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今年沒有了 " 誰爲誰打工 " 的熱搜,也沒有指責锂價 " 暴漲 " 的沖突。
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吟誦宋代詩人徐瑞的一句詩:" 山川絕勝宜賓客,兄弟相望惬素心 ",以表達新能源産業鏈合作共赢的期待。
共赢的基礎需要共識的形成。但自 2020 年下半年至今,锂價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大周期。從 4 萬元 / 噸價格到 60 萬元 / 噸,再從 60 萬元 / 噸到 15 萬元 / 噸,現在從 15 萬元 / 噸到 30 萬元 / 噸……劇烈波動的價格引來人潮鼎沸,但也引發了觀點的分歧。
多方激烈博弈之下,锂究竟該如何定價?這背後或許是成本決定論和需求決定論的持久邏輯之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暗流微瀾的争執分歧
6 月 9 日上午,四川宜賓,2023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開幕大會現場,甯德時代(300750.SZ)董事長曾毓群坐在第一排。他的左手邊坐着歐洲電池聯盟負責人托雷 · 塞克尼斯,右手邊是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儀式開始前,曾毓群與周育先喃喃細語,雙方面露微笑,看上去都很放松。
大會現場,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正在與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聊天。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相比 2022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今年大會現場的沖突性和 " 火藥味 " 少了很多。去年開幕大會上,曾毓群寥寥幾句锂價的炒作與暴漲,迅速登上各大資訊平台的頭條。而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抛出 " 誰爲誰打工 " 的靈魂金句,火遍全網。
今年,曾毓群壓根沒談锂價,從頭到尾在講産業鏈的 " 共赢 "、" 科技平權 " 使命。他甚至罕見地吟詩兩句:" 山川絕勝宜賓客,兄弟相望惬素心 ",用以表達新能源産業鏈 " 盛于共赢 " 的看法。
從 " 誰爲誰打工 " 到 " 盛于共赢 ",北京安泰科信息公司總工程師徐愛東形容今年的行業會 " 多了平和 "。
情緒變化事出有因,以锂爲主的材料鏈條在今年處于 " 火 " 到 " 冰 " 的切換。這一周有更多關于動力電池是否産能過剩的聲音。長安汽車(000625.SZ)董事長朱華榮公開表示,預計到 2025 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産能爲 1000GWh~1200GWh,目前行業産能規劃已經達到 4800GWh。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邱現東算了一筆賬。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至今,50 多家企業對外公布産能規劃超過 2500GWh。" 如果這些電池産能真正實現,應該說也有産能過剩的風險。按照 3000GWh 的電池産能推算,我們的裝車量應該達到 4000 萬輛。"
湖面看似平靜,浪卻起于暗流的微瀾之間。萬億市值、千億市值的大咖握手,其餘 " 卷 " 至極緻的個體們,有的在擦槍走火邊緣試探,有的吐露 " 真性情 ",有的掏出魯迅典故,諷刺同行。
廣汽集團(601238.SH)董事長曾慶洪表示:" 價格戰打來打去,想找死的企業就早點降價。"廣汽埃安副總經理席忠民說:" 過去我們認爲是在爲電池廠打工,現在終于搞明白了。我們是在給材料廠打工。它們還想讓我們打長工。"
長安汽車(000625.SZ)總裁王俊吐槽:" 我們有一個不太完整的數據,2022 年,從整體來看,離用戶端越遠其實利潤越高,最遠端的利潤居然突破了 300%。"
多氟多(002407.SZ)董事長李世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各個企業的利潤分配中讓大家相對有錢賺。并且,大家都騰出更大精力支持企業社會發展時,這是一種良性的狀态。目前(産業鏈)‘貧富不均’,有些富的人拿走了太多利潤,有些利潤被壓縮,有些在苦苦掙紮着。"
多氟多董事長李世江。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天原股份(002386.SZ)副總裁、宜賓锂寶新材料公司董事長王政強向記者表示:" 锂漲價有很多炒作,兩年從 4 萬漲到 60 萬,哪裏有工業品兩年漲了十多倍?"
天賜材料(002709.SZ)董事長徐金富講孔乙己的 " 竊書不算偷 ":" 我小時候很窮,餓肚子到地裏去偷一個紅薯,可以參照魯迅孔乙己講的‘竊書不算(偷)’,這也罷了……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經長得很大,甚至有一些市值比我還大,也做‘偷雞摸狗’的事……阿 Q 說趙大人摸得我爲什麽摸不得,做老闆去偷别人的東西,你就是趙大人。你偷久了,手下人覺得老闆可以偷,将來我出去也可以偷别人的,也可以偷自己家的,那有什麽意思呢?"
成本決定論的 " 合理 " 定價
商業行爲本身就充滿沖突與博弈,約束條件變化,議價能力恰似天平随砝碼重量傾斜。
2020 年下半年到現在,锂價從 4 萬元 / 噸漲至最高 60 萬元 / 噸,又從 60 萬元 / 噸跌至 15 萬元 / 噸,再從 15 萬元 / 噸漲至 30 萬元 / 噸。覓價過程在劇烈波動,這反映價格機制的高度不穩定。
自 2020 年下半年以來劇烈波動的锂價。圖片來源:Wind
一個要求共赢的新能源産業鏈,利潤分配的博弈訴求要達成共識。這一共識的關鍵是動力電池最核心的锂元素,價格應該是多少?
孚能科技(688567.SH)董事長王瑀認爲是 " 不應該超過 10 萬(元)/ 噸 "。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爲考慮到電池回收,锂價應該在 "10 萬元到 20 萬元之間 "。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代志華告訴記者:"10 萬(元)/ 噸到 15 萬(元)/ 噸是正常的。" 天賜材料董事長徐金富認爲 " 任何時間段,锂價不應該低于 25 萬元 / 噸。"
價格認知的核心分歧歸結于锂價應由成本定價還是需求定價,代入一個經濟學經典案例會更爲形象。成本決定論一派看來,假設一瓶礦泉水的開采成本爲一元,它的合理利潤率是否應該在 20%?
" 因爲在正常的情況下,從鹽湖到锂輝石,成本都是在 3 萬塊錢 / 噸到 8 萬塊錢 / 噸左右。賣到了 60 萬元 / 噸,全世界的資本都會進入這個市場,進行锂鹽供應。最終結果達到平衡,然後供過于求,發生價格戰,最終可能再回到 5 萬塊錢。但我認爲這種水平也是不合理的。因爲在這種情況下,锂鹽不能賺錢,碳酸锂企業要開始虧錢。" 王瑀提出锂價應 10 萬元 / 噸的依據是去年公司産品大部分锂鹽來自貧礦,成本在 10 萬元 ~25 萬元 / 噸。一旦進入理性階段,10 萬塊錢應該是一個合理區間。
歐陽明高的理解在于,锂價的合理區間要考慮開采成本,另一個是要考慮材料回收," 如果把锂價定得太低,回收就沒有意義,大家就不回收了。"
開采成本之上約定一個利潤率,成本定價是不允許價格大幅超出行業平均回報的。
" 锂在地球的儲量足夠豐富,礦業做礦的事,我們做電池的事,沒有必要去摻和。"甯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對锂價的波動有一種感受——價格和價值還不見得是一件事。锂價的大起大落是對行業有害,甯德時代希望它不要大起大落,于是布局了上遊锂礦。如果價格是王瑀認定的合理範圍,甯德時代就會以采購爲主。如果出現大的波動,就加大自主供給量,掌握主動。
甯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 不管是鹽湖提理,還是采礦的技術,一定是越來越環保,成本越來越低,技術越來越先進。" 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代志華告訴記者,锂礦開采的客觀成本決定不應該有這麽高的利潤,6、7 萬(元)/ 噸的開采成本給予一個 30%~40% 的利潤率,锂價在 10 萬(元)/ 噸已經 " 可以了 "。畢竟锂價的曆史周期上曾上演過此情此景,在 2020 年之前的低位,锂價隻有 6、7 萬元 / 噸,現在锂價開采技術更先進,成本越低,礦本身的價格不應該這麽貴。
但固定利潤率的成本定價很難适應價格大幅度波動的市場。宜賓天原锂電新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濤告訴記者,锂價格大幅波動的狀況下,企業以産定銷(産量決定銷量)的模式有可能一筆産品賺錢,另一筆産品有可能虧錢,不穩定狀态難以釋放産能。
兩種争論的激烈博弈
需求定價一派看來,假設一瓶礦泉水的開采成本爲一元,但如果它在荒無人煙的沙漠銷售,合理利潤率是否又應該在 20%?
" 長遠來看,全球的所有锂資源,我們認爲并不短缺。" 贛鋒锂業(002460.SZ)總裁王曉申重申了锂資源不缺的前提——每年新勘探的資源量與儲量足夠滿足行業長遠發展。基于此種前提的價格暴漲原因是上遊資源項目的開發周期和下遊的擴張的周期不匹配。這種不匹配在于國内的锂電池的建設周期大概最快是 9 個月,但上遊項目平均下來是 5~8 年。所以當下遊快速增長的時候,上遊很難在短期内做出快速的反應,然後造成價格波動。
天原股份(002386.SZ)副總裁、宜賓锂寶新材料公司董事長王政強告訴記者,開礦的時間要比電池廠的時間慢一點,一般新建電池廠需要一年,礦的開發要 3 年甚至更長時間。
徐金富用了更學理化的詞彙 " 交易曲線 "," 這個世界永遠隻有前面幾家掙錢,後面陪讀……你價格漲得越高,市場越小,總有人活着的。" 需求決定論認爲市場缺貨,進去的人再多也沒有多多少原材料供給。
需求決定論的前提是市場階段性的供給不足。王瑀 " 深受其害 ":" 去年難受,難受到锂鹽廠根本拿不到貨。我們和下遊客戶簽訂 5~10 年的長期合作,有價格聯動機制。但是這個變化遠遠超越了聯動機制所能承受的變化。"
但一種觀點認爲锂資源作爲一種大宗商品,也承受周期之苦。锂價是用 " 暴漲 " 的利潤去填補 " 暴跌 " 的利潤。李世江用了一句類似黑格爾哲學的名言來回應這一種說法:" 它存在,但這隻能是一種理由。"
價格的變化毋甯說是成本決定論和需求決定論兩種派别在前所未有的新能源周期裏的激烈博弈,這構成貫穿于這兩年的主要矛盾。
贛鋒锂業總裁王曉申有一個判斷,未來幾年,锂産品供給将能夠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但供給釋放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且需求的多元化将帶來供應差異化,因此供需平衡可能出現結構差異,或者出現周期變化。
贛鋒锂業總裁王曉申。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這一判斷推演了未來雙方激烈博弈的某種不确定性,産業鏈的 " 共赢 " 程度取決于不确定性後的共識。
锂鹽下跌至上遊的成本線,國軒高科(002074.SZ)首席科學家朱星寶向記者描述,國軒高科這樣的企業,會有資源儲備,如果锂價真的到 10 萬元 / 噸,有些礦就會封住不動。
锂鹽上漲至下遊的成本線,一位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前三的不願具名董事長助理宋淼(化名)告訴記者,适當采取手段管控資源價格。盡管锂鹽溢價程度最高的锂精礦高度依賴國外進口,但他将其類比鐵礦石," 我們是全球最大鋼鐵冶煉的國家,礦石進口依存度比較高。當嚴重影響我們的利益時,國家也進行了調節。對于锂電池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産業,進口價格高的利潤分配對中國産業鏈不利,應該是要進行适當調節,但适當調節不是說完全去固定一個價格。"
共識的彌合需要一個過程,從談話中能感覺到一個分工環節存在 " 自己 " 的立場。宋淼認爲如果锂礦資源掌握在電池企業,它們會想着平衡。但在上遊手裏," 就想着怎麽去漲價。"
這一輪锂價的周期令王瑀這些锂電池行業的人始料未及,他說:" 我們需要一個深入的思考,因爲這種現象之前也出現過,2017 年我們出現過有色金屬大規模漲價。今天,三元材料的主材料再回到 10 倍漲幅,我們會毫不猶豫地用無钴材料。"
但是,鈉、氫燃料等其他技術路線有對锂足夠高的替代彈性嗎?
锂的後半場——供應鏈競争
無論何種定價方式,锂的叙事邏輯是對動力電池供應鏈穩定訴求。這不隻發生在中國,也在歐盟、日本、美國、韓國。
曾毓群将萬億動力電池産業鏈的賽道放置于更宏大的視角——承載着 " 雙碳 " 戰略重要使命的動力電池,正成爲世界新舊動能轉換、汽車消費複蘇的頂梁柱。
這是國與國之間的锂電供應鏈競争。
在央視《對話》欄目中,參會嘉賓提到,中國對(動力電池)産業化計劃與落地計劃,以及電動汽車的實施(推廣),讓所有的尤其歐洲看到了實現 " 雙碳 " 的這樣一個路徑。使他們下定了決心,并且采取了更加激進的措施。
這種措施就包含打造新能源本土産業鏈,據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總師史冬梅的解讀,歐盟的先進電池發展戰略規劃提出電池應用、制造與材料、原材料循環經濟、經濟優勢四方面未來十年關鍵績效指标。重視電池和材料制造的低碳技術,制定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甯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點出歐盟等國産業計劃的關鍵——上遊關鍵材料的供給保障,降低對外依賴,确定戰略原材料(锂、钴、鎳、石墨)。在英歐自貿協議的電池本地化條件中,本地價值占比大于 60%。
供應鏈競争不是一家企業的事,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視作 " 一個激烈的競争,不确定性很大 "。
王瑀說:"2026 年就是個分水嶺,因爲從 2026 年開始,北美、歐洲本地化就進入到日程。那麽這個要求的電池必須由本地化來生産,那麽作爲中國廠商來說,如何完成相當于市場的國際化,這個很重要。" 諾德股份(600110.SH)董事長陳立志的看法是多因素驅動動力電池構建安全、韌性、綠色供應鏈生态。
新的約束條件發生變化,供應鏈競争也意味着中國企業不得不 " 出海 "。
對此,李世江說:" 面對外國的一些做法,我們中國人最根本是挺直腰杆,把自己做得更加強大。"
記者 |胥帥 編輯|楊夏 盧祥勇 杜波 蓋源源
校對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