,拿了三百萬現金,準備自己開店,還是做海鮮類餐廳。天津雖然已經實現很多同質化店鋪,但我認爲市場并沒有飽和。
2020 年初,第一家店剛裝修完,試營業的第七天就關了。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是大年初二,正是疫情嚴重的階段。
一直關到 4 月中旬才開始重新營業,中間幾個月幾乎都在純支出房租成本。營業後,客流量沒有恢複,一天營業額隻有 1000 多塊錢,但員工工資每個月就要支出 16 萬,一年年房租就有 40 多萬。
好不容易營業額剛有起色,因爲核污水事件,三文魚、南美白蝦等陸續出問題,店裏的生意又一落千丈。折騰了一兩年,我自己前後開的三家店都撐不下去了,以倒閉收場。三家店一共投資了 680 多萬,血本無歸,還負債 200 多萬,主要是欠銀行和朋友,信用卡也都刷爆了。
當年創業成功後買了三套房子,如今爲了還債已經賣掉兩套。我本人也上了 " 失信人 " 黑名單,飛機、高鐵都不能乘坐。
從創業成功的小老闆一夕之間變成 " 老賴 ",任誰心裏都不好受。剛破産時,我焦慮到夜夜難以入眠,但這抵不了什麽作用,我必須振作起來,必須打不到,必須想辦法把負債還清。
創業失敗後,我反思了許多,除了如上所說的沒有規範化經營,沒有充足的現金流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不是店裏的産品不行,也不是缺少顧客吃飯,而是我沒能熬住——等到餐飲行業複蘇時,我已經因爲扛不住高額的房租、員工工資,提早離場了。我時常和朋友感慨,如果當時能有一筆投資,或是能提早勒緊褲腰帶省出一筆現金流,我一定可以熬過來。任何時候充足的現金流都很重要,這是支撐以後發展的前提。
有時候我也在想,當時手裏有那麽多錢,如果存在銀行裏,現在會不會過得不錯?但這都是後話,如果重來一次,我應該還是會折騰。
接下來我還是計劃創業做餐飲,因爲靠打工還清 200 萬太慢了,我計劃在兩年内把債還清。
過去我隻注重開發後廚産品,對于長期規劃、營銷端、企業管理上都有很大欠缺。餐飲的紅利時代結束了,供需關系改善,餐飲不再是做飯、賣飯這麽簡單的事情,未來的餐飲從業者應當需要更全面的能力。
我在火鍋産業有 20 多年經驗,在海鮮品類上也深造多年,在産品能力上毋庸置疑,我有信心做好。但如今要做餐飲品牌,充足的資金、好的團隊、好的管理、好的運營,各方面缺一不可。我計劃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合夥人,再次創業,去公司化運作。
我的經曆在餐飲行業能代表很多人,尤其是疫情後,許多餐飲老闆都一夜之間淪爲 " 老賴 ",僅我身邊類似情況的就有兩三個人。我想告訴大家: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爲什麽失敗。去直面失敗,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
必須要有韌性,必須打不倒,必須要把債還清。
三、結語
近年來,不少餐飲人如王松一樣在行業低谷中掙紮。這些經曆也清楚地表明,餐飲行業的隐形門檻正在不斷提高,僅憑精湛的手藝和簡單的經營模式已不足以保證餐飲業的成功。
市場競争的加劇和消費者期望的升級,讓餐飲業競争從單一口味和價格轉向服務質量、品牌形象、持續創新的全面競争。這背後又牽扯到諸多系統化能力,包括數字化管理、标準化操作、員工培訓、市場運營等等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傳統的經營路徑已不可靠,餐飲業者需投入更多時間和資金打磨和驗證經營模式,以精準應對市場需求。同時,随着單打獨鬥的困難加劇,合夥人和投資者的支持、商業洞察及管理經驗顯得尤爲重要。
盡管餐飲創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行業仍然蘊藏着機遇。具備前瞻性思維和勇于創新的餐飲人,特别是那些正處于低谷仍保有勇氣和韌性的從業者,仍然有機會突破困境。我們期待每一位餐飲人都能更加繁榮的事業,構建繁榮的餐飲店。
(文内王松爲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餐觀局(ID:Can_guanju),作者: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