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南方财經全媒體 劉黎霞
編 輯丨李博
圖 源丨 21 世紀經濟報道(梁遠浩 攝)
" 謝謝你,廣州。法中友誼萬歲!"4 月 7 日,在結束一系列豐富的訪華行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媒體上用中、法雙語發出推文,并分享展示廣州珠江夜景之美的 24 秒視頻。
千年商都、國家中心城市再次站在全球舞台聚光燈下,收獲一波 " 世界級 " 流量。
在經曆疫情超預期沖擊,2022 年 GDP 被重慶趕超之後,關于廣州是否跌出一線城市的争議四起。
在衆多沖刺拼經濟的萬億 GDP 城市中,廣州有更多向上突圍的渴望。
有觀點認爲,廣州的困境,既有傳統優勢流失,如工業發展乏力,外貿、汽車轉型緩慢,也有新增長極尚未完全建立的困擾,如新興産業不夠突出,南沙作爲重大戰略性平台雖有政策但人氣不足。
2023 年開春首個工作日,廣州立下 " 軍令狀 " 拼經濟:确保今年經濟總量突破 3 萬億、增長 6% 以上。據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統計,在全國 20 多座萬億 GDP 城市中,廣州是爲數不多将 GDP 增速目标調高的城市。
廣州如何挖掘城市發展新動能?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是當下多地政府的共識。2023 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提出 " 産業第一,制造業立市 ",實施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
廣州拼經濟,還不單單落在制造業。
" 廣州面臨的更多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争力問題。" 受訪專家表示,作爲國家中心城市,評價廣州的城市能級要看其在整個國際經濟體系中所起的樞紐作用。一方面,廣州要從内生增長機制中尋找産業新動能。另一方面,強樞紐、鏈全球是廣州更大的優勢,更高水平的開放,有助于廣州去鏈接全球資源要素,幫助克服自身發展瓶頸。
制造業立市,沖刺三萬億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
2008 年,國務院批複《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年)》,首次以官方文件明确了廣州的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以及國際大都市定位。
2019 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定位爲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
不過,受疫情超預期因素沖擊,作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廣州,2022 年經濟成績單不太理想。
2022 年,廣州實現地區生産總值 28839 億元,增長 1.0%,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 5 位。
如何向三萬億元沖刺,是廣州 2023 年的主要任務,但這原本是廣州在 2022 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早在 2022 年年初,廣州将 GDP 增速設定爲 5.5% 左右,當時外界普遍預計廣州在 2022 年能夠沖刺三萬億元,成爲繼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後,國内第四個 GDP 超過三萬億元的城市。
沖刺三萬億之城,廣州如何打出組合拳?
首先是固定資産投資,在新春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州就立下 " 投資、消費、進出口三個 ‘ 1 萬億’ " 的 " 軍令狀 "。
據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陳旭介紹,2023 年廣州拟安排項目 1722 個,總投資超 6.5 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 5261 億元," 相當于平均每月将超過 400 億元的投資額。"
重大項目是拼經濟重要抓手,從中也能一窺地方政府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思路。廣州提出,今年将抓好華星光電、粵芯、增芯、因湃電池等 8 個百億級大項目,以及 133 個投資 10 億以上制造業項目。
這 8 個百億級大項目,對應的正是廣州近年來大力實施的 " 強芯 "" 亮屏 "" 融網 "" 智車 " 等工程。在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廣州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軟件和信創、時尚産業、文化創意等 8 個萬億級産業鏈群等。
招商引資是拼經濟的源頭活水。如今第一季度已過,廣州成效如何?近日,廣州市商務局發布數據,一季度預計全市實際使用外資超過 145 億元,保持增長态勢。
作爲領頭羊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以 150 個項目、2467 億元的投資額領跑全市。
廣州開發區民營經濟和企業服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林興良介紹,作爲黃埔區今年首個引入的投資百億、産值百億 " 雙百 " 項目,孚能科技廣州生産基地項目不到一個月便完成從項目談判、地塊選址、産能規劃到進場動工的全流程,實現簽約即動工,跑出招商籌建加速度。
廣州拼經濟力度之大,背後有着現實的壓力。
有關重慶趕超廣州,上位全國第四城的讨論,一直是萬億 GDP 城市格局變化的看點之一。作爲國家中心城市,2022 年廣州在 1.0% 的增速下,GDP 被重慶反超。這也是 2016 年被深圳超越後,廣州又一次被超越,目前 GDP 排名全國第五。
不過,對于廣州與重慶這種比較,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爲意義并不大,一個地方的經濟增速受周期性發展規律影響,其中包括所處的工業化階段,GDP 增速有快有慢很正常,城市發展水平不應隻看經濟總量排位,而應關注内生增長機制和發展質量。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廣州工業總體規模、綜合實力、質量效益等都比較突出,擁有 41 個工業大類中的 35 個,工業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
" 廣州傳統制造業的問題在于,曾經有過誤解認爲第三産業比重越高産業結構就越先進,從而在過去幾年比重下滑得太快。" 陳鴻宇接受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說。
在陳鴻宇看來,廣州已進入較爲成熟的工業化階段,現在建設高質量的現代産業體系,是指要圍繞先進制造業來發展,與數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業相适配,不能機械地将制造業當家理解爲重返工業城市的老路。
當下,廣州要提升城市能級,首先要尋找廣州産業的新動能。陳鴻宇認爲,2017 年以來,廣州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認識不斷提升,集中精力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招商引資的指向性較強。" 需要看到的是,廣州新興産業發展還不夠快,傳統産業轉型也不盡如人意,具有标志性、引領性的産業轉型不夠明顯,推陳出新不夠果斷。"
重啓城市規劃,再造廣州新能級
如果說現代産業體系是提升城市能級的支撐,對城市空間布局的優化則是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伴随着 " 廣州東部樞紐規劃建設 " 頻頻被提及,向東的話題持續升溫,可以看出主政者的一些新思路。
東部樞紐是廣州的東大門,跨越了黃埔、增城兩個行政區。作爲聯動穗莞深、連接粵東華東的重要節點,廣州東部樞紐被寄予了打造廣州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的重任。
新年伊始,廣州增城區主要領導帶隊到黃埔區考察,共商廣州東部樞紐地區規劃建設及加強地區合作。其中,産業發展深入合作是首要議題," 共享招商 "、産業鏈供應鏈互融是這場調研的關鍵詞。
4 月 4 日,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郭永航到增城區,落實黨中央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決策部署,就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行調研。
廣州東進規劃由來已久。2000 年,廣州開全國之先河,出台了中國大城市中第一個戰略規劃——《廣州城市建設總體戰略概念規劃綱要》,并提出了日後影響深遠的八字策略:南拓北優,東進西聯。廣州城市的空間格局由此全面拉開。
比較 2001 年至 2021 年這 20 年 GDP 數據,東西南北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形成新的趨勢。代表南拓的南沙得天獨厚,擁有最多的政策。2022 年,國務院印發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南沙方案的出台是南沙發展新的起點,同時也賦予了廣州新的重大機遇和重大使命,要站在更高的格局上來思考南沙,思考廣州。
繼 2000 年、2009 年開展兩輪城市戰略規劃之後,當前廣州正在面向 2049 年制定新一輪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參與規劃研讨會的專家透露,高水平建設東部樞紐是研讨的重點,廣州東部樞紐成爲廣州寄予厚望的戰略空間載體。
廣州東部樞紐範圍甚廣,由中心城區出發一路向東,從黃埔到增城南部,坐落着廣州開發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科教城、增城開發區等省級乃至國家級重大平台。
交通樞紐是廣州東部樞紐片區最爲重要的功能。
作爲國家級重大建設項目,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與廣州空港物流樞紐、廣州南沙港物流樞紐、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一起,在廣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布局了 4 個國家級物流樞紐。
一組數字可以說明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作爲物流樞紐的重要性:6 條高速公路環繞,無縫銜接廣石鐵路增城西站,10 分鍾接入高速路系統,20 分鍾到達白雲國際機場,1 小時覆蓋廣州市域及珠江東岸城市帶,2 小時通達大灣區全域。
今年 2 月份,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走進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班列集結中心建設如火如荼,在廣州增城西站海關監管場所内,汽笛聲聲,一片繁忙,一列列滿載日用百貨、電氣設備、燈具、服裝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在完成海關監管後緩緩駛出,奔赴萬裏之外的歐洲。
自 2021 年 5 月首發至今,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增城西站已累計開行國際班列 400 列,計劃在 2023 年開行 500 列,到 " 十四五 " 末,争取開行班列超 1000 列。國際班列開行一年來,這裏已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開行密度最大的國際班列平台。
向東?向南?開放融合破解瓶頸
在多年持續東進的基礎上,不僅僅是交通互通,廣州東部樞紐在産業協同上也開始顯露優勢。
在外界讨論近年廣州發展态勢時,常有一種認識是,廣州在新興産業上慢了半拍。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此前撰文提到,與深圳相比,廣州新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偏弱。
陳鴻宇接受南方财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廣州東部樞紐恰恰是廣州先進制造業最爲密集且以市場手段成長聚集的區域,黃埔、增城組成的廣州東部,已經是廣州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廣州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和增長極。
從去年廣州經濟數據來看,黃埔、增城兩區 GDP 總量已接近 6000 億元,穩占全市兩成,制造業占全市 60% — 70%,增城增速僅次于南沙。作爲廣州的制造業重鎮,兩區擁有廣州開發區和增城開發區兩大國家級經開區,産業資源要素高度耦合。
從黃埔區的粵芯半導體項目到增城區的增芯項目,雙區 " 芯芯 " 相連的産業群鏈背後是廣州東部地區先進制造集聚發展的大格局。
廣州市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會長、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近期撰文提出,東部樞紐的建設提速,爲廣州東進戰略注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因素,使廣州有了加快向珠江口東岸發展的勢頭。
彭澎認爲,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省會城市的廣州,必然要向珠江口東岸輻射,還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承擔更多的核心引擎和省會城市的重任。因此,廣州發展軸線必須從 " 一路向西 " 轉向 " 東西兼顧 "。
從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産業結構來看,東岸更多的是電子信息等新興産業集群,西岸更多的則是家電、陶瓷建材等傳統産業集群,相對來說,廣州傳統産業較強,新興産業較弱。" 東西兼顧 " 有助于廣州調整産業結構,提升新興産業的比重。
放在大灣區全局看,廣州東部樞紐是廣州東大門,是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兩岸經濟帶和科技創新帶的交彙點、環珠江口 100 公裏黃金内灣頂點。
彭澎認爲,高标準規劃建設東部樞紐,可以強化東部樞紐聯動穗莞深、連接粵東華東的門戶作用,可以打造廣州物流一個新的世界窗口、國際門戶,還可以發揮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彙點作用,強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撐,打造灣區科技創新和産業化應用基地。" 如此,廣州的東部樞紐,就是大灣區的中心樞紐。"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分析,珠江東岸集聚高端電子信息産業,這條萬億産業帶吸引着全球目光,重點扶持廣州東部産業發展,與香港、深圳、東莞對接,對加強廣州與大灣區重點城市特别是深莞惠的協同聯動有重要意義,以此爲中間節點,廣州東部樞紐将打造成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此外,依托區位優勢,借助新産業、新業态總部的崛起,廣州東部樞紐的産業鏈有望進一步轉型升級,争取到更多高端新興産業落地在東部地區。
向東?向南?廣州東進高質量發展勢頭重啓,也讓這個曾經頗受争議的話題再次被關注。
在南拓方面,廣州正舉全市之力推進南沙開發開放。出台落實《南沙方案》"1+3" 政策體系,南沙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15% 企業所得稅、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優惠政策落地,獲批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成功争取新增 100 億元專項債額度單列,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
2023 年,廣州對南沙提出經濟增長目标:力争經濟總量增長 10%、固投增長 30% 以上。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南沙被寄予厚望。
" 廣州高質量發展,近期靠東部,遠期看南沙。" 胡剛認爲,廣州東部的經濟堆頭大、産業基礎好,若加快東進的步伐,是短期内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從提出東部交通樞紐到東部樞紐,把交通兩個字去掉,就意味着要把廣州東部地區打造成産業、交通、文化、城市等融合的樞紐地帶。東部片區地處幾大重要平台的中間節點,既是交通樞紐,也是經濟樞紐。
今年以來,廣州作爲國際航運樞紐、世界鐵路樞紐保持 " 穩開高走 " 态勢,白雲機場一季度航班量、旅客量均呈現階梯式上漲,穩坐中國人氣最旺的機場。特别是近期廣州密集舉辦系列國際會議,企業大咖和國際政要頻繁到訪,讓廣州再次站在全球舞台的聚光燈下。4 月,被譽爲中國外貿的晴雨表、風向标的第 133 屆廣交會恢複廣州線下舉辦,同時常态化運營線上平台。
" 開放是廣州各大戰略的核心關鍵詞,在城市拼經濟的競争中,作爲樞紐之城,廣州的格局應該放得更高一些,通過融合發展,彙聚更多全球資源要素,這有助于廣州破解經濟發展的一些瓶頸。" 陳鴻宇認爲。
更多内容點擊下圖進入專題↓↓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黎藹慧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