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亦舒的《承歡記》上線有幾天了。
作爲今年鵝站内最快突破 25000 熱度的現代劇,演員配置、劇情沖突肯定是值得看的,但很多觀衆一邊看一邊就心裏嘀咕啊——
《承歡記》改到現在這個份兒上,還有必要買亦舒的原著去改編嗎?
可以說亦舒女郎,是内娛劇改最容易翻車的領域之一。
今天不聊演員,不聊演技,就聊師太的文,怎麽這麽難改。
和原著無關的爆改
《承歡記》原著很短,講的是香港的一個 " 性價比極高 " 女生,談婚論嫁的故事。
她窮了一輩子的媽媽,在意識到女兒攀上高枝之後心态漸漸失衡,最後女主和男友分手,選擇和能讓她 " 一個月隻能睡數十小時 " 的混血帥哥在一起。
爲什麽會說女主麥承歡,是個性價比很高的女生呢?
這個說法雖然功利,但對她的原生家庭來說,養她真的是一本萬利——
她家住廉租房,從小到大一直在上免費學校,畢業了就上岸,家裏對她不需要付出很多,就獲得了一個勤勞、溫和、積極的勞動力。
劇版把城市移植到了上海,上海也确實是咱們比較熟悉的 " 百萬破宅 " 典型城市——
能做到适宜複刻的,也就隻有百萬破宅的環境了。
原著裏,女主的富二代男友辛家亮是個建築師,爲人溫和有姿态,對女友大方,有時會讓麥承歡感到一陣愧疚感。
而劇版的辛加亮,是個無所事事,除了脾氣好以及家裏有 9 套房子之外,其他樣樣趕不上女主,還要女主幫忙還貸款、背着女主去赴約家裏安排的相親的阿宅。
原著裏的女主,也沒有劇版這麽溫和得像永遠不會反擊,失去彈性的 24 孝女。
祖母有一套海景房 + 商務區高層房,還有彙豐股票,折現有 8 位數,但一直冷眼旁觀女主一家四口在貧困線上掙紮度日。
這樣的祖母,對女主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女主繼承遺産之後也開始吝啬,不願一口答應給弟弟交深造的學費。
劇版裏改成了祖母疼愛女主,時不時地幫襯一些。
媽媽對于經濟差異造成的自怨自艾也進行了極大的弱化,劇中改成了媽媽心态的崩塌,主要來自辛家狗眼看人低。
但多少還是保留了些女主自立自強的自我成長。
最終才出現的官配,也就是劇版男主姚志明,從一開頭就不斷添進主線。
戲份不多,但暗中給辛家和女主一家制造讓人心塞的牽絆。
簡單來說,原著是一部講窮人家不僅是貧賤夫妻百事哀,連窮困母女也是難以靠所謂的親緣,去維持感情的故事。
劇版變動很大,奶奶慈祥溫和,爸爸老實本分,媽媽勤奮能幹,弟弟懂事出息,女主全身透着被愛滋養的痕迹。
但劇版的邏輯,确實也可以自圓其說,但就是和原著的精神毫無關系。
亦舒 base 上海,就得狗血化?
《承歡記》不是第一個爆改亦舒原著的。
看過一個評論,懷疑内娛是不是有什麽亦舒爆改計劃,要把她原著裏發生在維港的故事,統統移植到上海來,改地方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定會加大狗血程度。
比如《我的前半生》,原著裏男性角色不算少,離婚後的羅子君最後嫁給了一個和唐晶未婚夫是同一種類型的男人。
電視劇則直接大改,改成閨蜜兩個愛上同一個男人,出現了亦舒書裏決計不會出現的兩女争一男戲碼。
于是幫助被出軌閨蜜離婚,又幫她重新找回人生的唐晶,面對的就是來自男友和好閨蜜的雙雙 " 背叛 "。
這也讓羅子君這個角色,像如今的《如懿傳》成爲大如一樣,被追劇觀衆們反複賽博審判。
當然,前半生的狗血點不隻是三個關鍵角色的關系轉變,還有很多迎合市場而發生的人物變形。
穿着開司米精緻體面的中産階級羅子君,變成了燙着小卷穿着大紅大紫大綠的市儈上海太太,說的出 " 教養比之婚姻家庭,是不值一提的東西 ",這種極挑戰三觀的話。
劇版唐晶已經是變形相對小的角色,但仍然将她寫成賀函一手調教出來的都市女性,實在是對亦舒女郎的拙劣描摹。
至于新加的男主賀函,作爲新角色沒什麽好說。
但多說一句,原著裏的男性角色,都是兩個女生生活變化的陪襯。劇裏賦予賀涵的,卻是兩個女生的精神 " 教父 ",指引她們人生成長。
和《我的前半生》相比,《流金歲月》終于沒有搞出什麽南孫和鎖鎖再愛上一個男人的戲碼。
但你細看,仍然會發現創作者爲了改編而添加了許多旁枝末節。
比如王永正從天而降和南孫走起了歡喜冤家的感情線,實在是有點過時又老套。
其實劇版主線和原著已經沒有半毛錢關系,但在這樣一個套着人物殼的故事裏,仍然塞入了不少狗血環節:
閨蜜幫忙打小三,綠茶撩撥有婦男,關系暧昧爺孫戀,樣樣是吸引下沉市場的爆點。
不過整體改編還算過得去,隔壁影版的《喜寶》因爲原著就很複雜糾葛,單論狗血與否沒有意義。
如今的《承歡記》,母女的複雜情感,則讓位于編劇增加的淺薄懸浮職場戲。
同時也必須搞出一個富二代男友隐瞞真相,來一出 " 門不當戶不對 " 的狗血親家見面嘴炮。
以至于讓我不得不懷疑,改亦舒的編劇,是不是都是什麽狗血文愛好者?猛猛加一些惡人惡事,情節極端化狗血化,自然也談不上什麽原著精髓了。
但問題也來了,爲什麽亦舒的文都要經曆 " 魔改 ",是作者單純改編運太差?
難以改編的亦舒
看過師太小說的都知道,她的作品,确實很難改。
一部分在于她的作品重人物輕情節,很多故事都在極短的描摹裏,三兩句講盡,一旦要影視化,必然要面臨一個細節上的擴充。
隻要思路進入現代劇常規改編範疇,那就必然要走向狗血 drama 的路。
影版《流金歲月》就整成兩女愛一男
而另一部分,則在于她原著的風格,很像榴蓮。
喜歡的,格外欣賞她對" 精緻利己" 褒義描繪的思維價值;不喜歡的,不管是什麽女主,都通通歸于 " 三觀不正 "。
因此,如果改編當中無法保留她那股子 " 我就是要 " 的自以爲是勁兒,便總是差點意思。
其實亦舒的 " 既要又要 ",是非常女本位的,宛若卡門玩弄男人一樣睥睨四方。
她筆下的女主,既沒有瓊瑤的我見猶憐感,也沒有張愛玲的衆生皆苦味兒。
說是有一些女性主義萌芽的理念,但她們身上沒有絕對的獨立女性标簽,不會往自己身上加道德束縛:
《玫瑰的故事》裏黃玫瑰和有婦之夫周士輝在一起,人家老婆還懷孕了。黃玫瑰的哥哥求她,别跟這種男人攪和在一起,她卻說男的主動來找她,至于他老婆如何是他自己家的事兒。
《喜寶》裏,更是一堆宣揚物質至上的名句。
亦舒筆下的女性,明明知道自己會傷害其他女性,也還是會該傷害就傷害的。
渣幾個男的,就更沒啥了,男的在亦舒筆下,那都是蟲子。
這樣的故事,在維多利亞港如魚得水,是适應當地的生态的。
前不久有一則新聞,寶媽想要茶餐廳的冰塊,把奶粉沖兌到合适的溫度,之後她吐槽這都要收費,結果網民一邊倒支持冰塊本來就要錢,憑什麽你帶嬰兒就要給你。
但移植到内娛,亦舒精神就變成了福壽螺。
看着好像有格調,但真照原著拍,就算過審,觀衆也要就女主三觀到底值不值得拍成劇,大戰三個月。
師太不信感情,親情是寡淡的,愛情是虛無的,友誼是破碎的,所有真實都要建立在有錢的基礎上進行。
故事裏的男性,多數可以說是沒有存在的意義。
要麽是被女主當跳闆,要麽是女主的飯票,要麽是女主爽一把的玩伴,人人平等如一沓抽紙,不管是用來擦鼻涕還是桌子,歸宿都是垃圾桶。
《承歡記》改成現在的樣子不奇怪,個人覺得已經算是亦舒改編裏,質量稍好些的那一檔了。
有沒有可能改得更好看?肯定是可以的。
隻是如何把名義上以物質換來的感情落地到劇集,多數片方沒有更好的思路,多數觀衆也沒有更好的思路。
E 姐結語
我并非師太的鐵杆書迷,但在青蔥懵懂的少女時期,也确實曾爲她書裏的女郎流過同情淚,對那個時代的維港,存有一種迷朦般的向往。
所以我特别理解,一些書粉面對亦舒坎坷不能語的改編運戚戚然,然後對炮制的内地劇大聲批評。
但從從業者的角度我也還是想說,亦舒的作品改編難度确實在那裏,就拿朱鎖鎖來說,原著裏那樣的撈女上位史幾乎不可能以 " 雙女主 " 身份,出現在内地劇裏。
大刀闊斧的改編是必然的,靠美貌重走職業線,是一種更合乎邏輯的精神繼承。
那或許有人會說,既然難改,不買 ip 不改不就行了嗎?是,這看起來固然是個一本萬利的好法子,但在 ip 改編的角度,那又是另外一番話了。
而且這幾年,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房子接連遭遇強行 " 裝修 ",看的糟糕版本多了,再看亦舒的改編,單從劇的角度來說,比那些粗制濫造還是強了不少。
隻是還是很遺憾,什麽時候才能看到一個真正對味的亦舒女郎。
今天的深夜話題:
你怎麽看亦舒的 " 狗血化 " 影視改編?
來評論區聊聊吧 ~