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新鮮。
打了這麼些年工,原以為怼領導已屬 " 壯舉 " 的我,萬萬沒想到還有人敢當面挑領導的毛病。
我覺得這個
不是很尊重人
00 後整頓職場聽說得多了,第一次親眼看見,還是讓卑微打工人心頭一顫。
要說敢,還得是這些不怕虎的初生牛犢。
不過,再 " 狂 " 的打工人終究也是打工人。
暢所欲言當然隻是一時的奢侈。
接下來 " 打工如打仗 " 的一幕,才是社畜的常态。
這新鮮又真實的職場氛圍,出自優酷一檔正在熱播的本格職場觀察類綜藝——
《合夥吧少年》。
沒想到,如今的職場類節目已經卷到了餐飲業。
乍一看,《合夥吧少年》畫風清奇,從雇主的選擇上就接了地氣。
安徽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
實習生們入職的,是安徽一家傳統民族企業,也是中式快餐的領導品牌,老鄉雞。
節目策劃也很大膽——
讓 8 位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新生代職場小白,在 30 天内合夥打造一家老鄉雞旗艦店。
你以為隻是一部再現卑微社畜打工日常的紀錄片?
不,一口氣刷完 9 期的我直呼:
這部辛酸熱辣的職場曆險記,讓人見識到一種很新的職場環境。
套用當下流行的說法,便是傳說中的——神仙公司。
《合夥吧少年》其實是一檔養成系職場綜藝。
對初入職場的新一代打工人來說,表達,是他們人均習得的強項。
但同時,也是他們入職前期最顯而易見的問題。
在我們的印象中,00 後打工人總會被打上 " 整頓職場 " 的标簽。
節目裡,實習生們的表現的确比我們想象的愛表達、敢表達。
第一期入職當天,遇到課題上的困惑怎麼辦?
直接上辦公室主動找領導問清楚,高效解決問題,一點不帶怯。
初來乍到,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也都但求直言不諱,毫不扭捏作态。
由 " 合夥 " 二字不難看出,實習生們不再僅僅是争奪 offer 的競争者關系,還需要面臨團隊協作、相互配合的挑戰。
可每每到了組内讨論環節,卻總是火藥味十足。
這絕對是我見過最耿直的一屆實習生。
比如第三期當隊長的袁鑫成,彙報前複盤起隊友的問題毫不客氣,把隊友全訓蔫兒了還絲毫沒察覺。
他的問題在于,毫無負擔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
不過,倒不是因為他們互看不慣、針鋒相對。
而是因為不懂就問、不服就辯,已然成為刻在他們 DNA 裡的默契共識。
看似火藥味十足,可在職場裡,不正需要這種暢所欲言的讨論氛圍嗎?
但年輕人敢表達,企業也得肯接納。
所謂神仙企業,除了鼓勵自由表達,更貴在接納和包容員工,實現質的成長。
這一點在袁鑫成和張浩于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一個剛當隊長就毒舌上線,常常因耿直發言損人于無形。
但後來重新組隊,終于懂得打配合。
當隊友抛出送蛋領雞湯的想法,他立馬就補上掃碼系統,優化隊友的創意。
一個則沒啥耐心,常常聽不進别人的意見。
可終究也還是被現實捋順了毛。
即使彙報成果被打低分,他也沒像以往一樣表示不服,反而開始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如果說,員工之間的自由争辯還不算新鮮。
那下屬跟領導呢?
提及 " 整頓職場 " 的話題,很多人往往還會引發這樣的擔憂:
" 要真敢這樣做,早被開了吧?"
但在老鄉雞,誰害怕 " 被開 " 還真不好說。
員工當面跟領導唱反調,和領導據理力争,可不是說笑而已。
領導說一,員工還真敢說二。
在評估實習生們研發的新菜品環節,高管和老闆意見不統一。
可即便在老闆明确表态的情況下,高管們也依然面不改色,沒有一點要退讓的意思。
- 我認為蘋果雞第二名都算不上
- 我還是力挺蘋果雞
結果擔心的反倒是老闆本人,害怕自己一直堅持己見,員工們會想換老闆。
發現沒。
員工的 " 敢 " 和老闆的 " 怯 ",并非相互壓制的結果。
而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把自己放到平等對話的位置上。
一個成熟的職場環境,始終是以結果為導向的。
但比起一味施壓,成熟的企業卻更願意相信年輕人的潛力,給職場小白容錯機會,為他們搭建舞台;
比起武斷的一言堂,也更願意給團隊内部、下屬和領導之間提供足夠開放包容的交流空間。
畢竟,不是隻要給足自由就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但沒有自由,就肯定沒有結果。
在職場中,毫無負擔地交流固然難得。
但更難得的,還有真誠和融洽的職場氛圍。
在很多人看來," 同事 " 的位置本身有點尴尬。
比陌生人多了層關聯,但又不夠朋友親密。
可以隻是誰也無須讨好誰的共事者,但也可以升級成一段窩心的 " 革命友誼 "。
實習生們的友誼,就是從互助開始的。
今天你身體不适,我就主動幫你分擔工作。
明天你因為方案焦頭爛額,我也願意分享一個備用方案給你。
即使分屬不同的隊伍。
他們固然是競争者關系,但更是一起并肩冒險的隊友。
在規則面前,這份 " 革命友誼 " 也被襯得越發堅固。
在研發新菜品考核環節,當即将面臨淘汰的隊友提出一個大膽的創意時,鄧萌開始變得比往常更謹慎。
因為比起輸赢,她顯然更擔心隊友的去留。
一邊是隊友對創意的堅持,一邊自己又覺得太冒險,擔心他因此被淘汰。
但權衡之下,鄧萌最後還是決定成全他。
因為與其眼睜睜看他帶着遺憾離開,不如全心全力支持他,一起優化方案。
如果說年輕人之間因為磁場相近,本身就很容易玩到一起。
那節目裡一些沒有距離感的上下級關系,倒挺讓人喜聞樂見。
比如 " 社交悍匪 " 司俊逸揚言要喊 CEO" 臭寶 "。
甚至還有員工敢跟(給)董事長打(設)賭(局)。
如果董事長輸了,除了請吃大餐,還得學雞叫。
職場裡的真誠和融洽,大緻就是這種讓員工有歸屬感的,家的感覺吧。
既有可以坦誠相待的同事,上級也不會給人造成壓迫感。
且,能讓人打從心底裡得到尊重和重視。
比如朱順傑輪崗後在彙報會上提到的一個問題:
餐廳晚間會有很多倒掉的菜品很可惜,問能不能給員工吃?
但店長告訴他:" 員工也是内部顧客,他們也值得最好的東西 "。
餐飲行業向來流傳着 " 顧客是上帝 " 的俗話。
而把員工當成顧客來考慮,無疑才是員工歸屬感的重要來源。
所以,職場上 " 自上而下 " 的真誠是什麼?
除了可以抛下外在包袱從同事成為朋友,更在于能真誠對待每個員工的付出。
就像朱順傑根據上面提到的現象,順勢提出的晚間優惠解決方案。
即便隻是一個實習生的意見,企業也樂于傾聽,并執行落地。
企業的 " 家文化 " 本身是一個容易流于表面、甚至帶有迷惑色彩的詞彙。
所以,判斷的依據不隻是看交流上多親近,更應該體現在行動上。
有一期,實習生需要到各個線下門店接受輪崗考核。
劉店長為了表示歡迎和感謝,臨行前給實習生準備了花。
看似嚴苛的李店長,也會默默為實習生的失誤買單。
盡管在旁觀者看來,這些或許都不過是平平無奇的小事。
但對于當下手忙腳亂的實習生而言,卻是初入殘酷職場中一次溫柔的安撫,一份安心的兜底。
跟這種尊重員工感受的自覺相比。
外在的褒揚或無聲的指責,都顯得蒼白無力。
雖說打工是社畜的常态,但職場綜藝要真正引人共鳴,其實挺難。
靠制造一眼假的矛盾,未免太小兒科。
老老實實記錄打工日常,想必也沒有哪個打工人下班後還想沉浸式加班。
還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解法——
通過個性各異的職場人之間的碰撞,在真實的場景中戳開職場上的痛點。
比如,工作内容永遠有比我們想象中更嚴格的标準,幾乎是所有職場小白共通的痛。
這一點,在餐飲業體現得尤為明顯。
就老鄉雞來說,大衆印象裡的健康、幹淨、豐富、親切,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實習生到老鄉雞線下門店輪崗時,你以為,擦玻璃隻要以顧客的視角感覺到肉眼可見的潔淨,就可以省省精力嗎?
不。
你的同事會告訴你,潔癖是一個合格員工的自我修養,按足要求确保幹淨衛生,才是對顧客負責任。
你會發現,這批初入職場的年輕實習生,在撸起袖子加油幹之前,他們從不缺自信。
- 800 張明信片大概能帶來多少筆訂單?
- 800 個訂單(自信臉)
但又時常被現實狠狠打臉。
(至于這次預估訂單會不會再被打臉,還得在下期開業大結局再見分曉)
而更讓人心力交瘁的莫過于——
即使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常常被接二連三的意外打個措手不及。
哪怕是專業能力超群的藍帶大廚,也會因為進貨忘寫規格而遭遇 " 滑鐵盧 "。
很難想象,這年頭連哈佛學霸也會被質疑專業能力。
在設計服務體驗考核環節,學設計出身的焦奂聞被全場寄予了厚望。
但因他錯解了考核要求,專業也遭遇了質疑。
把考核要求的颠覆性創新設計,做成了細緻的查漏補缺方案,結果遭到耿直隊友的紮心發問——
你平時在學校學的就是這些嗎?(真誠臉)
職場的殘酷,有時不僅在于以結果為導向的冰冷規則。
更在于,從校園踏入社會那個臨界點才突然意識到一股深深的無力感——
原來在學校能力強的人,不代表在社會上能力也強。
剛踏入職場和社會,往往需要一個适應過程。
适應領導的壓迫感、内卷的競争環境、冷漠的職場風氣 ……
而這些客觀的壓力,還會慢慢内化成心理上不斷自擾的壓力。
這也是當下職場躺平文化普遍盛行的原因。
而在這種大環境下,節目裡老鄉雞這種自由真誠的職場氛圍才更顯可貴。
對于隻想靠自己努力掙溫飽的打工人來說,需要什麼樣的領導?
親切的?專業的?
還不夠。
打工人最需要的,是有員工思維的領導。
節目裡,老鄉雞董事長有句話說得好:
" 面對職場小白,不能不講武德。"
這句時髦話,用的是年輕人所熟知的流行用語,又給足本就精神緊繃的年輕人繼續挑戰的勇氣。
就像他說的 " 學習力比學曆更重要 "。
潛台詞也是,與其執着于用學曆框住一個人,不如多給更多年輕人機會。
舉個更直觀的例子。
正式開業前,在實習生們手忙腳亂做開業沖刺的關頭,老闆分享了自己開第一家店的創業故事。
先用一個更 " 糟糕 " 的前例,安撫他們緊繃的情緒。
最後,再給他們打打雞血。
别急,這操作雖老套但管用。
隻有站在實習生們的角度才會意識到,此刻沒有誰比他們自己更想做好。
因此哪怕他内心惶恐到直打鼓,也不會再給員工施壓。
并沒有什麼特别理由,僅僅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
鼓勵和支持,才是他們此刻最需要的。
理想的職場氛圍,莫不就是這樣,讓有理想的年輕職場人得以施展拳腳。
不再因為習慣順從、言不由衷,而越發卑怯,陷入内耗。
員工和企業,是需要相互成就的。
就像有了槳的船,哪怕沒有風才能遠航。
對于職場小白來說,《合夥吧少年》這部跌跌撞撞的職場實錄,或許是個不錯的啟發。
占據了大部分人生的工作,才不僅僅是一份糊口的活計。
更是一個不斷挖掘自我價值的,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
隻不過,比起再華麗的大舞台。
打工人更需要一個懂自己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