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幾天看到網上有人說,大國崛起跟你有啥關系,你照樣買不起房子,點贊的人還挺多。
我記得知乎上也有個經典提問:爲什麽一說大國崛起大家就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是一看自己的生活又覺得焦慮萬分?
很矛盾嗎?其實非常合理,今天我花一篇文章來講清楚。
接下來的内容可能會比較颠覆,甚至有點冒犯,大家做好準備。
首先有句話請記住:我們所有人追求的并不是金錢或者物質,而是自己在人口序列中的排位。
這話怎麽講?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要論物質享受,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躺床上刷視頻就能縱觀全球頂級自然人文景觀和文化藝術。
信息和知識層面,隻需要幾分鍾,任何國際國内大事就在手機端刷屏,被你了解,你登錄互聯網就能自學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和天下人交朋友。
出門打車去超市,能買全國全球各地美食。
商場裏是全國乃至全球各大品牌的衣裝帽飾。
隻要你願意,一張機票飛往其他城市探親訪友,當日就能來回。
你生病去醫院,X 光和核磁共振提前發現身體癌變并及早幹預。
……
所有這些物質條件,是人類有史以來直至 200 年前,任何一位君王都無法享受到的,包括我們的平均壽命,也大大超過人類曆史上絕大部分君王。
而你能享受這些,全是拜最近 100 多年科學技術進步所賜。
但問題是,在這麽豐富的物質條件下,你的幸福感比皇帝還高嗎?并沒有,皇帝依然比你幸福得多。
原因很簡單,因爲他在人口序列中的排序極度靠前,簡單說就是排第一,而你呢,你的排序比他差得太遠,所以你不會滿足,你還想要更多。
這就是爲什麽我說,看起來每個人都是在追求金錢和财富,但實際上,我們追求的是人口序列中的排位,這是人的本性。
現在來看中國的大國崛起,意味着什麽?
愛國主義這些情感層面的東西都不談了,我想說的是,國家崛起,每個中國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因爲這意味着全體 14 億中國人在 80 億全人類中的人口序列排位,會整體提升。
就像一艘巨輪,巨輪的速度快了,無論你在頭等艙、二等艙還是三等艙,都一定比其他巨輪跑得更遠,生活質量提升得更快。
具體說幾點,30 年前出國旅行還是件稀罕事,放到 30 年後的今天根本就不算事。
30 年前我們隻能唯好萊塢和日本動漫馬首是瞻,歲數大點的都記得《泰坦尼克号》如何席卷全國票房,30 年後的今天呢,黑悟空、李子柒、《哪吒 2》對外國甚至西方國家反向輸出文化,賺外國人的錢。
30 年前留學出國後基本不會有人回來,因爲國内實在太苦。
30 年後海歸大批回國,科學家成群回國效力,老百姓 " 出國後更加愛國 "。
因爲有了對比才發現,僅從硬件看一二線城市跟發達國家比已經沒啥差距,甚至還更新更先進,就更别說廣大發展中國家了。
所以我說,每個中國人都是大國崛起的既得利益者。
改革開放這 40 多年,14 億中國人在 80 億全人類人口排序中的排位,作爲整體在一直持續上升,我們該不該爲大國崛起歡呼,那還用說嗎。
但是爲啥大家環顧四周,覺得自己活得不好乃至無比焦慮呢?
這取決于你的視野,看待自己在人口序列中排位的視野。
橫向看,你不會跟頭頂一塊布富得流油的沙特人比,也不會跟非洲戰亂的剛果金比,縱向看,你不會跟你父母那一代少年時肉都吃不上比,下一代會咋樣你也不會比。
你隻會跟和你同一個時代的,特别是你身邊的老同學,現同事,親戚或者鄰居比排位。
你能出國旅行,同事們也能,沒啥好比的。
你能送孩子暑假遊學,老同學也可以,沒啥好比的。
但凡因爲國力提升帶來的種種好處,你和周圍人都能享受,所以你沒啥感覺。
但是對你們之間的排名差距變化,你感受極深。
比方說你努力學習考個 211,現在有份工作雖說收入不高至少穩定,有個房子雖說不大但也夠住,家裏也有代步車,孩子不省心至少夠可愛,你覺得自己還行。
但是有一天當你知道曾經的老同學那個學渣,大學都沒讀去混社會,現在做生意,大别墅住着,豪車開着,每天朋友圈都是各種聲色犬馬高朋滿座,你可能就會不平衡,就會開始焦慮了。
你再看身邊的同事都不咋加班,因爲家裏有礦,上班隻是爲了找件事做。
你看隔壁家孩子鋼琴十級,自己娃還天天嘻嘻哈哈玩泥巴。
老公下班家務都看不見就知道躺沙發刷視頻,你就氣不打一處來。
周圍所有人都在有意無意提醒你,暗示你,你在人口序列中的排名太低了,你還要繼續往前往前再往前,所有這些,就是你焦慮的根源。
二
看到這裏,不要跟我講其實你的要求并不高,要求高不高,得看跟誰比。
要是你要求不高,爲什麽不去鶴崗買房子呢?爲什麽不回老家農村呢?那裏幾十萬就能建一棟大房子,成爲全村人羨慕的話題。
你不會的,因爲人的本性。
如果你從來沒有出來過,你會很樂意一輩子當村花村草,早早結婚生子安居樂業,在方圓 50 裏的人口序列裏成爲排最前面那部分人中的一員。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已經去到大城市了,人一旦有了見識,排名範圍就會被擴展到整座城市的幾百萬上千萬人群,爲了排名靠前,你想要的變得越來越多,你也越來越焦慮。
就像那條留言說的,這時候你可能會想,我房子都買不起,大國崛起跟我有什麽關系?
你并不知道的是,如果沒有大國崛起,沒有各個新興産業提供就業機會,你連來大城市的機會都不會有,你也得不到這麽豐富的物質享受,當然,也不會有現在的焦慮。
要知道幾十年前的中國除了星星點點的落後城市,其餘地方,是更加落後的廣袤農村。
明白了這些,你再想想,是選擇現在這樣的狀态,還是選擇成爲那個無憂無慮的村花村草?
答案應該很清晰吧。
三
其實大家稍微想下就會明白,金錢的曆史并不遙遠,也就幾千年(比如中國的夏朝,公元前 2000 年左右),但是族群中的社會地位差異在我們的祖先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上萬年前)。
我們的近親,今天的黑猩猩,族群内的地位和分工已經高度清晰。
可見 " 追求社會地位排序 ",是植根于我們作爲生物最底層的基因需求。
而金錢的出現,不過是讓這種需求的争奪變得更加文明,更加 " 人性 "。
因爲和平時期大家可以通過創造價值提供服務,來賺到錢,并且以金錢的多寡來決定社會地位,隻有當逼不得已進入戰争狀态,才像野獸一樣和同類争搶厮殺來決定誰的地位更高,誰該得到更多資源。
金錢的本質到底是啥,爲啥現實是錢多的人往往社會地位越高(不考慮官員公權力的情況),然後,也想和看文章的各位讨論一下,我們要不要爲了賺錢犧牲掉一些可能更寶貴的東西。
首先,請大家理解一句話:
金錢,本質上是一種支配權。
社會上公司與公司之間競争,人與人之間競争,看起來都在拼命賺錢,但本質上是在争奪支配權。
當你的錢更多,你就能支配更多人和更多資源,于是你在人口序列中的排名就更靠前,反之就更靠後,因爲社會人口排序裏總是排前面的支配排後面的。
所以,每個人努力賺錢其實是爲了避免被别人支配,同時想辦法具備支配别人的能力(即使你不使用這種能力),這才是世界的真相。
前面我說過,爲什麽你已經擁有智能手機可以随時刷短視頻了,可以買機票當日往返幾千公裏外的城市了,平均壽命也 70 多歲了,這種生活條件就連古代的皇帝都沒法比呀,按理說你應該很快樂才對,可是爲啥你還是不快樂呢?
答案很簡單,因爲你在人口序列中的排位還不夠靠前。
你的錢不夠多,總是被人支配而不能支配别人或者隻能支配很少的人,你就不會快樂。
沒有智能手機的皇帝爲啥那麽快樂,因爲他可以支配所有人。
很多人嚷着生存艱難,真的是因爲生存麽?不是的。
大家都知道領低保就可以生存下去,你不至于領低保,也照樣焦慮,因爲普通人的焦慮并不是生存焦慮,而是社會等級焦慮。
要麽焦慮自己的等級不夠高,要麽焦慮後代的等級下滑,這是我們植根于基因中的本能。
再來說,爲什麽當你可以用錢去支配别人,你會更快樂呢?
因爲我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産品和服務,本質上都是他人的時間。
你去理發店花錢理發,發型師辛苦一小時爲你打理頭發,本質上是他的時間被你支配了。
你花 10 萬買一輛車,這輛車背後是從總裁到研發到銷售,公司所有人付出時間努力創造,得到的成果(的一小部分),你用錢買走車,本質上也是他們的時間被你支配了。
也就是說,你花出去的每一塊錢,都轉化成對他人時間的支配權。
這就是爲什麽說,金錢的本質就是權力,權力就是支配,更多金錢決定了你可以影響和支配更多人,同時減少可以影響和支配你的人數。
金錢的誘惑本質上也不是金錢本身,而是金錢帶來的不被别人支配的安全感,遠離别人支配的自由感,和支配别人享受到的權力欲,别人爲你服務時提供的享樂,乃至放縱。
我們的基因對這樣的狀态本能地充滿向往。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人問:
我們一邊爲了收入被别人支配(比如老闆),一邊花錢支配别人(比如外賣小哥),所有人一起創造出更多财富,生活的确在越變越好,可爲啥我還是很焦慮呢?
是的,創造财富使得蛋糕變大,每個人分到的比之前更多,這個沒錯,但是,基因在意的并不是物質絕對值的增加,而是你在人口序列中排位的相對位置。
30 年前的萬元戶很快樂,因爲其他人沒有萬元存款。
現在你有 5 萬存款,别人的存款比你多得多,人口序列裏你還是排後面,你的焦慮就不會改變。
人類争奪支配權的戰鬥就是這樣,有人支配,就必然有人被支配,他的排位上升了,就必然導緻你的排位下降,人與人之間的排位賽永遠是一場零和博弈。
四
講了這麽多,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排位賽呢?
剛剛我一直在用諸如 " 基因 "、" 本能 " 這樣的詞,就是想告訴各位,讓最多的人群參與這場排位賽,是制定規則的上位者和你自己本能的一場合謀。
他們制定規則,你遵循本能去服從規則,你以爲這是你自由意志的體現,其實不過是基因爲了人口序列排位的提升,而對你施加影響。
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你還年輕或者認爲自己還年輕,沒問題,投身進去試試身手,努力賺錢,不試怎麽知道自己沒機會提升排位呢。
但如果你已經試過,歲數也大了,比如普通人到 35 歲,自認爲不普通的人到了 45 歲,我覺得可以不必折騰了。
已經折騰了 20 年,這場排位賽你究竟有沒有天賦,自己心裏要有點數才對。
前面我說,大國崛起,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因爲這個國家已經有能力爲大部分階層的生活提供一個還算能接受的物質保障。
能不能接受,取決于你是否心甘情願放棄攀比,放棄别人在排位賽裏爲你指定的位置,退出這場沒有終點的遊戲。
所以,已經有這麽個物質保障,不如在 40 歲左右時把腳步放緩一點,我不是說完全躺平,而是說,放緩一點,停下來好好享受真正的生活。
什麽是真正的生活?
之前講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以上是我給當下中年人的建議,不過,這個建議隻對 80 後最多 90 後有價值,00 後大概率用不着。
因爲 20 年後,當 00 後到了 80 後這個歲數,自改革開放以來階層劇烈流動的時代早已過去,階層闆結到令普通人絕望,大部分人隻能認命。
認命就不會焦慮,不焦慮的他們雖然會失去本就可能性極小的機會,反而擁有更加多元的幸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