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跟本人有過相同的疑問:爲什麽俄羅斯軍隊裝備的 " 什米爾 " 噴火器無論是設計、外觀,還是使用方法都類似火箭筒?
俄軍士兵操作 " 什米爾 " 噴火器,進行實彈射擊訓練。
爲了避免産生一些誤解,國内翻譯時都将它改稱爲 " 單兵雲爆彈 "。這種現象并非孤例,俄軍 TOS-1 重型噴火坦克,在我們眼裏分明就是大口徑火箭炮。如果要是橫向對比來看,俄軍乃至更早的蘇軍,都已經不再裝備傳統設計的火焰噴射器了,那麽什麽時候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本文爲 " 圖拉州立武器博物館 " 發布的一篇介紹文章,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蘇聯 LPO-50 火焰噴射器還是我們熟悉的樣子,它也是中國 58 式火焰噴射器的原型。
1969 年,蘇聯國防部向圖拉儀表設計局(KBP)提出了研制新型火焰噴射器的命令,旨在取代從上世紀 50 年代之後開始裝備的 LPO-50 背負式火焰噴射器。同時要求這種新型噴火器的設計要有所不同,整體性能要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MO-25" 猞猁 " 噴火器的結構示意圖。
對于一家專門研制和生産輕武器和火炮的軍工企業來說,這個工作既出人意料又令人欣喜。表面上看并不複雜,但實際上需要從零開始,工作量很大。于是,KBP 将研制工作委托給一個特别小組,負責人是彈藥部門總工程師根納季 · 德米特裏耶維奇 · 菲利莫諾夫,主要組員爲尤裏 · 尼古拉耶維奇 · 基裏洛夫和阿爾卡季 · 季莫費耶維奇 · 切佩列夫。
戰鬥狀态的 MO-25" 猞猁 " 噴火器。
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确保足以緻命的火焰覆蓋 100 米射程以内的所有目标,經過研究之後,專家們很快得出結論:需要用炮彈将可燃混合物擊中目标。他們建議将可燃混合物放入鋁制薄壁彈體,然後發射出去。軍方在聽取了專家的建議之後表示,希望可燃混合物能夠在飛行過程中燃燒,對敵方産生強烈的心理震撼。針對這一要求,圖拉設計師提出了在彈體飛行過程中,燃燒部分可燃物的方案。
MO-25 噴火器采用兩段式組合結構,MO-251-1 發射器(下)和 MO-252-1 彈藥筒(上)。
盡管圖拉設計團隊詳細描述了這種新型噴火器在重量、射程、精度等方面擁有的巨大優勢,以及由此帶來的戰術優勢,但蘇聯軍事委員會對這種薄壁彈體噴火器的原理提出了質疑。據傳奇設計師、KBP 負責人阿爾卡季 · 格奧爾基耶維奇 · 希普諾夫回憶,當時他們明确宣布要推出一款獨特的火焰噴射器。
由于 MO-25" 猞猁 " 噴火器采用組合式設計,士兵在非射擊時,可以更好地完成其他戰術動作。
爲了尋求支持的聲音,圖拉兵工廠向防化部隊司令弗拉基米爾 · 卡爾波維奇 · 皮卡洛夫中将求助,這位将軍在聽取了相關回報之後,明确表示支持這種新型噴火器的概念。在蘇軍編制内,由于噴火器主要裝備防化部隊,因此獲得這位将軍的支持,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可以在新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後續的研制工作。
射擊時,隻要将發射器和彈藥筒進行結合,即可快速開火。
菲利莫諾夫領導的設計團隊推出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噴火器,發射器采用 RPG-16 反坦克火箭筒的相應機構,設計壽命爲發射 100 發火箭彈。裝有可燃混合物的彈藥筒采用複合材料制造,發射前連接到發射器後部。扣動扳機後,火箭發動機将裝有可燃混合物的彈體從發射器前端抛出,射程可達 400 米。發射後,彈體會噴出少量可燃混合物并點燃,在空中留下明顯的燃燒彈道。
圖拉儀表設計局(KBP)官網顯示,MO-25 噴火器于 1975 年 5 月 1 日被蘇軍采用。
當彈體擊中目标時,撞擊引信會引爆彈體内的可燃混合物,4 升的可燃混合物會噴射出長 30~40 米,寬 3~4 米的區域,從而确保摧毀目标。就毀傷效能而言,MO-25" 猞猁 " 噴火器發射的彈體威力,不亞于一枚 152mm 炮彈。
阿富汗戰場的蘇軍小組,注意後方的 MO-25" 猞猁 " 噴火器。
MO-25" 山貓 " 噴火器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結構簡單,熟練的射手可以在一分鍾之内,将發射器同彈藥筒連接成爲一個整體,并完成發射動作。MO-25 噴火器在阿富汗的作戰行動中經曆了實戰考驗,在證明自身威力強大的同事,也暴露了許多缺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整體重量過大。
MO-25" 猞猁 " 噴火器發射之後,彈體在飛行過程中留下燃燒彈道。
1988 年,重量更輕、一次性使用的 " 什米爾 " 噴火器誕生,取代了 MO-25" 猞猁 "。這款新一代噴火器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制造,以出色的性能赢得了廣泛的喜愛。中國 PF97 型 93mm 單兵雲爆彈就是在 " 什米爾 " 噴火器的基礎上研制的。
爲了保證主号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内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