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的朋友圈被 Live Photo 刷屏了。
微信支持發布 Live Photo 後,我的社交圈立刻分成了兩派:一派興高采烈地分享生活中的動人瞬間,另一派則在感歎爲什麽自己發不出來,也看不了。
一時間,Live Photo 成了朋友圈裏的熱門話題。
其實微博很早就支持發布 Live Photo,卻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從今年開始,抖音、小紅書這樣的當紅社媒平台陸續可以發布和觀看 Live Photo 後,這個功能才開始正式進入大家的視線,并随着微信這樣的國民級應用的支持,真正引爆。
趁着 Live Photo 推出十周年之際,我們來聊聊這個玩意兒爲什麽這麽招人喜歡,Live Photo 又在國慶假期中,有哪些新鮮玩法。
爲什麽 Live Photo 備受青睐?
在《哈利 · 波特》系列電影中,有一種獨特的「魔法照片」,常見于報紙、雜志或相冊中。
與普通照片不同,這些照片中的人物不僅會移動、揮手,還能做出各種表情,甚至與人互動,賦予了影像一種神奇的動态生命力。
而 Live Photo 則将這種魔法般的動态照片帶到了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想要将「魔法照片」搬到屏幕上,手機可謂是時刻準備着——當你打開 Live Photo 模式時,相機其實已經悄然開始記錄攝像頭裏看到的一切,并爲你随時按下快門做準備。
在按下快門的瞬間,iPhone 會拍攝一張高分辨率的靜态照片,并與快門前 1.5 秒和快門後 1.5 秒的影像合并,從而生成一個包含照片和短視頻的動态圖像文件,在相冊中可以随時回顧拍攝時的動态瞬間。
這種短暫的動态呈現,賦予了每張照片更生動的情感表達,使得用戶能夠通過畫面中的細微動作和聲音,回憶起當時的氛圍和情景,仿佛重現了那個瞬間。
就像你吹滅生日蠟燭時,照片不再隻是一塊插着蠟燭的蛋糕,還刻錄了剛剛結束許願,緩慢睜開眼睛的你,蠟燭微微閃爍、燭光映照在臉上,輕輕一吹,火苗緩緩熄滅的過程。
每個微小的動作和情感都被完整保存,像是把記憶延展成了一個小故事。
此外,Live Photo 備受歡迎,也離不開它的生命力。
随着修圖和調色軟件的不斷進步,許多人在拍完照片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先「修一修」,調整光影、去掉瑕疵,然後再去分享。
這種追求更美好、更理想的自己本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展示最完美的一面,這種現象可以從「印象管理理論」中找到解釋。
印象管理理論指出,人們會通過精心調整自己的外在形象來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社交媒體上,用戶常常精修照片,以期展現一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正面反饋。
但完美這件事,實在是太過于有距離感了——畢竟,生命的魅力或許就源于那些微小的缺憾和不完美。
當照片的原始生命力被長期修飾,就不可避免地變得機械化和程式化,喪失了溫暖和真實的細節,久而久之,「精裝修朋友圈」、「預制朋友圈」等詞彙應運而生,專門形容那些經過反複美化、缺乏真實感的照片。
随着時間推移,人們開始對這類精心雕琢的影像感到疲憊,反而渴望那些帶有真實情感和不完美的小片段,才真正能打動人心。
與靜态照片不同,Live Photo 捕捉的是一個動态的瞬間——不僅僅是一幀畫面,還有那一刻的動作、表情和聲音。
這種動态的生命力,即使經過修改,也難以完全消失,它讓照片看起來更加真實、生動。
正是這種「活」的影像,滿足了人們對自然與純粹生命力的渴望。
保持真實,但花樣不少
作爲 iPhone 原生相機中默認開啓的功能,用戶很少察覺到它的存在,隻是驚喜地發現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照片會先播放一段内容,再定格呈現。
這是 Live Photo 的一大特點:系統會自動從這段短短幾秒的影像中挑選出「最佳」瞬間,以提高成片率。
不過,系統偶爾也會翻車,選到了不合适的照片作爲封面,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入相冊中編輯 Live Photo,自行選擇更合适的畫面作爲封面。
但由于手機算力的限制,iPhone 還無法将 Live Photo 中的每一張圖都進行精妙的計算,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好處—— Live Photo 中其他幀畫面沒有算法的幹擾,呈現出接近純粹光學成像的效果。
也就是說,你可以借助 Live Photo,得到一張完全沒有 HDR 提亮以及過度銳化的照片。
除此之外,Live Photo 在形态上,也有更多可能:在相冊的左上角,有一個 Live Photo 圖标,當你點開後會看到 Live Photo 的不同呈現形态。
除了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幀外,還可以将畫面循環播放或是來回播放,或是徹底将照片設置爲一張靜态圖片,而其中的「長曝光」,是更具創造力的功能。
上面提到過,Live Photo 實際上記錄了你按下快門前後的時間,而将這段時間中的所有畫面堆疊到一起,就通過類似于「堆棧」的方法來達成長曝光的效果。
在這個效果下,你的照片中将不再是水花飛濺的一秒,而是連綿成絲綢狀的水面;也不再凝固煙花瞬間的驚心動魄,而是從綻放到極緻的絢爛。
不過,想要用好 Live Photo 的長曝光功能,有一個前提——你的手要穩住,否則,你得到的隻是一張晃動又模糊的照片。
除了凝固時間,Live Photo 還可以在第三方軟件的幫助下,開發出新的玩法。
很多時候,我們在一個場景中記錄了多個瞬間,但一張張發出又影響觀感,可以将多張 Live Photo 拼在一起,同時呈現給大家。
具體操作如下:
打開美圖秀秀;
選擇視頻剪輯;
在相冊中選擇自己拍攝的 Live Photo;
點擊開始編輯坐車的拼圖标志;
根據需要,選擇合适的拼圖方案,并點擊右上角的下一步;
點擊右上角保存鍵的右邊省略号,選擇 Live 實況,調整參數後保存即可。
Live Photo 的背後,濃縮的是人類近兩百年的探索
在今年的 Made by Google 大會上,Pixel 9 攜 Gemini 登場,Google 在計算攝影之後,憑借 AI 再次引領手機影像的方向。
有了理念,才能有堅定的方向,Google 的理念很簡單:
照片是回憶。
于是才有了 Reimagine 這樣的功能,哪怕是頂着謠言與混亂的風險,Google 也允許你通過 AI 随意地修改照片,生成出腦海中的景物,而不是真正發生過的某時某刻。
與 Google 相比,蘋果對影像相當保守,相機軟件工程副總裁 Jon McCormack 在采訪中說道:
蘋果公司對照片的定義有自己的觀點——照片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或是父母咽下的最後一口氣,都是切實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
所以,在 Pixel 迅速支持 AI 生成後,蘋果隻是保守地讓 Apple intelligence 提供一個消除功能,并且在宣傳口徑中,都統一爲消除與主體無關的事物,而不是畫面主體中某個曾經存在于你生活中的人。
Live Photo,兼具動态與真實性,正是蘋果對「照片是真實」這一觀點的另一種诠釋。
▲ 黑客帝國中,對于真實的定義的疑問
其實在 Live Photo 的十年中,蘋果以外的廠商也陸續推出了系統級别的 Live Photo,隻是受制于格式、方式的不統一,還沒有像 iPhone 的 Live Photo 一樣廣爲流傳。
今年,先是 OPPO Reno 12 允許用戶将拍攝的 Live Photo 上傳到小紅書,再到微信朋友圈支持 iPhone 發布 Live Photo,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種介于照片和視頻之間的媒介,借此希望與世界建立更生動的聯系。
這種變化不僅影響了用戶對影像的認知,還引發了整個行業的推進。
最近,vivo 的産品經理韓伯嘯在微博上回應了網友的提問,确認 Android 将在年底前統一支持微信發布 Live Photo,進一步打破平台壁壘,爲更多用戶提供動态記錄的機會。
記錄一個片段這件事,也許人們已經習以爲常,但實際上相當了不起。
從 19 世紀初,影像技術誕生開始,人類就找到了能夠客觀記錄靜态畫面的方法,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才出現了價格昂貴的膠片連續拍攝靜态畫面來組成動态片段,直到 1997 年,《哈利 · 波特與魔法石》出版時,能夠記錄片段的魔法照片依然隻存在于幻想中。
又過了近二十年,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才真正實現了随手拿起手機、輕輕按下快門,就能将一段時間濃縮進照片中,把魔法世界變爲現實。
可以說,人們用了快兩百年的時間,才推動影像走到這一步。
因此,正值國慶假期,如果你的手機支持 Live Photo,千萬别浪費了它,哪怕暫時無法分享,依然可以保留這些生動的片段,爲未來的自己做好回憶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