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不久多地小學發出 " 學位預警 " 後,近期部分幼兒園招生荒也登上微博熱搜。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近 11 年高考報名人數和同年出生人口發現: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每年報名高考的人數穩定在 1000 萬上下,不過出生人口在 11 年裏下滑了 1017 萬。從 2021 年開始,同年出生人口和高考報名人數已形成 " 逆差 ",到 2022 年,二者 " 逆差 " 翻了 13.8 倍。
據數據推算,按照當前普職率和大學本科招錄比,到 2040 年參加高考的人數或将降至不到 600 萬,其中本科生或僅 200 餘萬。這一生源數量或将遠小于大學的招生需求。
小學學位拉響預警
" 全面二孩 " 政策後,2016 年和 2017 年出生人口迎來了小高峰,這兩年新生兒數量都超過了 1700 萬人,尤其 2016 年新增人口更是達到了 1883 萬人。進入到 2018 年," 二孩政策 " 影響回落,當年出生人口 1523 萬人,其後出生人口數量走低。
生育人口的變化,直接影響着基礎教育生源的走向。按照 6 歲的入學門檻,2016 年、2017 年出生的孩子眼下進入正是入讀小學的時段,集中出現的入學青少年,讓廣州、大連、長春等多個大中城市發出了 2023 年秋季義務教育入學的 " 學位預警 "。
在近期出現小學入學難的同時,一些幼兒園又出現 " 招生荒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 1 月發布的數據,2022 年我國出生人口爲 956 萬,自 1950 年來首次低于 1000 萬。相比于 2016 年的新生兒 " 小高峰 ",去年新生兒數量減少了 927 萬。
記者梳理 6 年來的出生人口發現,2018 年我國出生人口數爲 1523 萬,到 2019 年回落至 1465 萬,此後 3 年分别又降至 1200 萬、1062 萬和 956 萬。而這一批新出生人口,正是當下幼兒園招生的主力軍。
近 1 年内,高考報名數與
同年出生人數 " 逆差 " 翻 13.8 倍
相比于已經表現出的基礎教育影響,人口變動對高等教育的輻射同樣讓人關注。
眼下,我國已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記者梳理近 11 年的高考報名人數發現,這 11 年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穩定在 1000 萬上下,與此同時出生人口在這 11 年裏下滑了 1017 萬。自 2021 年開始,高考報名人數就開始低于同年出生人數。
記者統計發現,從 2012 年到 2022 年,其中 2012 年高考人數和出生人數差最大,二者缺口達到 1058 萬(出生 1973 萬,高考報名 915 萬)。此後兩項數據的差距逐步變小,但多維持在 800 萬左右。
圖據國家統計局
自 2018 年開始,同年的高考報名數和出生人口數比例開始大幅縮小,彼時兩者差距縮至 548 萬(2018 年出生人口 1523 萬,高考報名數 975 萬);到 2019 年縮至 434 萬;2020 年縮至 129 萬。
2021 年開始,出生人口數量開始低于同年高考報名人數,當年高考報名 1078 萬,出生人數 1062 萬,二者 " 逆差 " 達到 16 萬;到 2022 年,高考報名人數升至 1193 萬,出生人數卻降至 956 萬,逆差進一步提高到 237 萬。換言之,一年内高考報名人數和出生人口數的 " 逆差 ",翻了 13.8 倍。
制圖:楊雨奇
一位人口專家表示,從人口發展的角度來說,人口無論是減少還是增加,最好是平穩進行、緩慢變化,這樣才能讓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平穩過度,對教育布局不産生太大沖擊。
按當前招錄比或難覆蓋高校招生需求
以 2022 年出生人口基數(956 萬)計算,假設均完成了初中教育,按照當前初三畢業生參加中考升學的 " 普職比 "(2022 年普職比約爲 6:4)即其中 60% 參加高考,那麽 2022 年的新生兒中,也将隻有不到 600 萬左右的學生在 2040 年參加高考。
按照教育部此前公布的 2021 年全國高考的本科錄取率 41.63% 的比例推算,到 2040 年參加高考的這 600 餘萬名考生中,能考上本科的學生僅有約 249 萬餘人。即便是按照去年甘肅省的最高錄取率 60% 計算,2022 年出生的大學本科學子規模也僅 365 萬左右。
圖據中國教育在線
據教育部去年 9 月發布的《2021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共有高等學校 3012 所。其中,普通本科學校 1238 所(含獨立學院 164 所),比上年減少 11 所。以 365 萬餘名的生源規模,在當前的招錄比例之下,或将難以覆蓋高校的招生所需。
" 從當下的幼兒園,到未來的中小學,乃至高等學校,都将面臨生源短缺的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指出,按照當前的人口數量發展趨勢,如果繼續執行當前的招錄政策,那麽高校将面臨生源不足的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此前也撰文分析,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到第八次全國人口普查之間的十年,将會經曆由于初中和高中教育階段學齡人口占比下降,導緻初級中學和普通高級中學數量減少的過程。在青年人口轉型過程中,大學專科和大學本科的招生生源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上述人口專家指出,985 大學擴招是有限的,我們需要的是高質量的學校," 有一些院校在未來縮減甚至消失是正常的,最終大浪淘沙,高質量的留下,低質量的淘汰。"
專家:低效能學府面臨關停壓力
在儲朝晖看來,在 " 生源蛋糕 " 縮小的背景下,未來誰會面臨辦學阻力甚至 " 關門 ",至今并不能簡單下定論。但從趨勢來說,其中不能滿足社會人才需求,效能低下,辦學質量較差的學校,更大概率會首先陷入 " 生源危機 "。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也在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指出,不同類型的高校受出生人口下滑的影響差異很大。好的大學招生沒問題,未來招生生源受影響較大的高校是高職院校、民辦高校。" 即便未來參加高考的人數會較當下銳減,有部分學校面臨關停壓力,但也不會出現‘考大學無競争,人人上大學’的局面。" 儲朝晖同時分析指出,一方面并非每個人都有上大學的意願:" 有的人會主動選擇職校等或提前就業。"
另一方面,儲朝晖表示,從國際上的情況來看,無論是何階段,優質教育資源依舊競争激烈。" 未來高等教育普及率提升會是必然趨勢,願意上大學群體的機會會提高很多,但這并不意味着競争的減弱,好的大學依舊會是白熱化競争。" 儲朝晖說。
在國際上,低生育率下 " 高考難 " 的情況并不罕見。以韓國爲例,根據韓國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韓國 2022 年出生人口比前一年減少 4.4%,創韓國有相關紀錄以來新低。相較于中國,韓國更早進入低生育境遇,但韓國優質教育的考學競争依舊白熱化。數據顯示,韓國本科錄取率約爲 50%,但其中僅 2% 的學生能進入韓國頂尖院校。而在儲朝晖看來,中國未來頂尖學府的競争壓力也同樣不會消失。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
因此儲朝晖看來,無論任何階段,高校的辦學生命力與教育教學質量直接挂鈎。所以高校未來的辦學思想,不應該在增加重複科目、專業、學院等擴招方向上下功夫,應當極力減少求大求全的專業設定,而是錨定一個或多個辦學特色項目,做好分層教育、特色教育,提供社會需求的運用型教育。
編輯 |王月龍 杜恒峰
校對 |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轉載自紅星新聞
【會空倉的是大師,冠軍重磅揭曉!第五期比賽周六開始報名,繼續赢大獎!】周五,每日經濟新聞 APP 舉辦的掘金投資大賽第四期正式賽順利結束。冠軍 " 劉 " 周四已空倉規避市場下跌,最終收益率 19.02%,亞軍 " 餘尺 " 收益率 16.09%,季軍 " 每經網友 35356" 收益率 15.71%,恭喜所有正收益率的獲獎選手!第五期正式賽下周舉行,報名時間爲 2 月 25 日至 3 月 8 日,比賽時間爲 2 月 27 日至 3 月 10 日。比賽結束時收益率爲正就能獲獎,前十名的現金獎勵更加豐厚!趕快下載安裝每日經濟新聞 APP,繼續報名參賽赢取現金大獎!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