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差地别
去年上海一共成交了 21.6 萬套二手房,創下了近三年來的新高。

就在最近,樓市也有了小陽春的苗頭,截止 2 月 24 日,上海二手房累計成交 13338 套,已經連續兩個周末超預期。
這些數據乍看起來是很有突破性,但其實背後各類房源的銷售表現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 " 冷熱并不相通 " 。
提到正在被上海樓市抛棄的房子,大家可能最先想到老破小,但當我們查詢了更多類型住宅的數據後,發現除了老破小之外,還有好幾類房子也賣不動了。

那麽,它們的房價現在究竟都怎樣了?
01外環外的老公房賣不上價
我們熟知的大部分老公房,都是市區的工人新村。代表性的有:普陀真如的紅旗村、徐家彙的日晖新村,還有虹口的曲陽新村。
得益于 " 美麗家園 " 工程,不少工人新村進行了重刷外立面、加裝電梯等一系列提升,可以說是實現了 " 土雞變鳳凰 "。

圖源:真叫盧俊
無奈的是,還有一小撮老公房遠在郊區,房齡同樣三五十年都不止,這幾年面貌也沒什麽變化,還停留在最早建設的樣子。

部分郊區老公房項目分布示意圖
浦東周浦、寶山羅店、奉賢西渡和金山新城,這幾個闆塊的代表老公房,成交表現都遠遠跟不上郊區的發展速度。

圖源:真叫盧俊
還有一個典型就是位于普陀桃浦的雪松苑,盡管在外環外,但離 11 号線地鐵距離并不遠,還能實現多條線路換乘。
小區戶型主要是一房和兩房,從 33 平到 55 平左右,主力價位段在 150 到 250 萬不等,成交量在 2020 和 2021 年一度接近 200 套,不過房價跌的就比較狠了,去年成交價已經比 2020 年的還要低了。

圖源:真叫盧俊
中介小哥表示,雖然外環外購房政策越來越寬松,大家的上車門檻越來越低,然而郊區老公房的自身優勢并不明顯,幾乎每個工人新村都很少看到年輕人。
很多人對比之下更願意選擇 " 遠大新 "。
02超大盤的管理問題還是 " 老大難 "
一提到 " 超大型社區 " 這幾個字,腦海中立馬浮現出老熟人的名字,沒錯,以上海康城和中遠兩灣城爲代表的超大盤,每年都能穩定成交小幾百套,但房價也跌了不少。

就拿最近三個月的成交來說,哪怕中遠兩灣城在 1 月,短暫出現 " 翹尾 " 行情,2 月又繼續 " 跌跌 " 不休。影響房價的最大因素,自然是 " 老大難 " 的物業管理問題。

數據來源:鏈家
另一個超大盤上海康城,去年 8 月就因爲換物業風波被大家廣泛關注。
我們多次探訪都不禁感歎,管理疏漏真還不少,包括公區清理維護不及時,人車不分流、停車困難,各種垃圾比比皆是,電梯也很容易出故障等等。

上海康城 2024 年 8 月實拍,圖源:真叫盧俊
尤其是近兩年物業服務質量的下降,進一步加劇了業主和物業雙方的矛盾,就此陷入了 " 不交物業費—服務質量下降—更多業主不交物業費 " 的惡性循環。
上海康城的業主還表示,希望能學習中遠兩灣城更換萬科物業 ,但實際上,中遠兩灣城也有幾棟樓因爲業主年紀大,不支持提升工作。
在維修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沒人願意自掏腰包來改造,很多問題也就一拖再拖,始終得不到解決。

種種管理問題,導緻這兩個盤的房價,比起 2022 年的高位,都出現了 10% 以上的跌幅。
03郊區動遷房堪稱 " 賣白菜 "
有人開玩笑說," 沒住過動遷房,不懂上海的魔幻 "。無數打工人都選擇租動遷房,作爲自己在上海落腳的第一站。
我也不例外,因此對這裏的居住體驗深有感觸,徐泾北城、泗泾、佘北還有曹路幾個動遷大居都是我們常去的。
像佘北家園距離佘山地鐵站還有好幾公裏,通勤非常不方便,而且和老公房一樣,整個小區老齡化嚴重,周圍的配套很難跟上。
多少年過去,可能也就一條擠滿了不知名牌子的商業街,還得靠叫外賣,來勉強滿足日常的吃喝。更别提學校和醫院還有商場這些高端點的資源了。
當然,這裏最大的優勢就是便宜,一方面是動遷闆塊的房子量實在大,動辄一個小區挂牌就上百套;另一方面房東因爲沒有購買成本,挂出來的價格屢屢讓人觸目驚心。

現在佘北家園 2000 元左右就能租到一室戶,一套 50 平的兩室戶總價還不到 150 萬。
中介小哥解釋說,客戶有單身買房也有家庭買房,瞄準超低總價 " 極緻上車 "。新政降低了首付比例,這樣一套兩室戶,首付隻要 30 多萬就能拿下。
可以說是拿環滬的價格在買上海。
04市區塔樓最近跌得有點猛
說實話,我們之前對塔樓的關注并不多,主要因爲它更多在南方占據主流地位,上海的塔樓并不多,很多人沒怎麽見過,更别提租住和買賣了。
具體來說,塔樓多是以電梯、樓梯爲中心,各戶環繞布置,不和其他單元拼接,獨立成爲一棟的。
目前市面上有方形、T 形、蝶形、楓葉型等多種類型。一般來說,塔樓的底層有較大空間,适合打造高挑大氣的入戶大堂,外立面也比較有特點。
但它最大的問題就是戶型千奇百怪,經常是四面八方都排布着密密麻麻的房間。
從手槍型、馬桶型、高跟鞋型、再到跑道型 …… 要不是次卧面積過小,就是次卧窗戶對着天井,甚至有的卧室還能出現斜角

圖源:鏈家
奇葩戶型造成塔樓沒有好的采光通風,南北不通透,很難有理想的居住體驗。而且物業維護和停車位等配套也有所缺失。
不過,這種産品類型也是有優點的,那就是地段,大部分位于中環内。
但光一個地段好,還是無法掩蓋塔樓自身的諸多問題,反映在多個小區的成交上,就是流通性下滑,價格也一路走低。

05還有兩類房子也無人問津了
這兩類房子比較小衆,但确實在上一個時代也曾熱門過。
第一類就是首批外銷房。
作爲上世紀 90 年代的特殊産品,集中在長甯古北、金橋碧雲那幾個早期的國際社區,想當初也是 " 高大上 " 的代名詞,讓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隻是随着時間變遷,一個個都熬成了典型的 " 老破大 "。

主要是 100 平到 140 平的大兩房,以及 150 平到 180 平的大三房,面積看起來是大,實際的建築風格和戶型設計都水土不服,并不符合現在的居住要求。

圖源:鏈家網
這樣的品質已經落後于時代,自然而然也就告别了改善屬性,總價往往還不低,動辄大幾百萬、上千萬元。
就拿碧雲的信和花園來說,這幾年的成交數據并不理想。之前中産客群在選擇不多的情況,還能爲此買單,到了新房量供應龐大的今天,他們更願意選擇去市區 " 打新 "。

第二類則是商業公寓。
之前因爲不限購,不需要社保也不會占用購房資格,買入價也比較便宜,憑借 loft 雙層設計,也曾受到不少年輕群體的追捧。
以華僑城蘇河灣行政公館爲例,地處靜安蘇河灣闆塊,最大賣點就是 " 河景房 ",2022 年房價最高達到 12.4 萬 / 平,不比市區那些新房差。

但由于上海這兩年限購政策的迅速放開,它一下子就 " 不香了 ",各個公寓不僅每年賣出去的套數有限,房價出現了明顯回落。
畢竟這些公寓的地段再好,物業服務質量再高,比起普通住宅,在水、電、燃氣跟交易稅費上都要高出一截,産權還隻有 50 年,價值也就大大減弱,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還會考慮去買了。

06 結語
經過今天這一番盤點下來,可以看到以上幾類産品都有明顯的硬傷,結果房價無一例外都在下跌。

最慘的商業公寓,既沒有成交量,價格也跌了三分之一。
其次就是郊區動遷房和首批外銷房,前者地段上優勢不足,盡管有量但賣不上價,後者産品力有一定落後。
其他三類也有不同幅度的下跌,總的來說都不怎麽符合當下的改善需求,慢慢被購房者遺忘。
事實上時代在變化,有房子被熱捧,就有房子被抛棄,這也是正常的商業邏輯,全上海超過 200 多個闆塊,這麽多各種各樣的房屋類型,希望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能更加多維度考慮,三思而後行。
(文中數據除特殊标明外,均來自兔博士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