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6 日,從多方消息來源可以确認,小米将會在 2 月 27 日晚的新品發布會上,首次公布小米 AI 眼鏡包括外觀、功能乃至售價等相關信息。
相對于 27 日發布會主角小米 SU7 Ultra,小米 AI 眼鏡的名氣可能沒有那麽大,但是它對于國内 AI 眼鏡行業來說,卻有可能是重要的轉折點。
不過,如果你期待看到小米舉起屠刀,推出一款「999 元」的 AI 眼鏡,一舉将 AI 眼鏡推向大衆,那大概率要失望了。
根據業内信息,小米首款 AI 眼鏡整體規格将對标 Ray-Ban Meta,在售價上也将超過 2000 元人民币。
爲什麽小米選擇在這個時候,推出 AI 眼鏡産品。而爲什麽團隊沒有選擇「小米價」?小米 AI 眼鏡,能否像 DeepSeek 激活 AI 行業一樣,激活整個中國的 AI 眼鏡行業?

01
999?别想了!
根據業内人士透露,小米有可能在 27 日曝光的小米 AI 眼鏡産品,從硬件規格上将直接對标 Meta 的智能眼鏡。
除了帶有拍照 / 多模态識别能力的 AI 眼鏡形态,小米同時也計劃發布一款售價更低、但砍掉攝像頭等組件,專注于語音 AI 交互的 AI 眼鏡産品。
此前分析機構關于小米 AI 眼鏡硬件部分的拆解預測 | 圖片來源:Wellsenn XR
根據供應鏈側的消息,相比隻搭載了單 SoC 芯片的 Ray-Ban Meta,小米 AI 眼鏡還在主芯片的基礎上加入了一顆恒玄科技發布的 BES2700 芯片——這顆芯片以往多用于 TWS 真無線耳機領域,專精于低功耗完成音頻處理相關需算力需求。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小米 AI 眼鏡緻力于将例如續航等 Ray-Ban Meta 目前主要短闆,作爲小米 AI 眼鏡的賣點之一。同時,小米 AI 眼鏡也将支持與 Ray-Ban Meta 類似的電緻變色功能、甚至有更多顔色可供選擇。
從目前已知的硬件成本可以看出,小米 AI 眼鏡,無論是高端版還是普通版本,都不可能賣出「999 元」的小米價格。
據相關消息透露,小米也将選擇在傳統眼鏡設計領域更有經驗的品牌,來作爲合作夥伴。硬件代工廠商選擇的是歌爾——他們同樣也是 Ray-Ban Meta 系列迄今爲止多款産品的主要代工廠。
比起外界甚至包括小米 AI 眼鏡相關供應商預期的銷量 40-50 萬台,小米内部對于首款 AI 眼鏡的銷量預期爲三十萬台。
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根據主要合作方依視路公開的數據,Ray-Ban Meta 在 2025 年二月全球出貨量已經突破 200 萬隻。
Ray-Ban Meta 在銷量上取得的成功,讓智能眼鏡這個誕生已經十餘年的産品形态,似乎已經成爲「AI 硬件新形态」的數個種子選手中最先确定席位的那個,迅速吸引着衆多玩家加入其中。

02
追逐 AI 眼鏡的供應鏈
無論是率先出頭、試圖通過營銷搶占聲量的小廠,還是看似沉默,實際伺機而動的硬件大廠,幾乎都想把自己的 AI 眼鏡在某一個維度上,打造成「中國版 Ray-Ban Meta」——這個維度可以是續航,也可以是重量 / 設計感,亦或是接入更多多模态 AI 能力。
在外界很多人看來,Ray-Ban Meta 的成功是踩中了風口,AI 眼鏡的産品形态順應了當下這波最重要的 AI 硬件産品形态。
從 Ray-Ban Meta 初步取得成功的 2024 年年中開始,深圳供應鏈才開始真正集體發力「複刻 Ray-Ban Meta」,到 2024 年第四季度,已經有外觀、賣點都高度接近 Ray-Ban Meta 的産品陸續問世。

與 Ray-Ban Meta 十分相似的 LookTech 的眼鏡産品|LookTech
在 CES 2025 期間,中國 AI 眼鏡供應鏈更是紮堆出海,試圖在海外市場尋找本地品牌合作,通過接入 Google / ChatGPT 等第三方 AI 能力的方式,探索 Ray-Ban Meta 這一形态的産品在海外市場的更多可能性。
此前,供應鏈似乎形成過這樣的共識:「如果一款 AI 眼鏡在 2025 年賣的不夠好,那一定是因爲它不夠像 Ray-Ban Meta」。
但迄今爲止,無論是閃極這樣首次入局可穿戴産品的新手,還是 Rokid、雷鳥、魅族這樣已經在 AR 眼鏡形态相對有更多經驗的硬件廠商,亦或是百度、字節跳動這樣看起來在大模型與硬件領域更值得關注的巨頭,都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前期上市、依靠售價 999 元人民币吸引了不少關注的閃極 AI 拍拍鏡,在上市後收到衆多用戶反饋軟件體驗不完善的問題,甚至已經超過當時的「性價比」标簽,成爲如今關于這款 AI 眼鏡最多的争議部分。
随着首批上市的 AI 眼鏡面臨着諸多的問題,AI 眼鏡無論是供應鏈還是「友商」,都在觀察着小米 AI 眼鏡的一舉一動,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改變。
03
小米 AI 眼鏡 ≠ 小米 SU7
對于深圳供應鏈而言,複刻 Ray-Ban Meta 的主要硬件規格或許并不是最難的部分。想要給用戶交付 Meta 級别的軟件使用體驗,或許才是小廠真正難以企及的領域。在這一點上已經耕耘手機操作系統生态多年的小米自然有着巨大的優勢。

小米此前有涉足光波導方案 AR 眼鏡的開發經驗,但同樣有很強的試水性質 | 圖片來源:小米
Ray-Ban Meta 能夠受到用戶認可,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 Meta「軟件定義硬件」的 AI 眼鏡戰略思路。這也變成了以「靈活」著稱的深圳供應鏈,在複刻 Ray-Ban Meta 時,難以短期内追趕上的巨大短闆。
此前多款率先上市的 AI 眼鏡收到用戶的負面評價中,也主要集中在軟件能力的不完善上。閃極創始人曾在産品遭遇用戶大量負面評價時,公開用「軟件開發時間隻有半年」來爲 AI 眼鏡當前的使用體驗不如人意開脫。
以 999 元起售價出圈的閃極 AI 眼鏡,在上市後因爲軟件體驗不完善遭到大量用戶質疑 | 圖片來源:閃極
比起供應鏈或初創企業,手機廠商對于相關産品的工程整合能力有更爲系統的認知,更能準确捕捉到 Ray-Ban Meta 簡單的産品邏輯背後,實際上包括了大量難以被快速複制的研究成果。
從 Ray-Ban Meta 爆火出圈、國内大廠紛紛開始研究立項的 2024 年 06 月開始,留給 AI 眼鏡研發的時間實際上隻剩下半年,這個時間按照傳統軟件開發速度來講,并不足以複刻出近似的用戶體驗。
此前,外界盛傳小米 AI 眼鏡的研發目标是「全面超越 Ray-Ban Meta」,但這并不能解答很多關于「How to」的問題。
「人人都想對标 Ray-Ban Meta,這并不足以說明什麽」一位小米 AI 眼鏡相關員工對極客公園表示。「半年時間并不夠将軟件體驗打磨完整,需要更多時間」。
但對于「超越 Meta」這件事的理解,不同的人群之間可謂是天差地别。供應鏈出身的從業者更在乎硬件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而小米等傳統手機大廠,看到的是簡單硬件規格背後,軟件優化能力才是構成 AI 眼鏡用戶使用體驗的最短的那塊木闆。
Ray-Ban Meta 的成功,與 Meta 在軟件能力上的極緻打磨用戶體驗密不可分,這也是目前爲止國産 AI 眼鏡廠商相對最欠缺的部分。
但軟件體驗,反過來也成爲了 Meta 相比其他廠商 AI 眼鏡産品真正的「護城河」。在與極客公園溝通中,小米相關産品負責人重點提到了 Meta View(在手機端與 Ray-Ban Meta 配對使用的 App)的優勢。
無論是與 Instagram 、Snapchat 等 Meta 第一方應用的聯動使用體驗,還是僅靠藍牙協議,就能實現眼鏡直播的數據傳輸,Meta 将軟件體驗做到了近乎「出神入化」的程度,幾乎讓人忘記了無論是 iOS 還是 Android 系統,都并非出自 Meta。

Meta View 是 Ray-Ban Meta 能力的巨大拓展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這位小米 AI 眼鏡員工特别提到,Ray-Ban Meta 軟件體驗上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 Ray-Ban Meta 能夠在白天 / 夜晚等各種複雜光線環境下,也能實現強如旗艦智能手機一般的白平衡自動識别,确保拍攝出的視頻畫面無需用戶手動介入調整參數(實際上用戶也無法調整,也無法像手機那樣拍照時預覽效果),也能在拍攝完全完成後回看時,得到一個滿意的、并且願意将其分享給朋友的視頻效果。
這些是讓 Ray-Ban Meta 銷量爆發的真正基石,但也意味着研發階段的長期持續的投入。一個鮮人注意到的事實是,即使 Ray-Ban Meta 銷量獲得如此空前成功,但 Meta 在這樁生意中,仍然處于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虧本的狀态。
而小米 AI 眼鏡,無論是從預期銷量、還是從發布到實際上市時間,目前仍有很強的試水屬性。但外界在小米 SU7 成功之後,對于小米入局熱門品類會自發産生狂熱的情緒。
但究其深層原因,其實是因爲當前國内 AI 眼鏡生态,仍然缺乏一個像 Meta 這樣的「領頭羊」角色。這個角色往往承擔着教育市場的任務,但同時也享受着業内最多的銷量 / 供應鏈紅利。
AI 眼鏡時代,供應鏈需要一個動力充沛的引擎來投入前沿制造技術的探索,行業中的創業公司,同樣寄希望于 AI 眼鏡這樣一個當前仍然算小衆的市場,能夠通過小米在 AI 眼鏡領域,複刻 SU7 那樣「難以被預測的巨大成功」,進而大幅開拓用戶受衆。
在小米之後,包括 vivo、華爲、OPPO 等手機廠商同樣在對 AI 眼鏡領域虎視眈眈。vivo 已經于 2024 年組建 AI 眼鏡團隊,華爲已經有多年的藍牙音頻眼鏡硬件的叠代曆史,并且在設計領域有與 Gentle Monster 等時尚品牌的合作經驗。

華爲此前與 Gentle Monster 合作打造的智能眼鏡系列 | 圖片來源:華爲
這些手機廠商同樣是 AI 眼鏡領域的種子選手,但他們同樣在等待 AI 眼鏡領域出現那個「蘋果 AirPods 時刻」,再以更小的成本來取得更大的市場銷量成果。
「Ray-Ban Meta 的成功不是因爲它踩中了風口,而是(Meta)打造了風暴本身」這位小米眼鏡産品團隊員工表示。
小米 AI 眼鏡想要取得同樣的成功,似乎這已經是一條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