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娛樂,作者|小福,編輯|樸芳
國産犯罪電影在今年暑期檔演了一出兩極分化。
一邊是率領整個檔期走出泥沼、票房超 13 億的話題之作《默殺》,另一邊則是《逆鱗》《重生》《掃黑 · 決不放棄》等項目接二連三的落敗。
而事實上,國産犯罪片的撲街頻率,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上升。
國産犯罪片井噴 " 後遺症 "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我們統計了非港産國産犯罪電影票房 TOP20,可以明顯看出近五年來國産犯罪電影進入爆發階段,高票房項目頻出。
在此之中,2023 年表現尤爲突出,接連湧現了《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兩部 35 億 + 現象級爆款,以及《堅如磐石》《三大隊》《莫斯科行動》《拯救嫌疑人》《涉過憤怒的海》等超 5 億項目。這一年,表現最好的犯罪題材港片《金手指》隻能排在該年度票房總榜第六位。
這樣的短期成績很容易讓我們誤以爲國産犯罪電影已經今非昔比。
但實際上,去年電影市場的犯罪電影爆發有着很強的不可複制性。
一方面,近年來行業犯罪電影創作風向轉變,間接推動更多元風格、更大尺度項目得以面世;另一方面,由于去年是特殊三年後第一個全面放開之年,很多曾經受到不可抗力影響的項目重新啓動,加之相關審核開閘放水,推動了不少積壓多年的項目順利釋出。
犯罪電影是流量密碼事實不假,然而它的另一面也成了爛片的新溫床。
在這個暑期檔,如果隻看到《默殺》的優異市場成績,我們很容易忽略國産犯罪片如今所處的尴尬境地。
通過觀察發現,自 2023 年暑期檔以來,國産犯罪電影在産能增加的同時爛片率亦是倍增,頻繁出現口碑不及格或将将及格的項目。而這種情況到了 2024 年進一步加劇,截至目前,今年共計上映 11 部國産犯罪題材影片,其中有 4 部豆瓣評分都在 6 分以下。
(去年暑期檔以來豆瓣評分等于或低于 6 分的國産犯罪片)
即便是在市場層面大獲成功的《默殺》,實際上也僅有 6.1 的豆瓣口碑而已。
是否覺得這種場景似曾相識?曾經在國産電影市場紅極一時的奇幻大片、每逢愛情檔必能引燃市場的愛情片,也都引發過全行業的跟風投拍潮。但随着項目産能上升與爛片的頻繁現身,這些類型終被觀衆們所抛棄,逐漸被行業邊緣化。
而如今犯罪電影頻繁口碑崩盤,或許也将成爲類型走上下坡路的信号之一。
又一流量類型岌岌可危
國産犯罪片的症結何在?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内容入手。
我們可以将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犯罪片劃分爲三個大類:
第一是懸疑類型融合。
早年内地市場風靡的香港犯罪片更傾向于通過塑造警匪二元對立或是利用動作場面奇觀來獲得觀衆青睐,而近年來懸疑類型的風靡賦予了國産犯罪電影新創作方向。以犯罪爲框架,通過情節設置懸念推進叙事,利用層層反轉抓住觀衆情緒。
在《消失的她》《堅如磐石》《默殺》等大爆項目中,我們都能看到創作者對懸疑元素的熟練運用。
第二是對社會現實的強烈關照。
近年來現實題材影片在市場風靡,同樣對犯罪電影取材、創作帶來了啓發。
如上級部門發起掃黑除惡專項鬥争以來,掃黑選題也開始進入電影創作中,像《堅如磐石》《掃黑 · 決戰》《掃黑 · 決不放棄》《斷 · 橋》等作品均融入了反黑元素,并在内容創作上參照了具備重大社會影響的真實案件。
還有許多犯罪電影創作汲取于真實社會事件或是民衆關注的熱點話題。例如根據真實案件或非虛構故事改寫的《涉過憤怒的海》《三大隊》《消失的她》《朝雲暮雨》,針對緬北網絡詐騙熱點而創作的《孤注一擲》、圍繞 " 殺豬盤 " 展開的《鹦鹉殺》,還有像《門鎖》《兔子暴力》《最後的真相》聚焦于女性群體的相關選題,都通過影視創作實現了對現實的關照以此喚起觀衆共鳴。
最後一類則是一直以來國産犯罪電影的基本構成之一,翻拍片。
從《嫌疑人 X 的獻身》到《回廊亭》《彷徨之刃》,像是東野圭吾這類知名推理小說作家至今仍 " 供養 " 着國産犯罪片創作。還有以《誤殺》爲代表的海外優秀犯罪片本土翻拍,也能夠作爲優質項目補充市場。
不過犯罪片繁榮的另一面,國産犯罪電影的短闆也逐漸被凸顯。
首先是内容同質化加劇。
疫情前市場犯罪電影并非主流題材,産能相對受限。而近年來國産犯罪電影産能逐漸提升,内容創作的模式化也日益嚴重。
故事舞台紮堆東南亞、對懸疑元素的濫用以至于故事沉迷于反轉、無限制地堆積視覺奇觀,這樣的問題在當下很多國産犯罪電影中都能夠找到。
甚至連片名都開始變成了一樣的格式——《拯救嫌疑人》《第八個嫌疑人》才剛上映沒幾個月,下個月《全員嫌疑人》又将馬不停蹄地趕來。《誤殺》《默殺》《鹦鹉殺》,如此跟風下去,恐怕國産犯罪電影留給 " 殺 " 字造詞的機會就不多了。
其次是對内容創作的忽視。
近年來犯罪電影頻繁誕生頭部爆款,這些項目破圈的核心動力正是源自能夠引起觀衆廣泛共鳴的社會話題。
話題電影有效,就有更多創作者開始圍繞話題寫命題作文。
在犀牛君看來,這樣的創作思路更接近于短視頻内容創作,考量的并非電影視聽藝術層面的自洽而是對社會熱點的及時捕捉跟進。而一味地追逐選題忽略内功,也加劇了項目品質下滑的速度。
去年《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尚可以依靠東南亞電詐、殺妻騙保引發廣泛共鳴,到了今年暑期檔隻剩下一部堆積更多社會熱點話題的《默殺》。觀衆對社會話題犯罪電影的耐受已經觸碰極限。
除此以外,由于犯罪電影選題導緻的内容尺度受限,可能也是導緻一部分項目觀感不及預期的潛在原因。
這是國産犯罪電影的天然不利因素。觀衆們喜愛《周處除三害》的爽快,但平心而論内地創作者很難在内地語境下完整複現。同理,如果原版《默殺》可以順利引進,想必柯汶利導演也不必費心費力再拍一部内容幾乎複刻的内地特供版。
當然,有些電影的差倒也不需要細挖緣由。根據非虛構文學改編的《朝雲暮雨》,照着生動豐滿的原型人物也能改成不及格分爛片。而國産犯罪片最熱愛的東野圭吾作品,也會在《回廊亭》《彷徨之刃》中屢次口碑翻車。
上周上映的《逆鱗》也同理于此,抛開沈騰轉型出演這層噱頭外,這部電影的糟糕劇本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但也正是由于這些或是投機或是偷懶項目的頻繁面世,正在急劇消耗着觀衆們對犯罪電影的信任。這片流量藍海終會變紅,觀衆對犯罪電影的包容也有一天會觸頂。這股犯罪電影開發潮仍在持續,然而留給犯罪電影肆意消耗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