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麽樣的人會精神離職?很多人認爲是對人生沒追求、上班摸魚的人。我認爲恰恰相反,那些很能幹、有想法和追求的人,他們在眼下的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和意義感,又一時半會兒沒有想好下一步要做什麽,就會暫且在這個地方‘趴’着,所以在這個時候反而會陷入精神離職中。"
這是高琳對于精神離職人群的獨到見解。而之所以會産生這樣的觀點,跟高琳自己的職業經曆有關。她曾經在一家全球知名的公司做到高管,這份工作 " 高薪、有機會出國進修 ",但她卻逐漸失去對工作的激情。
然而,盡管有過精神離職的經曆,高琳卻不覺得這是非常可怕的職場難題。因爲在她看來,精神離職是帶來變化的契機,很可能給一個職場人改變自己創造機會。
與之相比,内卷更可怕,是徹底的消耗。
高琳将精神離職和内卷做了比較:從長遠來看,内卷比精神離職更糟糕。因爲 " 内卷不會激發創新,是一種沒有意義的競争。舉個例子,你本來是做一份 word 文檔就能把問題說明白,但你的同事弄了一個長達 10 頁的 PPT。你想,那我不得做個 20 頁?于是,你不得不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做一份異常精美的 PPT。但其實這件事本來花費半小時就能完成。你說,這樣做爲社會創造了什麽價值?唯一滿足的就是你跟同事的比較,證明你不比他差。"
但精神離職是不一樣的,原因是:" 當一個人在工作中得不到滿足,進入了精神離職的狀态,他可能主動或者被動地去尋找現有工作之外的意義感和成就感。"而從長期的職業發展看,這種 " 向外探索自己 " 的過程非常珍貴。高琳說:" 有可能激發新創意,比如,從一份副業開始拓展你的能力邊界。也有可能很多事情并不如想象中容易,在碰壁之後反過來珍惜現有的工作。但不管是哪一種,起碼在探索的過程中,你都爲自己創造了一個特别有價值的工作——自我認知。"
高琳對于陷入精神離職的人有一個重要提醒,那就是不要把 " 精神離職 " 停留于腦子裏,那樣會變成毫無意義的内耗,而應該 " 行動起來,行動是治愈精神離職的良藥。一旦精神轉化爲行動,内耗就消失了 "。
在摩托羅拉公司做高管期間,高琳在本職工作之外做了 " 亞太區女性領導力 " 項目,平時也會在公司内部做活動,幫助女性員工成長。而在公司之外,她走進大學,和大學生探讨職業生涯規劃。她認爲,這些是工作之外的 " 盈餘 ",可以爲個體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 每個人都有盈餘,不論創造力盈餘、愛心盈餘還是精力盈餘,隻要我們将這些盈餘發揮出來,就可以激活自己,也能夠改變他人。"高琳認爲這是克服精神離職帶來的負面作用的方法之一。
在爲一些公司的 CEO 提供教練培訓服務的同時,高琳也注意到很多高管會遇到員工精神離職的問題。而針對這樣的現象,她會建議這些高管爲改善狀況主動做些事情。" 跟經營婚姻一樣,精神出軌通常是因爲在這段關系裏感覺缺點兒什麽,隻好向外尋求安慰和滿足。而離婚并不是所有婚姻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樣,離職也不是。"
當員工出現精神離職,高琳認爲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努力:首先,爲對方提供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其次,給員工保留時間自由;最後,适當地給些機會和挑戰。
高琳認爲,所有關系中最重要的訴求就是 " 被看見 "。需求隻有先被看見,才有可能被滿足。而對于有些領導來講,要麽看不見,要麽假裝沒看見,這才是導緻員工精神離職的根本原因。
編輯 / 張鳴
攝影 / 樹曉甯
化妝 / 小鵬
采訪 撰文 / 張于惠子 簡安妮
監制 / Vivian
新媒體編輯 / 超楠
視覺設計 / 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