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張華讀書會 ,作者張華
文丨張華
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兼 CEO
整理自少年商學院視頻号直播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下場直播
今天是一個很特别的日子,時隔三年,孩子終于可以回歸正常世界,以正常的狀态回到學校上學。
今天也是我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第一次去參加一個專題講座。我們家老三看見我穿着新國大的校服,還問我:爸爸你也去上學嗎?你不是去公司上班嗎?
當孩子們第一次回歸正常世界的時候,可能忘記了什麼叫做「上學」。這個「上學」不光是一個物理的場景,更多的是一種狀态,或者說是一種态度,就是:我為什麼要上學?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談論上學的目的和意義?
回答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不想上學,那麼最主要的原因有哪些?我歸納了四個原因,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同時我也會針對不同的原因分别進行拆解:
1、沒意義(目标感)
2、沒趣(趣味性)
3、沒勁(挑戰欲)
4、沒臉(自尊心)
無論學習成績好還是壞,每個孩子都曾有過上述的一種或幾種心态,我想說,每一種心态都值得尊重,家長不要急着去批評孩子,或者命令他必須去上學,這樣沒有意義。我們應該先去了解他心中的困惑,探究他這種心态背後的原因,才好 " 對症下藥 "。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一:
沒意義
所謂沒意義,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學,沒有目标。
我覺得今天的孩子跟我們這代人最大的不一樣,是今天他們的資源很豐富,但是他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我們小時候覺得就算暫時來說孤陋寡聞、信息閉塞,但通過努力學習總能改變現狀,找到出路。今天的孩子即使擁有了很多資源,但總是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努力,好像也改變不了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從家長、學校到整個社會,我覺得都應該認真地去探究一下,為什麼現在社會上尤其是這一代孩子想 " 躺平 " 又躺不平,然後覺得上學沒有意義。這種無意義感如果不試着去探究解決,我覺得會有很大的社會問題,不僅僅是不想生育了,還有更大的麻煩。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呢,我想從兩個緯度跟大家去探究一下,其實目标感這個主題我已經專門給大家講過很多,各個維度,今天放在一個大的框架裡面,我不會聊太多,但是我想給大家方向性的指引,主要是兩個方向上的指引:
第一,有兩句話我們家長朋友盡量少跟孩子說,"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和 " 改變世界,不如改變自己,先把學習搞好 "。因為你想啊,我們的孩子所處的世界資訊資源非常發達,他可能會産生了很多天馬行空的甚至你覺得異想天開的想法,但是我們父母一方面覺得孩子有一種無力感,另外一方面當孩子産生了一些想法時當場澆冷水,是不是很分裂了?我覺得在目标感這方面,有想法總比沒有想法強。所以我經常會跟很多朋友講,不要再對孩子說這些話了。
昨天我帶我們家老三去參加社區足球訓練,當時新加坡的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部長,唯一的一個女部長,還來參加了這個活動并且給每一個孩子頒發了一個小小的勳章。老三一直很喜歡足球,昨天還說 " 我以後要拿金球獎,還要拿大力神杯 "。對他的這個夢想我當然是支持和鼓勵。這時候老二就說,哎呀,那意味着要受很多次傷,還可能骨折。然後老三很斬釘截鐵地說,沒關系啊,我就是要捧大力神杯!
我想說的是,當孩子産生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時,我們要允許他去表達自己觀點,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此外,作為家長,我們也要在行動上更進一步地做一點小事。
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檢索信息。比方說,有的孩子愛上了滑雪,說以後我要像谷愛淩、蘇翊鳴那樣參加冬奧會!那麼你就可以帶着孩子一起上網查資料,看看這些選手是怎麼訓練的,是怎麼做刻意練習的,又是怎麼在學科和興趣上能夠相得益彰的。
因為今天的無論是奧運會冠軍還是很多在興趣愛好方面出類拔萃的人,不再是單純的沒有上學去發展特殊的愛好了,都是學曆很高又有獨特的愛好,對吧?所以我們也要看看别人是怎麼做時間管理的,看看别人是怎麼平衡好學科學習和興趣愛好的。通過查資料、觀看名人傳記紀錄片或者 TED 的演講,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要有一定的思路,而不是永遠躺在床上說,我要滑進奧運會。讓孩子在行動上邁出第一步,從消費者和旁觀者的角度變成一個實踐者,任何時候都可以。
第二,不要把教育當成買彩票,要把教育當成投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本書叫做《貧窮的本質》,書裡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它說很多父母把教育當成了買彩票,而不是當成了一場投資。它裡面說到印度還有非洲一些貧窮的地方有兩種現象:第一種現象就是有些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猜想,哪個孩子是上學的料,以後可能會有出息,其他的就放棄了,就是一種買彩票的心理,看看哪個中獎幾率大。然後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惑的時候,甚至在社交上遇到困惑不能融入學校、不想上學的時候,就覺得,哎呀,這孩子也沒戲了,這彩票估計也中不了獎。
佛教裡面有一句話叫做 "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我們不是去看一看怎麼樣才能引導孩子茁壯成長,或者說激發他的天賦,找到他的學習驅動力,而是看他有沒有成才的可能性,這不是本末倒置、因果搞反了嗎?所以我想說的是,在談到目标感的時候不要因為孩子在某一個時間段特别叛逆,或者暫時學習成績比較差,你就給他貼了标簽說,哎呀,他應該上不了大學,或者應該不是學習的料啊,你所給貼的标簽就是在給孩子設限。很多孩子的潛能沒有被開發出來,就是因為我們從小貼的标簽給他劃定了一個界限,這個界限最終真的變成了他人生的一個極限。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二:
沒趣
關于學習的趣味性,我會從三個維度跟大家做分享。
第一個維度,我想說說大腦是怎麼思考的。上周跟北大副教授、《學習力腦科學》作者陳立翰老師連麥時,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過一個腦科學專家的書,他說,其實人類是不喜歡思考的。乍一看我覺得這話沒什麼意思,但是仔細看了分析之後覺得特别有意思。
首先,他說大腦不會主動運轉,沒有哪個大腦是每時每刻自己有這個驅動力的。但是大腦對于有趣的事物尤其是你開心時接觸到的有趣事物,會開始運轉,開始思考。
其次,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思考不叫思考,是過去經曆過的事情或者人的記憶,比如說刷牙,醫生告訴你正确的刷牙姿勢,但你可能堅持了一兩天之後,還是會打回原形,随便刷刷,因為你沒有那麼深刻的肌肉記憶。
我看到這兩句話之後,豁然開朗,因為有一些話很簡單,但是我們真的沒有去思考。尤其是關于大腦是否會主動思考這個問題,根本不會去思考。然後就想起了我經常在直播間說到的學習有三個境界:學會記憶——學會思考或者學會理解——學會創造,絕大多數人都在第一、第二境界之間。在這個情況下呢,趣味性就變得很重要了。
既然人類不愛思考,或者面對有趣的事情時才可能主動思考,那麼很簡單,就是孩子在學語數英等學科覺得無趣的時候。你最基本應該幹的就是讓他覺得學習還有點意思。怎麼做呢?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可以找一些外在的資源來增添學習的趣味性,比如說在 B 站、YouTube 等找一些相關的趣味短視頻,也可以在可汗學院、BrainPOP 等網站的學習資源學習有趣的知識。
我家三個孩子來了新加坡讀書後,因為第一語言是英文,學習壓力還是蠻大的,然後我就給他們下載了多鄰國 app,讓他們自主學英語,現在已經學到欲罷不能了,媽媽都要強制要求他們不要再玩了。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外力、借助工具讓孩子覺得學習還有那麼點意思的。
第二點,就是讓孩子開心一點點,一點點就行。比如說做數學題目累了,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去玩一個填字遊戲或者做做數獨,保持對數字的敏感性,又有一點趣味性。
有一句話分享給大家,叫做:與其降低作業難度,不如讓思考變得容易。每當孩子覺得壓力大或者不想學習的時候,很多人就呼籲把作業難度降低,有沒有想過如果作業一點都不難或者不複雜的話,他更覺得無趣了。所以降低作業難度的方向是錯的,正确做法就是借助一些方式讓題目變得有趣一些,比如說新加坡數學有一點非常出名,就是通過圖畫的方式讓孩子在做題時思考變得容易一些。
之前我分享過一本書叫《如何高效學習》,作者是用一年時間自學了 MIT33 門課并且線上考試全部通過的年輕小夥,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是,直接學習。直接學習可以讓學科學習跟現實世界、生活場景直接建立連接。
我經常舉的例子就是學英語,我們孩子學英語,從單詞、詞組再到句子、語法,學習過程會很無趣。正确的語言學習應該是直接學習,你可以用另外一個詞叫做 " 以終為始 ",學語言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嘛?既然如此,即使作為一個英語的初學者,也可以立馬跟老外交流啊,不用等到自己準備得足夠好才去應用它,以終為始,一邊學一邊用,這才叫直接學習。今天很多孩子覺得學習無趣,就是因為首先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更高的目标感是沒有的。
少年商學院曾經也有數學思維直播課,其中一課的挑戰是讓孩子為爸爸媽媽各設置一組密碼。很多孩子設計的密碼都很有創意,有的密碼用質數,有的人是音樂密碼,有的密碼是天氣,甚至有人把音樂等個人愛好跟密碼結合起來。這樣孩子會覺得數學的數字是很神奇的,是有力量的,起碼在小學期間他不會覺得學數學隻是變成一個計算高手,而是能夠跟生活場景結合起來,會覺得數學很有趣。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三:
沒勁
咱們說說孩子不想上學的第三個原因,沒勁。
沒勁,我換個說法,其實就是缺乏挑戰欲。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也很積極主動,但是他慢慢學着學着,對某個科目就沒興趣了,學習成績也不差,就是越學越沒勁,原因呢也不是無趣,因為家長也會給這些孩子找過不少好玩的學習資源,但就是沒勁。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就是我前面說的,孩子的挑戰欲沒有被激發出來。挑戰欲指的是我努力努力就可以掌控一個事物,對于青少年來說,就會有成就感,成就感能夠激發内驅力,這是個循環。
你看看孩子為什麼愛玩遊戲就知道了,玩遊戲除了有趣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激發了他的挑戰欲,打通一關後,下一關更難,越難就越想去挑戰,如果學習也能像遊戲一樣,那該多好?
所以圍繞 " 沒勁 " 這一方面呢,我給大家兩個建議:
第一個關鍵詞叫做 " 挑戰式學習 "。挑戰式學習,就是問題導向,帶着 " 為什麼 " 展開學習,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現在我們的學習變成了學知識,對于那些聰明主動的孩子說,學知識其實是比較容易的,而且他們的記憶力也不差,當他缺乏問題導向的時候呢,就不願意去學了,甚至還會甩出來一句話," 很多東西我上網搜一下就有了,幹嘛需要背 ",他自己就知道光靠背誦記憶沒有太大價值。
舉個例子,前幾天我們家老二放學回來說,爸爸這個作業怎麼做?我一看啊,小學四年級的作業居然是:請你對比分析一下柏林牆和長城,後面有幾個小字标注了 " 從沖突的角度 "。這就有意思了,也就是說柏林牆和長城分别是當年由于什麼沖突而建立的,然後呢又因為什麼沖突導緻了比如說柏林牆的倒塌等等。然後我就帶着孩子去檢索信息,這就是很典型的朝着挑戰式學習,就是将日常靠記憶背誦的學習變成問題導向的學習,把項目制學習變成挑戰式學習。
那麼第二個緯度呢,就是很多孩子聰明到即使你給他設置很多問題,他也能很快解出來,所以覺得沒勁。有些家長可能就會跟孩子說,那你就多看一些複雜的題目吧,或者多學一些新知識吧。孩子就說,嗯,好吧。但也就随便翻一翻,蜻蜓點水,因為他覺得這些知識都太容易了,更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解決能力比較強,思維很敏捷,不把這些放在眼内。
對此,我想說,有兩句話可能是錯的,一句話叫"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另一句是" 解決問題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或者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危險性,因為這兩句話都輕視了知識的力量,或者說輕視了應用知識的力量。
我先抛我的觀點啊,同樣也是兩句話,一句是" 缺乏背景知識的想象力是無源之水 ",另一句是" 你知道的越多,學習新事物就越容易 "。這裡面其實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呢,就是學知識不是為了記憶,但是很多人其實就是變成了記憶。
第二呢,就是如果你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識,你的想象力是會枯竭的,或者說你的想象力永遠是坐井觀天。
第三,我們懂的東西越多,不是說為了讓我們口若懸河展示自己多有才華。而是慢慢的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慢慢的你再去學新事物的時候就更容易了。我們說學習,說到底最考驗人的是自學能力。我們在學校裡面花那麼多時間在課堂上,其實最終拉開距離的是自學能力。
我離開南方周末前的最後一個采訪是到丹麥采訪樂高家族,當時我策劃了一組報道,叫 " 世界各國首富訪談系列 ",我作為一個項目的負責人,派記者去了很多國家,我自己選了樂高,選了丹麥,因為那個時候我的第一個孩子已經一歲半了,第二個孩子正在路上。所以我想看看這麼多孩子都很喜歡樂高,背後有沒有什麼奧秘。
那麼我到那之後呢,就是我問了樂高 CEO,很多人覺得樂高賣的不是積木,不是玩具,賣的是創造力和想象力,沒有說明書,還可以拼出各種模型,這種重構的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
結果樂高 CEO 搖搖頭說,你說的不全,在我們看來,我們隻不過是把人類的創造力做了個組合而已。
我跟大家說過,樂高公司裡面有 whitehouse,所有面試的工程師會進入一個大房間,裡面什麼都沒有,給你大堆碎片,讓你用有限數量的碎片,拼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且是限定時間。那些面試的最牛的積木高手,他們嘗試過了同一塊積木的比如 100 種可能,現在無非就是售賣其中的幾種可能而已。
我想說,這些樂高公司都說我們不生産天才,而是生産激發天才的這種可能性。而同樣的話,之前哈佛文理學院院長也說過,他說,天才就像拼裝積木的兒童。
我舉這些例子是想說,真正持久的想象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離不開背景知識、知識結構,如果你沒有那些碎片,如果你沒有那些碎片嘗試過的更多可能性,談何解決問題和想象力啊,那都是昙花一現。所以我想重點對那些學習成績好、很聰明的孩子說一句話就是,不要小看這些背景知識,不要小看你的知識體系的搭建,不要說到學知識就認為是背誦記憶。
大多數孩子不願意上學、學不進去,可能是因為他連知識的樂趣都沒有,而你今天是嘗試感受到了樂趣,你覺得沒有挑戰欲而已,然後你就忽略了你的知識體系不斷豐富的價值,因為你覺得思維方法比知識更重要,你可以說更重要,但是知識不是不重要啊。記住,是先有背景知識和知識體系,後有批判性思維,否則就是為了批判而批判。
所以我說,知道的越多,學習新事物就越容易。而學習新事物不是說你要學習新知識,而是知識的融會貫通,是融會貫通之後搭建的知識體系。還有就是你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都離不開你搭建的這個原始的知識體系。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四:
沒臉
最後一個呢是,沒臉。
沒臉。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面遭受了校園霸淩,或者孩子學習成績差,學習氛圍比較壓抑,加上班主任有意地這個去取笑嘲諷這些學習成績差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就會産生這樣的心理。
而我在直播間經常說,要區分慚愧心理和羞恥心理,慚愧和羞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慚愧是對事不對人,羞恥是對人不對事了。
所以比如說你不做作業,不預習、不複習,那這樣的習慣肯定不好呀。老師因此批評孩子其實是應該的,但是老師批評孩子,第一是方式口吻可能需要優化,第二是老師的批評應該讓孩子覺得慚愧——唉,太慚愧了,昨天忘記做作業了,那麼繼續補上就行了。
但是有時候老師口吻非常暴力,再加上有的孩子内心特别柔軟或者有點自卑心理,老師呢,批評他卻是批評的這件事,但他聽完之後,就容易否定自己—— " 覺得我不配,覺得我笨,我學習不好,我是個差生 ",而所有這一切,就會讓孩子覺得沒臉去上學了。這樣就使得孩子自尊心受到巨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有意無意,可能是老師,也有可能是自己有意無意變成的。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比如說家裡比較窮是吧?穿的衣服比較破爛,被人嘲諷,校園語言霸淩,然後就覺得很丢人,不願意去了,去了之後覺得沒臉去學習,因為覺得被人看不起。
我覺得今天社會發展到現在,偶爾還會聽到一些這樣的案例,我都覺得挺難過的。當然了,我小時候比較窮,思維也比較狹隘,我當年的思維是隻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讓别人看得起,其實這是也是一個狹隘的思維,沒有人看不起你,後來就知道,其實我們要學會自我接納,為自己而學,知道為什麼上學,為什麼而學習。
我們說一說這個自尊心,怎麼樣讓孩子從自尊心跳出來?那麼主要是兩點,第一點剛才已經說過了——就是要讓孩子區分慚愧心和羞恥心。
孩子在學校裡面考砸了,或者說因為一些不良習慣你批評了他,注意的是你就事論事就好了,哪怕你就直接明确說給他聽。
我也有這種經曆,比如說昨天晚上,因為我們家老二老三在吃飯的時候吵起來了,其實是老三開始搗蛋調皮,但是我們把老二老三都批評了,老二就很委屈嘛。
出了飯店之後,我發現他眼睛裡面含着淚,很生氣地往外面走,我就跟他說:" 其實,剛剛爸爸媽媽是在想着解決問題,問題的起源是老三不對,但是你也有不對的地方,你不應該對爸爸媽媽吼,我們針對的是事情本身,在我們心中,你們三個永遠是非常優秀的。"
我知道可能也沒有什麼大用,因為他還在氣頭上,但是我還是要說。因為那些敏感、内心比較細膩的孩子,他們真的會對每一個批評都當作是對他個人的否定。
所以第一個建議呢,就是對這種自尊心強的孩子來說,尤其是在學校裡面成績表現一般,真的就是針對事情本身,把它掰開揉碎,跟他分享,而且你可以在中間穿插着告訴他,我們在讨論這個事情本身,你這個人是很善良的,很有力量的,很有特點的人。對事不對人這句話說得容易,做着難了,那有的時候就要反複地告訴他,但反複告訴他背後,你要知道原理是什麼。
在孩子心裡當中,他有時候分不清楚是慚愧感還是羞恥心,所以讓孩子對這個事情反思複盤,有慚愧感,而不是讓他自我否定、有羞恥心,這是正确的方向,這是對事不對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呢,其實對應咱們今天一開始說的這個目标感,一句話描述:就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天賦也可以後天培養。
就這是句正确的廢話,因為我們動不動容易對孩子發脾氣,然後貼标簽,貼了标簽,最後又跟他說,我是對事不對人,那你能不發脾氣就不發脾氣嗎?
你發了脾氣回頭可能勞哩唠叨往回補一補,補了亡羊補牢有時候有用,但是,如果你能夠事先去複盤一下,我怎麼樣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或者盡量少發生,這不是正确方向嘛?
所有給孩子貼标簽,讓孩子分不清楚羞恥心和慚愧感,這些行為背後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太着急嘛,因為我們太想着孩子趕緊把學業成績提上來,或者說學習成績差,那麼他可能沒有一個好的未來了,所以本質上就是:我們沒有站在 " 我們培養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培養一個一個孩子,是為了讓他成年又成人是吧?是為了讓這個孩子從知識,能力,品格三方面,都越來越優秀,然後能夠去擁有去追求幸福人生能力的一個人。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要上學?明明孩子學業成績差了,你還要每天盯着他的不足的一面唠裡叨叨,其實你應該跳出來看,然後通過鼓勵日記,發現孩子日常行為的亮點,通過找到孩子被隐藏的天賦,激發他那方面的優勢特長,然後有可能那方面的優勢會遷移到學習上。
我給大家經常講一個例子是什麼?比如孩子喜歡樂高,不喜歡數學,那你就想想數學和樂高有什麼關聯。很多數學老師在國外用樂高去教孩子加減乘除。
再比如說很多孩子這個體育很好,然而我不喜歡物理,但我們生活中間運動的方方面面,都運用了很多的物理的常識,物理的原理,物理的背景知識。
你沒有借助我們一開說到的,有趣的一些載體,去讓孩子知道,學物理可以這樣學,學物理原來可以這麼有趣,而且生活當中的每一個企業,尤其這些運動品牌的企業,背後都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科學家加盟,為什麼?
如果知道這些,他就知道,我學習物理原來是有用的,我學習物理原來是可以有趣的,也許我今天暫時掌握不了物理,但是原來這些安踏,李甯,耐克,阿迪,背後都有這麼多物理學家在支撐,雖然今天物理暫時不好,但是我喜歡運動,說不定我可以加盟他們公司呢,對不對。
你看,這樣讓孩子知道三樣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知道學科和他的愛好是不沖突的,第二呢知道其實學習是有價值的,第三知道為什麼而學,都在這中間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讓孩子走出自卑心,不傷孩子自尊心,應該跳出來,不要老去唠叨學科成績,甚至上學本身要不要去上學本身,你就是談一談,無論上學還是不上學。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而這個天賦可能被隐藏了。
于其說後天培養,不如說是重啟天賦,就是隐藏的天賦被挖掘出來,我們家長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對吧?
那麼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去不去實體學校就不重要了," 世界是我們的課堂 " 這句話也是華哥的書的書名,也是少年商學院的 slogan。
很多我們少年上學的家長朋友帶着孩子在家上學,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世界是我們的課堂,有了正确的理念,知道為什麼而上學,知道培養孩子的目的目标是什麼,又會鍊接很多國際化教育資源,又能在現實社會引導孩子去了解世界,然後結交一些志趣相投的小夥伴,上不上學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上學有更廣闊的定義。
點擊即可觀看
喜歡可以點贊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