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網友的一個比喻來形容初期的電動車," 就像一張烙過了餅,一面是金黃色,如同那個年代的奇思妙想,吸引着我們靠近;另一面是焦黑,渲染着早期新能源汽車發展史上那些不那麽閃光的油污,沉重不堪。"
靠着巨額的補貼和免費牌照、優先路權等一系列優惠措施,這塊油餅終于成長爲一輪皓月。
" 過去十年中,中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高達 570 億美元,約爲同期美國政府的五倍。" 美國管理咨詢公司艾睿鉑在近期的報告中表示," 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支持至關重要,解決了電動汽車制造商資金層面上的燃眉之急,最終推動建立所需的電動汽車相關的資源和能力。"
中國的新能源車從一開始續航不過百公裏、油改電設計,進化到如今續航 500 公裏才起步、純電平台奧迪都羨慕的程度,而中國也一躍成爲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市場,占了半壁江山。
不過,那些最早一批買新能源車的人究竟怎麽樣了?十年前花上小二十萬嘗鮮買的電動車現在又怎麽樣了?
" 當年買車補貼了 11 萬 "
" 我是 2016 年 7 月買的秦 EV300 尊榮版,次頂配,當年指導價是 28.98 萬,補貼 11 萬,最後價格是 17.98 萬。" 來自北京的王先生表示。
而這已經是補貼退坡後的結果。2014 年的政策文件顯示,當時購買新能源汽車,中央财政補貼最高可獲 6 萬元,最低也有 3.5 萬元,再加上 1:1 的地方補貼,車主可享受最高 12 萬元、最低 7 萬元的補貼。而像深圳這樣财大氣粗的地方,地方補貼标準與國家補貼标準的比率爲 1.5:1。
此外,新能源車在北京當年還可以不用搖号,甚至有不少人買了 10 萬快不到的國産小電動車,單純就是爲了占号。
" 我那車的配置當年看,還是挺高的,電動座椅,手機 APP 可操控,這個功能在當年很少見。" 王先生表示,他當年也是覺得車不錯,而北京燃油車牌照搖号太過緊張,才買了這款車。
" 現在跑了 10 萬公裏不到,二手車商估價不超過 4 萬。" 王先生稱," 主要我這個車是私人用車,而且車況維護得比較好。那些跑網約車的,車損耗得就更厲害一些。"
" 我現在主要都是在城區裏跑跑,路線也相對比較固定,雖然電池衰減的厲害,總擔心哪一天趴窩在路上,但也不打算換電池了,太貴了。" 王先生表示,以後大概率是把車賣掉,或者開到報廢爲止," 我算運氣好的,沒有大修過,和我同批買車的,有的修一次就花了好幾萬,還總是修不好。"
而 2014 年提了一輛北汽 E150 EV 的小林就沒這麽幸運了。北汽 EV150 EV 當年官方指導價 22.08 萬元 -23.08 萬元,補貼 9.5 萬元,最後價格是 12.58 萬 -13.58 萬元。
小林表示,從 2017 年起,車的問題越來越多,大件小件都修過,換過四個空調壓縮機,一個 2000 多塊錢,還換過兩次電機,其他的因爲大大小小毛病跑 4S 店的次數不計其數。
" 就好比住在一個醫院裏,即使醫護們的服務很好,但是病老治不好。" 小林說,即使車輛在保修期内,不花自己什麽錢,但是天天跑去修理店,還動不動要拿着當年的單據應付 4S 店和電池廠家的扯皮,就讓人心累。
網約車司機:剛吃螃蟹的時候很香
在新能源車逐漸替代燃油車的時代,網約車司機算是開上新能源車的第一批人。
那是恰好遇到過一位開了八九年網約車的老司機。他表示,當年用電動車跑滴滴,真香。當年網約車還沒大整治,平台補貼還沒退潮,自己的私家車就能跑。
" 我的那輛老秦 EV,買車時很優惠,落地 15 萬元,充電樁安裝也沒花啥錢,别人燒油的時候,我充電,省下來除了平台扣一些,都是自己的。" 這位跑了七八年的司機表示,雖然沒有号稱 " 開半年賺輛小奧迪 " 那麽賺錢,但整體還不錯。
他身邊還有自己買了新能源車、租給其他人開的。" 那個朋友當年一下子就買了三輛,每個月收收租就很不錯。"
不過電池老化得也快,老司機坦陳,電池七八萬一組,不換就衰減得太厲害,跑車受影響。無奈之下,開了四年多後,他直接把車賣給了二手車販子,
" 我就賣了 1 萬多塊。" 他說,當時二手車商都不願意收電動車,尤其是這種跑網約車的。而私家車相對來說,衰減少得多,在二手車情況稍微好一些,不過肯定不超過五萬塊。
更多的老司機開的是租賃公司或平台的車輛,這些車輛在采購時往往配置較低,甚至是小廠的低端車型,車輛故障率較高,售後維修又跟不上,無法繼續投入運營,隻能被迫閑置,進入汽車墳場。
據浙江經視報道,2018 年,杭州一位從事汽車租賃的人士,以 5 萬左右的單價采購了 330 多輛長安奔奔 mini 新能源車,才投入使用半年車子就時常在行駛途中斷電熄火,而對接的售後每月隻能修複兩三輛車。接近 300 輛差不多全軍覆沒。
業内人士表示,這些閑置的新能源運營車由于停放時間過長,供電系統可能已經老化或出了故障,電池也大幅衰減,續航可能實際僅有 100 公裏左右,
而電池是新能源車的核心部件,車子很可能買得起、修不起。加上新能源車每年叠代升級很快,這些車放到今天已經沒有競争力,也就失去了流通能力。
不過這并不影響中國汽車,尤其是網約車快速電動化。中國超過 38% 的網約車車輛是新能源車型,滴滴甚至高達 50%,而在歐洲和美國這一比例分别爲 7% 和僅略高于 1%。
寫在最後
近一兩年來,馬路上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了,續航、智能化配置、充電樁建設都有了較大進步,雖然第一批入手新能源的車主們,因爲技術有限,走了不少彎路,但如今的電車相較以前有了全面的進步,現在入坑不至于那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