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陳夢璇
編 輯丨李振
" 生産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的價值所在,中國的生産性服務業未來應提升至 30%。"10 月 28 日,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廣州南沙召開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 周年全球年會上,圍繞《大灣區與粵港澳一體化發展 I:引領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粵港資源優化互補,應抓好生産性服務業這一重點,"制造業看廣東,生産性服務業由香港牽頭引領",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掌控生産性服務業就能掌控産業發展
一個國家的服務業,一般分爲生産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何爲生産性服務業?黃奇帆表示,區别于生活性服務業的衣、食、住、行、教育、衛生、文化、養老、旅遊、康養等十個方面," 各種制造品的服務内容,我們把它叫作生産性服務業 "。
黃奇帆介紹,生産性服務業同樣包括十個方面。一是産品和制造産品的工藝流程所需要的研究開發服務。二是各種産業鏈中的物流配送、戰略物資的平衡到位,也是一種服務。三是産業鏈中的金融服務。四是企業準入,零部件産品質量的檢驗檢測等服務。五是綠色環保的保障服務。六是把産業鏈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數字賦能推動傳統産業數字化的服務。七是各種産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的線上線下采購、銷售、貿易、批發都屬于第七種生産性服務業。八是專利司法保障、品牌的推銷廣告等服務;九是産品維修和更新升級等售後服務。最後是整個産業鏈的外包服務。
" 當今世界,凡是高質量的終端、裝備、制造,裏邊 40%-50% 是制造業産生的價值,50%-60% 往往是服務産生的價值,這種服務深度嵌入到裝備裏邊,看不見、摸不着。" 黃奇帆以作爲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終端設備手機的生産線爲例,一台價值 1 萬元的手機中,制造本身的成本可能占據 5 到 6 成,而手機中的操作系統,軟件芯片裏的程序、專利以及各種鑲嵌在手機中的服務的價值,可能占到另外 5 成。
黃奇帆指出,生産性服務業往往是産業鏈的鏈條企業、龍頭企業,誰掌控生産性服務業,誰就掌控了産業的生态、基礎和運行,分走的利潤就越高。
中國生産性服務業薄弱,未來還需翻番至 30%
爲何強調生産性服務業?
黃奇帆表示,一方面,生産性服務業是提升中國的服務貿易能力的基礎。中國是貨物貿易大國,貨物貿易總量世界第一,但是貨物貿易大國不等于貿易強國,貿易強國必須通過 " 服務貿易 " 體現。從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生活性服務業,如賓館、旅遊接待,各種風景區的景區接待等,而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服務貿易的進口量遠高于前者。
此外,由于國内的生産性服務業支撐國際生産性服務業的能力較弱,服務貿易進口業務大部分都是國際公司來做," 如果我們把國内生産性服務業搞好了,中國服務貿易就能發展上去。" 黃奇帆表示。
另一方面,抓好生産性服務業對一個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的發展體現了效益的價值。生産性服務業的創造者掌控了整個産業鏈的研究、開發、專利;管理物流配送、戰略物資的到位;運行整個産業鏈的金融清算;開發産業鏈上的綠色環保以及産業鏈的數字賦能、自動化流程等,全球貿易批發、銷售以及産品售後的服務也與它有關。
" 所以誰掌控生産性服務業,掌控産業鏈的生态,掌控它的基礎、它的運行,當然利潤的大部分都由它拿走。" 黃奇帆表示," 這就是制造業的靈魂、附加值、生态等各種價值所在。"
而看回中國的生産線,雖然中國的服務業占 GDP 比重約 57%,但 " 問題是我們的服務業裏面 2/3 以上生活性服務業,我們生産性産業隻占 1/3,占 GDP 比重 20% 不到。"
按這個邏輯來比較,中國的生産體系當中,生産性服務業最爲薄弱。黃奇帆認爲,如果未來中國要強大崛起,實現進一步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在整個 GDP 裏的比重至少要從當前的 17%-18% 提高到 30%。同時制造業的比重不能低于 25%,最好是在 25% 至 30% 左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将生産性服務業翻番,意味着生産性服務業未來要占到服務業的一半。
促進大灣區一體化,香港仍有生産性服務業龍頭優勢
基于上述觀點,回到粵港澳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黃奇帆認爲,雖然香港目前的經濟規模小于廣州和深圳,但香港并不喪失對粵港澳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裏面始終處在一個推動者的角度。
" 香港作爲世界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專業服務中心,這個百年專業服務中心就有大量的生産性服務業。" 香港的服務貿易占了香港進出口貿易的 60% 以上,遠高于貨物貿易。
黃奇帆補充稱," 在上述十個方面中,除了制造業科研開發這個行當弱一點,香港其它方面都很強。" 而要說廣東省差點什麽,黃奇帆認爲,廣東的生産性服務業比重較低,但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
在黃奇帆看來,香港背靠祖國,不僅内地的發展支撐香港,香港的開放也會輻射内地。從這個意義上看,粵港澳一體化在開放的引導力上,應以香港爲先,而在産業、資金,包括制造業實體的規模上,廣東已具備較大體量,正好和香港前衛的開放度形成互補的優勢。
" 把香港的生産性服務業和廣東的制造業融合一起,推動粵港澳的高質量發展,我相信這是一個重點。" 黃奇帆總結。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趙鳳鈴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