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Tech 星球,作者 | 習睿
還沒到 " 五一 ",音樂節已經迫不及待地搶占年輕人的周末。
從 3 月到 " 五一 ",兩個月時間,全國已經有近 50 場音樂節。這意味着,未來幾乎每天都有上萬年輕人在遠郊的大草地上聽着音樂,蹦着迪。
戶外、草地、音樂,這些因素的構成讓年輕人爲之着迷。去年,年輕人可以爲了一場心儀的音樂節,喜歡的樂隊,奔波到另一座城市。
年輕人試圖在周末的兩天時間裏,在一場數小時的狂歡裏,進入到由音樂搭建起的烏托邦,短暫地逃離現實。
而越來越多角色捕捉到年輕人的瘋狂。音樂節的主辦方可以不再是音樂圈内人。從去年開始,音樂節就已經成爲城市文旅推廣的利器。也有越來多的生意人不再爲了所謂的音樂節文化,而是希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一場音樂節,他們相信隻要聚集了有流量的樂隊、歌手就能吸引到年輕人,賺到錢。
這種火熱延續到今年。但年輕人似乎已經變得冷靜。越來越多音樂節被推到面前,他們好像不用再爲了誰而瘋狂一次。他們知道,音樂節會自己到 " 我的城市 "。
夏天還沒到,音樂節已經遍地,年輕人甚至都不夠用了。
票多了、便宜了,但賣不動了
楊成文看到大麥平台上不斷上架的音樂節項目,并沒有感到興奮反而是疲憊。
2016 年,剛上大一的楊成文看了人生的第一場音樂節後,便愛上了線下音樂演出。他開始在音樂節做志願者,跟着音樂節跑到江浙各大城市。
不過這種純粹的熱情,從去年就開始變了,因爲音樂節實在太多了。
去年 " 五一 " 和 " 十一 " 假期,音樂節遍地開花。而今年音樂節的開端,比去年要更早些。早在春節前,1 月 25 日,音樂廠牌摩登天空就已經官宣 2024 年草莓音樂節要去的 10 座城市。
楊成文數了數,大麥上就已經上線近 50 場音樂節。從 3 月到 " 五一 ",幾乎每個周末都有音樂節在開演,包括太湖灣、芒禾、咪豆、迷笛等等。
而還有更多音樂節正在籌備中。浪島執行團隊主理人張賀手頭就有近 10 場音樂節正在籌備,目前都在敲定藝人的階段。這些音樂節基本都會在今年 5、6 月份陸續上線。
張賀告訴 Tech 星球,按照音樂節的執行周期,從立項開始一般要持續半年。目前已經官宣、售票甚至舉辦的音樂節,都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經敲定。而今年立項的項目都還在敲定藝人。
在 2015 年,音樂節剛在國内迎來一次繁榮,劉希算是音樂節行業最早的一批從業者。從他了解的情況看,今年上半年的音樂節場次,會比去年同比增長 20%-30%," 因爲之前城市在去年上半年是處于觀望的态勢,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三四線城市開始入局。"
尤其江浙地區。在今年上半年,台州、溫州、鎮江、常州、南通、紹興、揚州等等,這些二三線城市都在舉辦音樂節。
很明顯,各地都想借由音樂節來拉動當地文旅消費。線下演出投資人趙江溪表示,去年的音樂節有 1/3 的主辦方,是當地政府或相關部門。
在去年,音樂節不斷飙升的票價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但今年,整體票價基本在 350-500 元之間,但陣容更加充實。
那些需要看多場音樂節才能看到的樂隊、歌手,現在隻需要在一場就能聽完。二手玫瑰、痛仰、樸樹等等這些壓軸嘉賓,現在都出現在同一天。這也是一種變相的降價。
不過,即使性價比變得更高,楊成文還是提不起太大興趣。對他這種老樂迷來說,即使是重磅藝人,也都看過、聽過。" 可選擇的太多了,不會再爲了一場音樂節大費周折,可以慢慢選。"
這種 " 理性 " 不止出現在楊成文身上。
草莓在佛山、滁州的兩場音樂節的票都還沒售罄。滁州站在 3 月 11 日開票 8 小時後,最便宜一檔 328 元的學生票都還有餘票。
在楊成文的記憶裏,在幾年前,草莓音樂節這種老牌音樂節的場次是需要蹲點搶的。而現在,草莓音樂節 3 月的佛山站、滁州站的雙人票都已經開始打折處理。
音樂節多了,但年輕人已經冷靜了。
一半以上不賺錢, 去年下半年虧怕了
音樂節的井噴,算是去年下半年開始的。
張賀在線下演出市場已經有 8 年時間,也是較早一批愛上音樂節的老樂迷。他告訴 Tech 星球,去年上半年,隻有有經驗的團隊能在短短幾個月時間籌備一場音樂節。而下半年,音樂節場次才真正的大爆發。
在去年 " 十一 " 期間,全國有至少 60 場音樂節開演。而在疫情前," 十一 " 期間最多隻有十幾場。
不過,市場熱鬧之後,一頭紮進大草地的投資方們、主辦方一算,這是一門虧錢的買賣。" 去年下半年,一半以上的音樂節都是不賺錢的 ",張賀告訴 Tech 星球。
一場音樂節的投入,藝人的成本基本占到整體費用的 50%-60%。壓軸樂隊的演出費用基本在百萬以上,而更具 " 帶票能力 " 的歌手費用隻會更高。
一場想要有吸引力的音樂節,投入至少要在千萬以上。" 沒有經驗的主辦方可能會讓藝人的成本費用占到 7 成,這樣大概率在經濟上沒有回報 ",劉希表示。
而去年很多主辦方沒有想到的是,即使是知名度高的歌手、樂隊的 " 帶票能力 " 也在下降," 因爲他演出的年份太久了,大部分樂迷都看過了 ",趙江溪表示。
去年下半年,張賀手頭上有 3 場音樂節項目是虧損。" 去年下半年,我們甚至說服資方等一等。"
其中一個是投資過千萬的項目,最後虧了百萬。而這在去年下半年的市場裏,算是成功的音樂節項目。" 我見過最誇張的,投資七八百萬,票房就收回來 100 多萬。"
張賀很難說出音樂節不賺錢的共同原因是什麽。" 陣容搭配不合理,各種原因都可能導緻賣不完票。"
每年 9 月算是音樂節舉辦的黃金時間,張賀手頭接到一個舉辦地在體育場的音樂節項目。有大牌藝人,但票房并不高," 在體育館、體育場就失去了音樂節的意義。"
趙江溪去年手頭上也有兩個項目,都是因爲批準人數虧損的項目。一場即使有張傑、鳳凰傳奇組合作爲壓軸歌手的音樂節也虧損了上千萬。" 原本批 4 萬張票一天,但最後隻批了 1.8 萬張票一天,我們所有的預算都是按一天 4 萬人的規模去預估的 ",趙江溪解釋道。
去年的經曆讓趙江溪變得更謹慎。" 今年我挑選主辦方更看重經驗 ",他告訴 Tech 星球,已經踩過的坑,不能再踩一次。
而過去年下半年的票房爆冷後,今年的主辦方們很明顯都在 " 讨好 " 年輕人。
一方面,今年的音樂節票價有所回落,部分音樂節回歸到 200-350 元的區間。而依然保持 400 元票價的音樂節也在陣容上更值。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一直被消費者诟病的音樂節分區售票,今年明顯減少。" 去年所有人的票房都不太好,今年都希望用最簡單的辦法來換票房 ",張賀告訴 Tech 星球。
想賺快錢 " 收割 ",行不通了
在老樂迷們眼裏,2024 年的音樂節性價比更高,但毫無新鮮感。
今年音樂節雖然數量更多,但在張賀看來,整體質量在下滑。" 音樂節的同質化比較嚴重,主辦方開始隻重視陣容,其實最後來來回回就那些樂隊。"
" 現在隻要一說是哪個 IP,你大概都能猜出來是哪些藝人陣容 ",劉希笑道。
" 國内現場演出效果好的,能帶動票房的樂隊或歌手,一隻手都能數完 ",楊成文表示。
目前,主辦方們在音樂節的具體籌劃上沒有特别明顯的變化。今年大家依然會在陣容上卷出新高度。
去年,劉希在幫主辦方籌劃音樂節時,能感受到主辦方們是想讓音樂節變得更多元,但是最後還是會在經濟層面上做考量,爲消費者去做傾斜," 畢竟這是商業行爲。"
但在張賀眼裏,這不是需求所決定,是主辦方在偷懶。" 去年出現了一批隻想着去收割,不想去做太多模式創新的人,隻想快速籌備、快速賣票,快速賺一筆。"
從音樂節愛好者到線下演出從業者,張賀更懷念十年前的音樂節。
" 其實音樂節的演出陣容不是最重要的環節 ",張賀告訴 Tech 星球," 之前的音樂節數量少,但是大家都很想往精緻的方向去發展,大家有更垂直的選擇,除了演出之外有更多元化的内容。"
在戶外草地,年輕人可以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沒人會因爲在意台上嘉賓的名氣,更注重台下的氛圍。" 當年的音樂節更像一個節日,更突出了節日的概念,大家借着音樂聚在一起 ",楊成文告訴 Tech 星球。
但音樂節市場的變化并不由人。從 2022 年開始,音樂節開始往上蓬勃發展,數量多起來的同時,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陣容上面,而對周邊配套、對娛樂、對節日的概念開始淡化,甚至對音樂節的文化内涵不再注重。
音樂節内容的同質化問題,在去年就已經被诟病,但今年依舊出現。并且在劉希看來,對于目前音樂節的演出形式短期之内很難有特别明顯的叠代," 隻能說要交給時間。"
不過年輕人自己會用腳投票。去年,楊成文聽了 4 場音樂節,而今年他隻準備在 " 五一 " 去看迷笛。不是爲了演出,而是爲了能和同樣熱愛音樂的陌生人在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