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 2.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 7.0%。
你們到菜市場看看,蔬菜上漲,水果大漲,豬肉 30 元一斤,牛肉 60 元一斤。生活必需品(食品)漲幅 7%!
2021 年全國養老金平均水平在 3000 元左右,平均值隻有 2900 元左右。在經濟欠發達、傳統國企集中的地區,那些下崗的退休工人的養老金隻有一千元出頭。
如果按照食品價格上漲 7% 來算,一千多元的養老金,30 元的豬肉、60 元的牛肉,能吃得起嗎?
社保專家預測:2023 年養老金漲幅将縮小,預計在 3.5%-4.5% 之間。
那麼,面對食品價格的持續飙升,退休人員的生活壓力增大。有些退休工人提出,2023 年上漲養老金機制中能不能按照工齡多漲一些?比如,每 10 年工齡多漲 200 元,向邊遠地區的老工人傾斜,讓他們的養老金超過 2000 元或超過 3000 元,買得起水果和牛肉。
首先看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
第一條反對的意見:上調機制已經向低收入群體傾斜了。
目前每次上調養老金都執行了 " 定額調整 + 挂鈎調整 + 傾斜調整 " 三結合的方式。其中,在定額調整方面,已經體現了公平調整的原則,人人增加相同的養老金,實際上照顧了低收入的群體。比如,定額上漲 80 元,對 1000 元養老金來說是上漲了 8%,對 5000 元養老金來說是上漲了 1.6%。在傾斜調整方面,針對高齡老人和艱苦邊遠地區的退休人員等特殊人員給予傾斜照顧。
第二條反對的意見:違反了養老金的長效機制。
養老金在挂鈎調整機制裡,堅持了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激勵機制。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按繳費年限調整,另一部分是按本人的養老金水平挂鈎(增加一定比例)。所以,工齡(視同繳費年限)越長越受到傾斜。如果單純按照工齡多漲幾百元錢,就違反了以上的原則,那麼,在職時多繳費的人就吃虧了,誰還會多繳費呢?
第三條反對意見:養老金庫存根本兜不住。
目前退休人員已經高達 1.3 億人,按照工齡上漲,平均每人上漲 400 元,那麼,每年要增長 1.3 億 *400 元 *12 月 =6240 億元。要知道 2021 年養老金當年結餘才 3000 多億元,一下子如何能拿出 6240 億元呢?所以,就是想辦好事,也是有心無力啊。
第四條反對意見:對長期繳納養老金的退休人員不公平。
我國是從 1993 年之後才開始實行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多數人繳納養老保險都沒能達到 20 年。如果按照工齡上漲養老金,當然對那些工作時間早的人有利,對晚參加工作繳費基數高的人不公平。
第五條反對意見:對大城市裡的退休老人不公平。
我們都知道,在職人員的工資都有地區差的,北上廣深的工資就高,東北、西北、西南的地方工資就低。如果按照工齡上漲,那麼,大城市裡的退休人員就感到吃虧了。黑龍江的漲 600 元,感到非常富足,北京的漲 600 元,不夠買 10 斤牛肉。
第六條反對意見:對靈活就業人員和私企職工不公平。
所謂的工齡,都應該有工齡檔案的,一般在國企裡才有清晰的工齡界定。那麼,對那些沒有固定工作的靈活就業人員,怎麼算工齡呢?對私企員工來說,誰幫他們統計工齡呢?如果隻按照工齡漲養老金,這些群體的人員沒有辦法得到好處。
我們再看退休工人的意見:
退休人員群體中有大量的 " 三性 " 人員:下崗安置性、提前内退性、買斷工齡性。很多退休工人都是被當年國企下崗安置的,還有一部分退休工人屬于當年買斷工齡的人,自己到市場上讨生活,苦不堪言。
他們認為,按照工齡上漲養老金,要考慮他們的曆史貢獻和曆史性的 " 犧牲 "。他們的下崗也好,分流也好,安置也好,内退也好,買斷也好,都是響應了當時的号召,應該給予他們一些關懷和關照。
PS:多多轉發,讓有關部門看到,呼籲政策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