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坐北京地鐵 4 号線的人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調侃 " 坐 4 号線的學生誰先下車誰就輸了,堅持到最後的都是學霸中的學霸。"
因為這一路會經過十多所高校,全都是名校。
雖然是個玩笑話,但很多地方的地鐵都喜愛用高校名做站名。比如 11 月 28 日,深圳地鐵 6 号線支線正式通車,其中," 深理工站 " 就以正在籌建的深圳理工大學來作為站名。
另一方面,大多數的高校也會有意的去争奪地鐵站,一方面是方便學生出行,另一方面,地鐵站命名也是一次對學校的宣傳。
甚至在 2021 年,西安還曾發生過兩高校掐架 " 争奪 " 地鐵站命名的事,當時,西安地鐵官網發布了 14 号線相關站點初步命名信息。其中在西安北郊大學城的一站,暫被命名為 " 西安工業大學 "。此站距離西安工業大學正門,陝西科技大學南門都非常近,僅 200 米左右。
這立刻引起了陝西科技大學的強烈不滿。為了争取命名權,陝西科技大學先後兩次和西安工業大學的校領導進行了溝通,并提出一些條件。
因為兩所高校談崩了,陝西科技大學要求旗下幼兒園方 3 月 24 日起不再接受西安工業大學子女入托。
最後,在被媒體和輿論痛批後,兩所高校握手言和,解決了幼兒園不讓孩子入園事件,同時,西安地鐵 14 号線也更改了地鐵站名,修改為 " 西安工大 · 武德路站 "
雖然隻是一件小事,但高校間争奪地鐵站命名确實不是第一次,有時候,地鐵方面也會一碗水端平,把大家的校名都列上去。
比如 西工程大●西科大(臨潼校區)站
南醫大●江蘇經貿學院站 等
但凡事都有例外,也有那麼一些學校為了讓地鐵 " 遠離 " 自己,還有學者專門寫了論文來論證理由。
這可能真是中國最 " 恨 " 地鐵的一所高校。
2018 年,北京地鐵 4 号線列車在 13.5 米深的地下呼嘯而過,100 米外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大樓中,一台電子顯微鏡内 " 仿佛刮起了一陣飓風 "
用肉眼看,這台 1 米多高的白色金屬鏡筒安穩立在桌上。将它調至最高精度卻會發現,顯示屏上的黑白圖像長了 " 毛刺 ",原本纖毫畢現的原子圖案因為振動變得模糊不清。
在北大校園内,因地鐵運行受到影響的精密儀器,遠不止這台價值數百萬元的電鏡。4 号線開通時,北大有價值 11 億元的精密儀器,其中 4 億元的儀器受到影響。
地圖上與地鐵線路相鄰的北京大學校園
原因很簡單——交通微振動。雖然這種振動幾乎不易察覺,但對高校内的精密儀器來說,地鐵幾乎意味着 " 災難性打擊 "。北大環境振動監測與評估實驗室主任雷軍,曾和學生拎着地震儀,測量過北京多條地鐵線路,他們發現,在精密儀器更敏感的低頻範圍内,離地鐵 100 米内地表振動強度比沒有列車通過時高了 30~100 倍。
許多儀器的使用者并不知曉地鐵振動會影響儀器。曾有同事找到雷軍,抱怨實驗室一台測量岩石年齡的精密儀器突然不正常了。這位老師叫來廠家,左調右調,愣是修不好,廠家也摸不着頭腦。
事實上,并非儀器壞了,而是地鐵 4 号線開通後,振動幹擾了儀器。
實際上,當年在地鐵 4 号線線路規劃出來後,北大就曾和地鐵公司為兩個方案反複争論。
● 北大拒絕 4 号線地鐵經過,想讓地鐵改線。
● 地鐵公司表示,北大也可以整個搬走。
直至最後一次研讨會,雙方仍僵持不下。那次會議由北京市一位副市長主持,邀請了一位院士和多位北大校外專家。
最後大家采取了一個折中方案,4 号線經過北大的 789 米軌道段,将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軌道減振技術,也就是在鋼軌下鋪設鋼彈簧浮置闆。這種浮置闆由一家德國公司發明,上面是約 50 厘米厚的鋼筋混凝土闆,下面是支撐着的鋼彈簧,能将列車的振動與道床隔離。
最後北大做了妥協,這才有了後來的【北京大學東門站】。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不過,4 号線真的開通後,北大學者發現雖然軌道減振有用,但也不算完全有用,很多精密儀器還是會受到幹擾。
最後,北大自己一合計,決定在受地鐵振動影響最小的西南邊的校醫院舊址那蓋綜合科研樓,将部分受影響的儀器搬過來。在此之前,很多科研人為了能正常做實驗,隻能選擇在地鐵停運的深夜開始運行精密儀器。
誰知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大綜合科研樓地基剛打好,正在施工時,北京地鐵 16 号線的規劃出來了,好家夥,地鐵 16 号線将繞經北大西門,離綜合科研樓僅 200 米。
這一次可把北大氣壞了,由于校内精密儀器已無處可挪,北大開始了強烈抗議。
後面才知道,因為地鐵 4 号線的成功,地鐵方面以為減振成功了,北大也沒有把自己準備蓋科研樓挪儀器的事告訴地鐵方,這才有了擦着北大西邊而過的地鐵 16 号線規劃。
這一次,北大再次重拳出擊,首先論文論證是不能少的。
北京市為此還撥出上千萬元專項資金,讓大家拿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包括地鐵軌道減振、重新設計綜合科研樓,考慮在低層裝減振平台等等。
最後,雙方誰也不願意退讓的時候,項目戛然而止。據說北大領導和一位市領導在某個會議碰面,雙方握手言好。地鐵 16 号退後一步,往西繞開 300 多米,甩掉兩座車站,北大也不再提要求。
就這樣,這場北大和地鐵的交鋒,雙方鳴鼓收兵。
高校與地鐵的對抗
不過,高校和地鐵的對抗,北大也絕不是個例。
與北大相似的還有清華,但是在拒絕這件事上,清華更強硬了一點。
早在 1955 年,清華大學就曾讓鐵路改過線。那時候,京張鐵路位于清華校園同側,振動曾嚴重幹擾科研,在清華的争取下,鐵路線向東遷了 800 米。
後面,地鐵 15 号線原計劃下穿清華大學,遭清華極力反對。最終,15 号線隻進入清華校内 120 米,沒與 4 号線相連,形成換乘站。
受地鐵影響的高校還有複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鄭州大學醫學院等。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擁有強大的談判能力。要知道,一個地鐵線路方案如果已落成,再挪動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的 985 高校沒太多考慮,直接在同意文件上蓋了章。有的高校遭遇了損失,卻不願意公開化。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曾表示,給複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個受地鐵影響的高校做過減振方案。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振動,也能引起如此大的漩渦,這可能就是 " 地鐵蝴蝶效應 "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