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禾賽科技公布了 2023 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财務數據。數據中,禾賽科技營收 4.4 億元,同比增長 108.5%,并實現連續五個季度的營收增長。同期,激光雷達交付量達 52106 台,同比增長 946.5%,刷新單季最高記錄。
然而,在營收和出貨量大漲的同時,2023 年第二季度淨虧損爲 7440 萬元,上年同期淨虧 6970 萬元,且毛利率繼續下滑至 29.8%。
賣得不少,賺得不多,究竟爲何?
賺得多,花得更多
2023 年第二季度,禾賽科技的營收确實不錯。
其中産品收入爲 3.868 億元,相較于 2022 年同期的 1.857 億元增長了 108.3%。
禾賽科技将産品營收同比增長部分歸因于半固态激光雷達 AT128," 自 2022 年第三季度開始批量生産,市場對自動駕駛和高級輔助駕駛(ADAS)激光雷達産品的需求增加。"
禾賽科技的産品主要應用于 L4 自動駕駛和 ADAS 兩個領域,分爲七個系列,早期的甲烷遙測儀,AT 系列、Pandar 系列、QT 系列、XT 系列、FT 系列、ET 系列。
其中,AT 系列主要是 AT128。這是一款超高清遠距激光雷達,專爲車規級 ADAS 應用而設計,2021 年 8 月正式對外發布。
禾賽聯合創始人及 CEO 李一帆曾表示,2022 年 7 月 AT128 開始規模化量産,并在 2022 年下半年向理想汽車及其他 OEM 客戶交付了超過 6 萬台 AT128。
今年二季度禾賽科技獲得了上汽集團商用車闆塊多款車型的前裝項目定點,新車型均計劃搭載 AT128;7 月 15 日高合 HiPhiY 正式發布,該車型也配備了 AT128;
截至目前,禾賽科技已經獲得 11 家主流 OEM 量産定點,且在 2023 年底将共有 6 家開啓量産交付。
數據顯示,2023 年第二季度,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交付量爲 52106 台,同比增長 946.5%。其中,ADAS 激光雷達是主力,出貨量爲 45694 台,2022 年同期爲 1651 台;而自動駕駛激光雷達總出貨量僅爲 6412 台。
截至 2023 年上半年,累計激光雷達總交付量爲 86940 台,同比增長 630.3%,其中 ADAS 激光雷達交付量爲 73889 台,超過去年 ADAS 激光雷達全年的交付量。
另外,在服務收入部分,2023 年第二季度的收入爲 5350 萬元,較 2022 年同期的 2550 萬元人增長了 110.1%。主要歸因于解決方案收入的增加。
然而,賺得多,花得更多。
禾賽科技 2023 年第二季度的成本費用爲 3.09 億元,較上年同期的 1.12 億元增長 175.4%。
激光雷達是一個高研發投入行業,尤其是車規級激光雷達仍處于從半固态到純固态技術的叠代初期,爲了保持持續的市場競争力,這些激光雷達公司必須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有數據顯示,僅 2021 年美股 6 家激光雷達上市公司在研發上花費就有 3.95 億美元。
翻看禾賽科技以往的數據,也一直維持高研發投入的狀态。2019 年 -2022 年間,禾賽科技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分别爲 1.5 億元、2.3 億元、3.68 億元和 5.6 億元,占總營收比重分别爲 43%、55% 和 51%、47%。
2023 年第二季度依舊延續了這一狀态。研發費用爲 1.61 億元,較上年同期的 1.08 億元增長 49.1%,占營收比重爲 37%。
另外,銷售與市場費用也在增長,爲 2690 萬元,較上年同期的 2040 萬元增長 32%。
不過,管理費用在下降,爲 5670 萬元,較上年同期的 6740 萬元下降 15.8%。
營收、研發不斷增長的同時,禾賽科技運營虧損也在擴大。2023 年第二季度運營虧損爲人民币 1.135 億元,較 2022 年同期的人民币 9430 萬元增長 20.3%。淨虧損爲 7440 萬元,上年同期淨虧損則爲 6970 萬元。
以價換量,毛利率持續下降
光鮮背後潛藏的另一個隐憂就是,2023 年第二季度禾賽科技的毛利率仍在繼續下滑。
數據顯示,本季度的毛利率爲 29.8%,而 2022 年同期爲 46.8%。對于毛利率下降,禾賽科技的解釋是由于價格較低的 ADAS 激光雷達産品出貨量增加所導緻。
之前就有媒體報道,禾賽科技從理想和小米等大客戶處得到的訂單,供貨價格遠不及成本,每年虧掉上億。
通過統計發現,禾賽科技的産品平均售價從 9 萬元左右下降到去年的 1.43 萬元,累計降幅超過 80%。
禾賽科技此前的公開招股資料也寫道,目前激光雷達前裝市場競争激烈,一些市場參與者擁有更大的資源,比如傳統 Tier1。此外,還有數家競争對手也已經定點出貨。
面對市場競争,拿到足夠多的優質前裝客戶,需要以價換量的主動操作。
同時,伴随着主機廠的降本需求,激光雷達也不得不面臨更大的降本壓力。
像華爲、大疆等企業也在緻力于推動激光雷達成本下降,尤其是華爲提出要将成本降至 200 美元(約 1400 元人民币),甚至是 100 美元(約 700 元人民币)。
李一帆曾在去年說過,激光雷達量産真正的大爆發應該是百萬量級。而百萬量級産能大約是 2025 年的樣子,所以他認爲激光雷達真正的量産大爆發應該是 2025 年。
如果按照這個時間點來推算,對于禾賽科技來說,通過價格戰去迅速搶奪地盤迫在眉睫。隻是從更長期的角度看,能否具備盈利預期也将影響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對于第三季度展望,禾賽科技表示,公司預計淨收入将在 4.05 億元至 4.25 億元之間,同比增長約 21.3% 至 27.3%。
對于爲何會出現季度淨收入同比增速低于正常水平的情況,禾賽科技提到了一個原因是," 原定于 2023 年第三季度交付的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激光雷達設備預計将延期至 2023 年第四季度交付 "。
總之,正如行業發展趨勢所顯示,未來激光雷達廠商的競争将更加圍繞技術叠代、提升性能、降低成本與配套汽車能力展開,生産性能符合車規且進行量産降本是激光雷達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是中國 " 激光雷達第一股 ",禾賽科技同樣面臨着如何在降本和盈利之間保持平衡。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韓敬娴,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