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漢 " 海權論 " 進入日本
19 世紀 80、90 年代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确立了資産階級政權 , 此時的日本派遣多名留學生赴荷蘭、德國、英國等學習西方的文化、軍事、醫學等。1890 年 , 馬漢的《海權對曆史的影響》出版 , 提出的 " 海權論 " 思想 , 但他的著作在美國沒有立即得到贊揚 , 而在海外特别是英國、德國和日本得到一緻好評。
1889 年 , 金子堅太郎第二次巡遊歐美 , 接觸到了馬漢的 " 海權論 " 思想 , 并将其引入日本。日本政府将其譯文提供給陸軍和海軍軍官、政治領袖和學校。金子堅太郎認爲《海權對曆史的影響》有利于日海洋觀念的形成 , 而被日本人稱爲日本帝國主義的軍神的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也認爲 " 馬漢的海權思想及其著作是兵學研究領域的世界性權威。" 秋山真之在明治 31 年 ( 1898 年 ) 留學美國 , 他就讀于安納波利斯美國海軍軍官學校 , 他的導師就是馬漢。秋山真之學習關于海權的相關理論 , 同時也作爲觀察員親身經曆了美西戰争 , 從美西戰争他看到了美國海軍的強大 , 認識到了海權論的重要意義。
馬漢強調海軍戰略四要素 : 集中和達到集中的方法 , 中心線或中心位置 , 由中心位置所表現出的内線運動 , 海上交通對于軍事供應與勝利的關系。" 集中的方法是海軍戰略的入門 ";" 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加位置 ", 馬漢還特别專研弱勢海軍的交戰的海軍策略 , 一方面 , 他認爲弱勢海軍應該保持自己的實力避免與敵硬碰 , 應該在恰當的時機把握住機會出擊 , 主要攻擊敵方脆弱的部分 , 攻擊時要集中我方優勢兵力營造我方優于敵方的攻勢 , 進行戰鬥 , 另一方面 , 他主張在作戰時要把握戰争的全局 , 但是當需要硬拼的時候要主動攻擊 , 要敢拼。
秋山真之在美期間吸收了馬漢海權論的精髓 , 1900 年入海軍省軍務局 , 成爲常備艦隊參謀。1902 年擔任了海軍大學教官 , 成爲了最直接的馬漢海權論傳播者。日俄戰争前夕 , 秋山真之被任命爲聯合艦隊的第一參謀 , 負責具體的戰術制定和實施 , 他提出了沉船閉塞旅順港以及對旅順采取突襲的戰略。日俄戰争使日本海軍走上強盛之路。1908 年佐藤鐵太郎《帝國國防論》, 大力倡導戰時軍隊擊潰敵艦隊 , 戰時掌握制海權的理論。可以說日俄戰争是馬漢海權論在日本産生重要影響的重要載體。
二、日本近代海軍建設過程中對馬漢 " 海權論 " 的吸收
日本近代海軍建設過程中對馬漢 " 海權論 " 的吸收主要體現在對海權認識和海軍戰争觀念上及日本海軍的近代化體制建設上。
( 一 ) 海權認識
幕府時期新造的船艦隻是在以長崎爲中心 , 天草、對馬、五島、平戶、鹿兒島等、九州沿岸一帶航行 , 并沒有使向深海 , 這個時候的日本海軍和甲午、日俄時的日本海軍有鮮明的區别。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前 , 海軍軍令部長牟田倉之助的防守計劃被取消 , 原海軍大臣桦山資紀取而代之。桦山主張采取攻勢戰略方針 , 奪得制海權。在甲午戰作戰計劃提出前夜 , 山本權兵衛對首席參謀川上陸軍中将的主張即 : 在開戰之初在直隸平原實施決戰 , 持反對意見 , 山本認爲 , 沒有制海權保障 , 川上的計劃不過是紙上談兵。山本計劃中提到 , 二期作戰時 , 若奪取了制海權 , 則令陸軍主力從山海關登陸 ; 若未掌握制海權 , 但清國海軍也不能控制日本近海時 , 則陸軍開進朝鮮 ; 若海戰我方失利 , 制海權爲敵方所控制時 , 則采取各種手段增援其他部隊。
在日德蘭海戰中 , 日本制定的作戰計劃主要分爲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奪取青島戰略要點 , 把德國海軍趕出太平洋 ; 第二階段是控制德潛艇和商船。在 1940 年對美太平洋戰争中 , 日本制定的最後一份作戰計劃中明确提出 : 戰争初期 , 全殲東洋之敵 , 奪制海權 ; 全力削弱美海上力量 ; 重點破壞印度洋上的海上交通線。可以說此時海權的概念才真正走進日本海軍。
( 二 ) 海戰觀念
明治初年的日本更多是爲了 " 獨立自存 ", 明治四年 ( 1871 年 ) 兵部大輔山縣有朋、兵部少輔等确立了國防守勢方針 , 說兵備的目的是對内鎮壓 , 對外防禦。海軍守勢論發生改變是馬漢海權論的傳入 , 傳入了先進的海軍戰略。日俄戰争及以後的海戰中海權觀念深入日本海軍。明治末期的海軍戰争觀念中對馬漢 " 海權論 " 的吸收 , 主要體現在秋山真之、佐藤鐵太郎、鈴木貫太郎這三位的海軍思想上。
1900 年秋山真之留美回國 , 日俄戰争中 , 他在東鄉平八郎手下擔任參謀 , 後撰寫了《帝國戰略》、《海軍基本戰術》等 , 他倡導進攻精神 , 認爲海上作戰的目的在于壓倒分散的敵人力量。根據當時日本海軍的現狀及發展狀态 , 他極力倡導建設 " 八八艦隊 ", 即由 8 艘戰列艦、8 艘裝甲巡洋艦組成的主力艦隊。除此之外 , 他還參加被海軍成爲 " 聖典 " 的《海軍要務令》的修訂 , 書中的主要強調攻勢、決戰的重要性。
佐藤鐵太郎 , 1887 年參加了日清戰争 , 1899 年 , 受山本權本位海軍大臣之命 , 研究國防問題 , 赴英國留學一年 , 之後又到美國留學一年 , 他對美國馬漢的著作十分欣賞。他本人有 " 日本馬漢 " 之譽。回國後 , 他于 1902 年著《帝國國防論》, 強調了海軍要保護商業貿易 , 要奪得制海權以達到保護國防的目的 ; 海軍在作戰時要以進攻爲主。
鈴木貫太郎 , 甲午中日戰争中擔負對馬海峽的警戒任務 , 黃海海戰中 , 鈴木參加了偷襲威海衛的戰鬥。1901 年 , 他被派往德國留學 , 考察過歐洲各國的海軍教育與海軍基地。他強調在海戰中攻勢的重要性 , 他主張用水雷去攻擊艦艇 , 被稱爲日本海軍的 " 水雷戰術權威 ", 日俄戰争中這一戰術得到充分運用。在海軍作戰思想上 , 日本人充分研究了馬漢的 " 弱勢海軍作戰計劃 ", 這一戰術的主要運用于突襲 , 因此大力發展遠洋潛艇。
( 三 ) 海軍近代化體制
1. 海軍軍令機關的發展
軍隊的管理與指揮需要軍政和軍令兩個方面。戰時部隊的指揮和平時的各種戰備、訓練等均由軍令機關負責。1893 年制定了海軍軍令部條例 , 便以 " 海軍軍令部 " 的形式獨立。當時海軍大臣與陸軍大臣并列 , 軍令方面海軍大臣與海軍參謀部長并列 , 1893 年 5 月 19 日 , 海軍參謀部與海軍軍令部分别獨立 , 參謀本部與海軍大臣分屬自主的軍令機關 , 第二年公布了《戰時大本營條例》, 大本營成立後 , 首次由明治天皇主持的大本營禦前會議在皇宮召開 , 它的主要職責是使最高統帥的命令得以貫徹 , 方便指揮協調各部隊、各兵種之間的配合及調動。到 1933 年 9 月 27 日 , 舊的軍令部條例作廢 , 新的軍令條例制定 , 海軍軍令部改爲 " 軍令部 "; 海軍軍令部長改稱 " 軍令部總長 "。根據 1937 年 11 月 17 日制定的大本營令 , 在大本營内兩總長并列 ,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太平洋戰争。由此我們能看到自 1890 年以後海軍軍令更獨立 , 軍令的獨立在戰時至關重要 , 同時海軍的權力更大。
2. 鎮守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在甲午海戰、日俄戰争、太平洋戰争我們都能看到日本對海上交通線、海軍基地的重視。集中表現在鎮守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鎮守府不僅使海軍基地也是海軍後勤中心。鎮守府的前身是 1871 年兵部省内設立的海軍提督府 , 當時的任務是負責附近港灣的防務 , 1876 廢除了提督府 , 成立了東海、西海兩個鎮守府 , 1889 年通過鎮守府條例把鎮守府的任務和組織體制大體确定。在日俄戰争後不久 , 日在旅順又設立了一個鎮守府 , 日韓合并後 , 1911 年 1 月組建了第五海軍區 , 司令部設在鎮海 , 日在鎮守府内還設立造船部、軍械部、會計部、建築部等 , 鎮守府除了作爲海軍基地外 , 還具有内線部隊的性質。鎮守府體制直到 1945 年 11 月 30 日才廢止。
結語
馬漢 " 海權論 " 傳入日本 , 間接 " 造就 " 了日本新的一批海權理論家 , 他們把日本原有的理論與馬漢海權論相融合形成了海權與霸權的結合體思想 , 日本以此爲戰略思想發動了中日、日俄戰争等海戰。它沒有具備競争力的商品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滲入 , 又沒有強國的世界地位使他進行政治壓迫 , 因而 , 日本海軍的興起的特征是付諸武力的威脅。在日本人的眼中 , 日本這支 " 帝國海軍 " 是他們的驕傲 , 盛極一時 , 但它頃刻毀滅的速度同樣也讓人震驚。追究其原因就是其把對外擴張作爲其海軍飛速發展的宗旨 , 爲前提 , 與世相悖 , 必爲世人所反抗。(《才智》2015.1,作者: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