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0 日,雷科技應邀參加了 Rokid 舉辦的 Open Day 暨空間計算新品發布會,見證了新一代空間計算套裝 Rokid AR Lite 的發布。
在會後媒體群訪中,Rokid 創始人兼 CEO 祝銘明表示,今天的空間計算行業,就像是距離初代 iPhone 發布還有 3 年(雷科技注:2003 年左右)的手機行業,處于一個積極探索和期待的階段。
Rokid AR Lite,則是 Rokid 在空間計算上最新一次的探索和嘗試。
Rokid AR Lite 繼續采用分體式設計,以眼鏡 Rokid Max 2 作爲顯示終端,以 Station 2 主機集成了傳感、計算、電池模塊,組合提供空間計算體驗。
圖 / Rokid
不同于蘋果 Vision Pro 采用的 VST(視頻透視)方案需要大量的感知和計算,Rokid AR Lite 基于 OST(光學透視)方案,可以做得相當輕便,眼鏡部分僅 75 克,同時還用上了軟性鏡腿和空氣鼻托,以此優化人機工學設計。而 Station2 主機搭載了骁龍平台,同時還配備 5000mAh 電池,并支持 18W 邊用邊充。
另外,Rokid AR Lite 還支持 0-600 ° 以内的屈光度調節以及智能瞳距調節,對于近視用戶可以說相當友好。
而在交互方面,Rokid AR Lite 沒有延續上一代的單目攝像頭和手勢交互,同時還取消了主機正面的物理按鍵設計,在空間射線模式外引入了手勢觸控模式。也就是說,Rokid 把原本消費者在手機、PC 觸摸闆上熟悉的觸摸操作方式帶到了 Rokid AR Lite 上。
盡管發布會上介紹的時候,小雷想過是不是成本受限所以 Rokid AR Lite 沒有搭載「單目攝像頭 + 手勢交互」的方案,但在采訪中,Misa 指出了攝像頭在日常使用對于其他人的打擾,而不管是觸摸還是空間射線模式,都是更「靜默」的交互方式,因此 Rokid AR Lite 摒棄了攝像頭交互模式。
此外,Rokid AR Lite 還支持最新的多聯屏模式,支持多應用窗口并行展示;支持跨端快速投屏和傳輸,實現與 Android 手機、iOS 手機、Mac 電腦之間的快速聯動;還實現了超級巨幕大屏顯示,并可以任意調節虛拟屏的大小和距離,最大實現等效 6 米外 300 吋超級大屏。
在巨幕模式下,Rokid AR Lite 還能開啓運動模式,實現逐幀追蹤防抖,确保在汽車、飛機等颠簸場景中的畫面穩定,降低畫面抖動帶來的眩暈感。
在 Rokid 最新的 YodaOS-Master 空間操作系統上,還有一些功能更新,比如原生級支持 NAS 和雲盤,提供了 100G 的免費存儲空間,同時視頻内容支持範圍擴大,支持硬解碼 4K 30 幀的視頻,通過文件管理器可以内容同步到「回憶」進行播放。
至于價格,Rokid 沒有完全公布 Rokid AR Lite 空間計算套裝的定價。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爲他們隻給出了「x499」的數字,不過據小雷打聽,Rokid Max2 眼鏡的定價是 3299 元,Rokid Station2 主機的定價則依然是謎。
「我們可以懷疑它(空間計算)什麽時候來,可以懷疑是不是 Rokid 來引領這個革命,我們可以懷疑很多東西,但千萬不要懷疑這個時代的到來。」Misa 在發布會上說道。
從 Apple Vision Pro 到 Rokid AR Lite,空間計算毫無疑問在經曆一次前所未有的轉變,但空間計算很快就要進入我們的生活了嗎?
Misa 認爲,空間計算産品的普及有三個核心節點:
第一個是早期使用者、行業用戶或玩家;
第二個精準用戶(通常是消費電子愛好者,消費能力、接受度都比較高);
第三個是下沉市場。
但真正引爆市場不是下沉市場,而是第二個人群,怎樣讓這群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空間計算産品,才是決定空間計算能不能大衆化的關鍵。而其中的關鍵在于生态,能不能讓這群消費者買了以後經常使用,甚至離不開。
誠然,如果一款産品太昂貴,不可能被大多數用戶使用;如果一款産品不夠好,就算吸引到廣大的用戶,也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 " 反種草 " 效果。此前的空間計算産品最大的掣肘也在于應用生态:用戶不知道能用産品來幹嘛,嘗鮮後往往會失去興趣。
當前,市場正需要一款能否讓廣大精準用戶用得起、用得着、用起來的殺手級産品,這款産品一定要體驗足夠好、價格不算貴,且生态繁榮。
從這個角度來看,空間計算走向全面普及依然還有一段路要走,尤其是應用生态的完善,這恐怕也是 Rokid 如此重視 AR 生态的核心原因。
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北京車展)将于 4 月 25 日 -5 月 4 日隆重舉行,本屆車展以 " 新時代 新汽車 " 爲主題,是 " 汽車從電動化走向智能化 " 的風向标。
屆時,包括比亞迪、小米、AITO 問界、小鵬、蔚來、理想、極氪、極越、長安深藍等頭部品牌将悉數登場,除新車型 " 大比武 " 外,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智能座艙的演化和 AI 大模型與汽車的結合,都将是重要看點。雷科技旗下 " 關注電動車,更懂智能化 " 的賬号電車通将派出報道團前往北京現場,進行一線專業報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