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叱咤風雲的合資車企,已經有分道揚镳的前兆了?
最近很多業内人士都在關注廣汽本田和上汽通用的動向,廣汽本田 1998 年 5 月成立,當時雙方簽訂的合資期限是 30 年,也就是說,現在距離到期僅有 3 年多時間;而上汽通用成立于 1997 年 5 月,合資期限同樣爲 30 年,2027 年 6 月到期,真的隻剩下一坤年。
這兩家合資車企加起來年銷量高達 164 萬台,在行業内有着舉足輕重地位,但它倆到現在還沒有傳出成功續約的消息。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爲汽車産業是需要提前布局的,提前七八年就做産品規劃,然後建設工廠制造對應的零部件,再造汽車本身的産線。而廣本和上汽通用居然能拖到這個時候還不續約,着實讓人擔心。
之前長安鈴木臨近 2023 年的合約期限,也是遲遲不續約,後面幹脆散夥了;另外一家合資企業,東風悅達起亞,也是 2022 年即将到期時發生了劇變,東風直接退出。
難道說,合資車企的大潰敗真的要來了嗎?
首先,從銷售端的表現來看,合資車企确實越來越不行了。2014 年時,合資品牌市場份額超過 70%,是絕對的統治地位,當時大家都覺得,不管德系美系,還是法系韓系,隻要别是華系就行。但 2019 年時,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已經降至 50% 左右,到 2023 年時,合資品牌市場份額降至 38.1%,反被自主品牌壓制。短短十年,徹底變天。
銷量下去了,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戰略肯定要進行大幅度調整。之前擴張期的時候,有些品牌幹脆搞了一南一北兩個合資公司,長馬 / 一馬,一豐 / 廣豐,一汽大衆 / 上汽大衆,廣本也有個兄弟,東本。這種雙合資公司的布局,兩家産品往往高度重合,有些車甚至就隻是拉了個皮換了個殼。在銷量大幅下滑的困境中,走這種路線不僅會徒增成本,還會白白内耗,可能外方會開始考慮,好像留下一家就夠了?
而且政策環境也發生了變化,2018 年開始,我國就取消的新能源車企的股比限制,外方可以獨資,特斯拉就是這樣建廠的,到 2022 年,幹脆取消了所有類型合資車企的股比限制,換句話說,就算沒有續約,外資也可以單幹。
麻煩的點在于,失去政策保護之後,中方車企自身的實力又不足以與外方勢均力敵,也很難反哺外方,有點失去利用價值的味道。
雖然我們說了很多年的 " 市場換技術 ",但這些合資企業的中方享受着高額的利潤,往往沒有什麽破釜沉舟搞研發的動力,經常是把外方的一些落伍技術直接拿來用,競争力低下。其結果是,在自主品牌銷量榜上靠前的,全是沒參與合資或者合資不太強勢的車企,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長城 …… 都是如此。那些擁有合資品牌的車企,反倒是表現不佳,排名靠後。
沒有保護、沒有實力,就沒有主動權。南北合資車企合并也好,直接解散退市也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也罷,主要還是看外方的意思,中方車企隻能被動應對。
具體到廣本身上。廣本和東本的産能利用率,都在 50% 到 60% 之間浮動,不算是特别健康,已經接近了盈虧線,去年廣本直接裁掉了 7% 的員工,今年又有 1700 人自願離職。你要說兩者合并,也确實是有可能的,但東風本田的合約時間還有很長,2033 年才到期,所以廣本必須先面對這場危機。
上汽通用的情況可能稍微好一點,首先通用在華隻有一個合資夥伴,而且旗下的幾大品牌嚴重依賴中國市場,凱迪拉克超過六成的銷量都在中國,而别克甚至有八成的銷量都由中國消費者貢獻,如果合資車企出現什麽變數,那麽這兩個牌子會當場咽氣,通用應該是不敢豪賭的。而且通用本土的研發能力已經持續衰退,反倒是上汽和通用聯合打造的泛亞研究中心,承擔相當多的開發任務,GL8、科魯茲、君威等拳頭車型,都是泛亞的手筆。
通用和上汽現在拖着不續約,讨價還價的成分比較多。因爲銷量不盡如人意,不久前上汽通用傳出了即将重組的消息,外方必然想以續約爲條件,在重組時拿到更多的控制權,在生産運營方面獲得更多自由,方便後續的改革。所以通用一邊狂拖,一邊放話說:" 中國業務對于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言都是優質資産!",給大家吃定心丸。
這樣的極限拉扯,未來我們還會不斷見證。一汽豐田這家合資公司,到期時間爲 2030 年,北京現代的合約,隻簽到 2032 年,北京奔馳的合約,則是 2033 年到期,還有廣汽豐田,2034 年合約結束。也就是說,在最近幾年,他們會陸續進入續約談判階段,談崩了,就可能分道揚镳。
說來也是感慨,有的車企,啥都沒有,從 0 開始,現在卻能賣的紅紅火火,讓老外都眼饞他們的技術,甚至還出海建廠。
有的車企含着金湯匙,在過去幾十年還靠着合資品牌賺到了大把的利潤,卻始終止步不前,一失去政策保護,就讓外方掌握了主動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轉載自懂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