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媽。
最近好忙啊。
一是忙着感受 AI 爆炸式的發展。
如果說幾個月前橫空出世的 GPT-3,讓所有人都開始感興趣:AI 能做什麽?
那麽,GPT-4 出來後,問題就變成了:人還能做什麽?
查資料、寫代碼、畫圖、做視頻……我發現自己已經完全離不開它了。
就連日常娛樂也不例外~比如逃逃想養隻貓,我覺得家裏各方面還沒準備好,就先用 Midjourney 給他畫幾隻
二是忙着圍觀 " 神仙打架 "。
大家肯定也聽說了,前幾天,馬斯克聯合了很多科技大佬,發出一封呼籲全球實驗室暫停 AI 訓練至少 6 個月的公開信,在業内掀起軒然大波。
因爲持反對意見的技術大咖也很多,比如曾任斯坦福大學 AI 實驗室主任的吳恩達。我猜很多計算機領域的同學都認識他,他在 Coursera 上的 AI 系列課程廣受好評。我自己就上過他的 " 機器學習 ",講得深入淺出,還配有實操案例,特别好。
吳恩達認爲暫停 AI 訓練的想法很糟糕。因爲他已經在教育、醫療保健、食品等領域看到了很多新的 AI 應用,讓許多人受益。
我去仔細研讀了各方理論,發現盡管大咖們各持己見,但基本面是一緻的——他們都認爲 AI 的發展勢不可擋,隻是現在 " 這輛車 " 跑得實在太快了,而前面又是一條人類從未趟過的路,所以争執着要不要踩一腳刹車,看清路況再走。
總之,這幾個月的科技界,以及由它引起的行業震蕩,是真夠熱鬧的。
不過,熱鬧之餘,也很讓人擔心啊。
咱們的工作還保不保?
縱使這一代還能勉強穩住,下一代該怎麽辦?
周末和幾家朋友小聚時,大家再次翻出這個話題——孩子究竟該學些什麽,才能在 AI 時代立足?
有位朋友的角度很妙:" 我們在這兒瞎琢磨啥啊,看看馬斯克讓他家孩子學啥就得了啊!"
還真的是,豁然開朗!
迫不及待也來和大家掰頭掰頭。
首先呢,馬斯克是個超級奶爸,娃兒多,自己也上心。即便忙到飛起也會抽空陪伴他們,玩遊戲、閱讀,甚至一邊工作一邊帶娃,完全不是甩手掌櫃。
其次,馬斯克可能是地球上對 AI 領域涉足最廣的人類了。
我曾以爲他隻是個賣電車造火箭的。後來才知道,他幾乎投資參與了市面上所有的熱門 AI 領域,處理自然語言的 ChatGPT,生成圖片的 Midjourney,合成語音的 Voice.ai、腦機結合的 Neuralink 等等等等。啥都去插一腳,就不存在他沒參與過的 AI!
既然有這麽深厚的背景,那雞起娃來肯定有的放矢啊。
事實的确如此。
馬斯克也熱衷于雞娃。和我們廣大家長不同的是,人家有錢任性,索性給自家娃兒們開了一所學校,叫做 Ad Astra,名字源自拉丁語名言 " 坎坷之路,終抵群星 "。
這所學校早些年非常低調,從創辦之初到 2020 年,學生都沒有超過 50 名,算是馬斯克自己,以及 SpaceX 員工孩子們的私塾。
教學上也非常大膽和創新,有幾個明顯特點:
1
主打跨學科、項目式學習 , 教會孩子「解決問題」
在馬斯克看來,傳統學校更多的是教給孩子一個學科一個學科的知識點,它們是零散的、孤立的,就好比孩子知道怎麽使用 " 螺絲 ",怎麽使用 " 扳手 ",卻不能真正利用它們去解決問題。
而教育的意義,是讓孩子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在 Ad Astra 創建早期,馬斯克親自參與了課程表的編排。課程表按主題編排,比如太空探索、地球資源、人類大腦、恒星家族、機器人等等。
孩子們每周的作業就是對課程表上的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去搜索、學習相關知識。完成指定項目任務。
我們來比較一下,
傳統學習中,孩子是一個一個知識點地學,通過練習來鞏固,通過考試來檢查掌握程度,至于這個知識點怎麽用,用在哪裏,是後話;
項目式學習裏,孩子是爲了尋找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去學習某個知識點,然後馬上把這個知識點應用到實際項目中,看看能解決問題不,如果行," 學 + 練 + 用 " 的全過程就算完成了;如果不行,那就得繼續深挖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點 ......
顯然,帶着項目的任務,孩子的學習動力會更足。
關鍵是,它更符合 AI 時代的學習。
因爲有了 AI 的神助攻,很多東西不需要記憶,不需要滾瓜爛熟,你隻需要知道在什麽時候,遇到什麽情況,該去問 AI 什麽問題,尋找怎樣的幫助,就行了。
美國教育界曾高度點評馬斯克的 Ad Astra 學校 "Lead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領導未來教育),就是因爲它更符合時代的需求。
2
側重數學、科學、編程等科技領域
Ad Astra 非常重視數學、科學,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火焰噴射器、機器人、AI 等多種科技類課題。
編程更是基本必備技能。年齡大點兒的,學 Swift、Python、C++ 等代碼編程;小點兒的,學 Scratch 等圖形化編程;更小的,玩各種各樣的編程遊戲,培養編程思維。
我覺得很好理解,這幾項都是科技發展的根本。
頂級人才,是科技發展的" 引領者 ";普通人才,可以成爲" 參與者 ";完全脫離的,就隻能是被動的" 追随者 "了。
其實國内這幾年也跟得很緊,關心教育的家長肯定有所耳聞:
教育部公布的全國中小學生競賽白名單裏,科學、編程等相關項目占了大半壁江山。
機器人、編程等競賽項目已經成爲小升初、初升高的 " 香饽饽 "。
一線城市,沿海地區,已經把編程、人工智能納入小學教材。
大家都很明白,不整這些,基本上就等于和未來科技 " 絕緣 " 了。就看誰家的動作快了。
以上兩個特點,我想大多數人都比較贊同。
但下面這條,可能就有些争議了。
3
嚴重偏科,不學語言、體育、音樂……
我第一次看到覺得震驚,但細想倒也有些道理,我們就部分借鑒吧。
先說語言,語言分爲母語和外語。Ad Astra 裏都不怎麽學。
我仔細查了一下,和母語相關的科目隻有 " 倫理學 " 和 " 與地緣政治相關的辯論 ",我想這是和馬斯克的個人喜好有關,像他現在帶頭呼籲踩刹車,暫停 AI 訓練,也是考慮到 AI 可能帶來的風險。
外語馬斯克向來不主張學,覺得直接用 AI 翻譯就夠了。
BUT,這點我覺得他是站在 " 母語是英文 " 的基礎上,屬于" 站着說話不腰疼 "那種。
互聯網時代,英文世界占了先機,所以目前熱門的編程語言、網絡協議什麽的都是英語,好在這些都是标準化的指令而已,沒太大難度;
人工智能時代,目前看來還是英文世界占了先機,無論是 ChatGPT,還是 Midjourney,它們最擅長的還是處理英文。和人工智能打交道用的是自然語言,對英文的要求就要細緻多了。
我最近在研究用 Midjourney 生成圖片,發現細微的用詞差别就能讓結果截然不同,比如表達 " 開心 ",有 happy, joyful, delighted, cheerful, pleased, overjoyed, grateful, blissful, enchanted, vivacious ……要生成一副 " 眉目傳情 " 的圖片,就需要了解這些詞彙的細微差别。
還有,目前的自然科學(SCI)裏,英文文本占了 98.05%,而全世界另外 7000 多種語言加起來還不到 2%。這說明最重要的科學成果還是在用英語表達。
對于非英文母語的孩子,完全不學,等着翻譯,反正我是做不到的,不知你們怎麽看。
再說體育,在美國,學校裏不學很多家長是 OK 的。中學後,體育本來也是選修課。爲啥呢,因爲他們認爲,體育就是一種運動習慣,要不家長平時帶着整,要不在校外有體育類的課外班,學校學不學倒不太重要。
争議最大的是音樂等藝術類科目。
這些也不學,家長們就覺得不可思議了,吐槽的很多。比如這位說 " 馬斯克這家教娃造機器人和辯論的學校,居然沒有藝術課程……真是有點兒盲目和自負…… "
怎麽講呢,從 " 剛需 " 上看,我覺得藝術的确屬于第二梯隊,是人們富足後爲生活增添的一抹色彩。
從生存層面,大國對抗,甚至星際競争的角度看,肯定是科技在前,這是絕對的 " 硬鬥硬 "。
你看劉慈欣筆下的 " 三體 " 世界裏,沒有文學,沒有音樂,沒有藝術,沒有娛樂,但它的科技足以對地球進行降維打擊。
我想馬斯克對他家孩子的期望,肯定不會停留在 " 安居樂業 " 過滋潤小日子吧。
哈哈,不過我還是俗氣地認爲,數學、編程、科學那些必須要搞,但也不要主動去放棄藝術之類呀,尤其如果娃已經有了喜愛的小興趣,就還是讓他繼續搞吧,因爲現在就很開心啊,這是實實在在的「小确幸」。
怎麽樣?馬斯克給娃整的這些安排,是讓你豁然開朗還是更加迷糊了?
我猜很多同學都有話想說,趕緊留言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我在這兒抛個 " 磚 ",等着大家狂轟濫炸的 " 玉 "
還有,如果你喜歡這類 " 國際視野 " 的分享,記得在文末給我點個" 贊 "和" 在看 ",我好有動力多挖一挖
歡迎加入我們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